劉備與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麼?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說自己好像是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那關係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
相比之下,連關羽、張飛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兩人親密。
尤其是曹丕稱帝以後,蜀地人認為漢獻帝已死,眾部下勸劉備當皇帝,劉備不許,可是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劉備就同意了。
還說諸葛亮能「輔佐我克服缺點,協助我布施天子的恩德福澤,以便使漢室的光輝普照天下」。
臨終,劉備更是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讓他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從此以後,他們倆就被視為君臣關係的榜樣,是和齊桓公與管仲一樣古代君臣關係的楷模。
然而,他們兩個真的是鐵板一塊,從來就沒有分歧嗎?應該說,不僅是有,而且還非常重大。
這就是對待吳國的問題。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當中有一句話,說明諸葛亮是反對這次東征的。
彰武二年(公元222),劉備大敗而歸,撤退後住在白帝城。
諸葛亮嘆息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說明,不管諸葛亮有沒有勸阻劉備東行,他在內心是反對這次東征的,因為在他說這話的時候,劉備還活著。
但不勸說不等於內心贊同,縱觀劉備與諸葛亮在對待東吳問題上,兩人始終是有區別的。
諸葛亮一生都主張對東吳聯合,從來都不主張對東吳用兵,這已經成為諸葛亮觀念里的東西,不可改變。
曹操南征荊州時,劉備在長坂和他交戰,大敗,退到夏口。
諸葛亮說:「事情已經很緊急了,請您下令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
」劉備同意後,諸葛亮說服了孫權,促成了孫、劉聯合,打敗了曹操,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諸葛亮堅定不移的聯吳政策。
只不過,在劉備在世時,蜀漢軍國大事最終決定權在劉備手上,諸葛亮只能建議,不能決斷而已。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實際上的當家人,馬上就派出使者,與吳國建立親善友好關係,並建立了兩國的同盟。
從此後,終其諸葛亮一生,從來都沒有對吳國發生過一次戰事,哪怕是很小的軍事衝突。
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有分歧而不為人所覺察呢?這就是一個新興集團處於上升階段正常有力量的表現。
任何一個團體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但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應該表露於外的,尤其是作為封建社會的臣下,更不能表現君臣之間的不一致。
諸葛亮是古代的優秀政治家,是封建社會臣子的典範,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
因此,他對於由於法正不在而不能阻止劉備東征的感嘆,不會讓人感覺這是對劉備的指責,相反,他更像是對於自己不能像法正一樣勸諫的一種自責。
當然了,人們感覺不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分歧,也與《三國志》等史家的曲意維護有很大的關係。
劉禪的不允許。
諸葛亮獨攬大權,劉禪很不爽。
你看出師表中,諸葛亮耳提面命,把劉禪說得很不堪。
劉禪作為一國之君,當然不願意臣子如此的放肆。
劉禪公開的說:政由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
諸葛瞻雖然有美名,但並非廟堂之器,非宰相之才。
公元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黃崇、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陵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不是朝廷宰輔大臣,對此諸葛亮早有預料:"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
歷史上劉禪是個有本事的人,一面自己主宰了當時的蜀漢大權,一面對諸葛家族拉攏極致,除了給諸葛瞻許以高官厚祿,還把公主許配給了他。
這樣諸葛瞻也是皇親國戚。
因此才為國死難,事實上劉禪把諸葛亮的權力給廢了之後,再也不想讓任何人和諸葛亮一樣染指國家大權,當然諸葛家族更是如此。
這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沒有了下一篇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
慢:懈怠,懶惰。
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
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⒁遂:於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
淫:過度。
【作品鑑賞】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中文名
- 諸葛亮
- 別 名
- 孔明,臥龍
- 國 籍
- 蜀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 主要成就
-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 官 職
-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 封 爵
- 武鄉侯
- 諡 號
- 忠武侯
- 祠 廟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縣定軍山
諸葛亮來柴桑是為周瑜弔喪嗎?遂成枯落,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周瑜病故之後,孔明前往柴桑弔喪。眾位將領都說,人人都說什麼周瑜大都督和諸葛亮關係很差,可是,諸葛亮卻親自前來弔喪,而且哭得那麼傷心,看來,人們說的都錯啦。而東吳新任都督魯肅,和孔明關係一向和善,...
一紙誡子書,千載為父情:諸葛亮《誡子書》原文、譯文及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
中華古詩詞鑑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兩漢: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如何賞析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家書,今天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用來教育每個學生
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可謂戎馬倥傯,在蜀漢政權建立之前,常年隨劉備在外征戰,居無定所。在三分天下之後,雖說已有了立足之地,但為了實現劉備...
完整《誡子經》古書譯文「修身立志名篇」三國神算謀臣·臥龍家書
完整《誡子經》古書譯文「修身立志名篇」三國神算謀臣·臥龍家書!必學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分項解讀諸葛亮《誡子書》,99%家長都會為孩子收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治(靜)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誡子書》,諸葛亮留給世人的經典智慧
點擊題目下方詩詞天地,邂逅一份古典與優雅《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其子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闡述的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時至今日,世人讀來依舊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