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諸葛亮的重大分歧是什麼?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說自己好像是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從此對他是言聽計從,那關係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

相比之下,連關羽、張飛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兩人親密。

尤其是曹丕稱帝以後,蜀地人認為漢獻帝已死,眾部下勸劉備當皇帝,劉備不許,可是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劉備就同意了。

還說諸葛亮能「輔佐我克服缺點,協助我布施天子的恩德福澤,以便使漢室的光輝普照天下」。

臨終,劉備更是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讓他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從此以後,他們倆就被視為君臣關係的榜樣,是和齊桓公與管仲一樣古代君臣關係的楷模。

然而,他們兩個真的是鐵板一塊,從來就沒有分歧嗎?應該說,不僅是有,而且還非常重大。

這就是對待吳國的問題。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當中有一句話,說明諸葛亮是反對這次東征的。

彰武二年(公元222),劉備大敗而歸,撤退後住在白帝城。

諸葛亮嘆息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說明,不管諸葛亮有沒有勸阻劉備東行,他在內心是反對這次東征的,因為在他說這話的時候,劉備還活著。

但不勸說不等於內心贊同,縱觀劉備與諸葛亮在對待東吳問題上,兩人始終是有區別的。

諸葛亮一生都主張對東吳聯合,從來都不主張對東吳用兵,這已經成為諸葛亮觀念里的東西,不可改變。

曹操南征荊州時,劉備在長坂和他交戰,大敗,退到夏口。

諸葛亮說:「事情已經很緊急了,請您下令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

」劉備同意後,諸葛亮說服了孫權,促成了孫、劉聯合,打敗了曹操,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諸葛亮堅定不移的聯吳政策。

只不過,在劉備在世時,蜀漢軍國大事最終決定權在劉備手上,諸葛亮只能建議,不能決斷而已。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實際上的當家人,馬上就派出使者,與吳國建立親善友好關係,並建立了兩國的同盟。

從此後,終其諸葛亮一生,從來都沒有對吳國發生過一次戰事,哪怕是很小的軍事衝突。

劉備和諸葛亮為什麼有分歧而不為人所覺察呢?這就是一個新興集團處於上升階段正常有力量的表現。

任何一個團體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但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應該表露於外的,尤其是作為封建社會的臣下,更不能表現君臣之間的不一致。

諸葛亮是古代的優秀政治家,是封建社會臣子的典範,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

因此,他對於由於法正不在而不能阻止劉備東征的感嘆,不會讓人感覺這是對劉備的指責,相反,他更像是對於自己不能像法正一樣勸諫的一種自責。

當然了,人們感覺不到劉備和諸葛亮的分歧,也與《三國志》等史家的曲意維護有很大的關係。

劉禪的不允許。

諸葛亮獨攬大權,劉禪很不爽。

你看出師表中,諸葛亮耳提面命,把劉禪說得很不堪。

劉禪作為一國之君,當然不願意臣子如此的放肆。

劉禪公開的說:政由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

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

諸葛瞻雖然有美名,但並非廟堂之器,非宰相之才。

公元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黃崇、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陵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不是朝廷宰輔大臣,對此諸葛亮早有預料:"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

歷史上劉禪是個有本事的人,一面自己主宰了當時的蜀漢大權,一面對諸葛家族拉攏極致,除了給諸葛瞻許以高官厚祿,還把公主許配給了他。

這樣諸葛瞻也是皇親國戚。

因此才為國死難,事實上劉禪把諸葛亮的權力給廢了之後,再也不想讓任何人和諸葛亮一樣染指國家大權,當然諸葛家族更是如此。

這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沒有了下一篇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 一作:淡泊;淫慢 一作:慆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

慢:懈怠,懶惰。

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與:跟隨。

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⒁遂:於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⒅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

淫:過度。

【作品鑑賞】

《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中文名
  • 諸葛亮
  • 別 名
  • 孔明,臥龍
  • 國 籍
  • 蜀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 主要成就
  •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 官 職
  •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 封 爵
  • 武鄉侯
  • 諡 號
  • 忠武侯
  • 祠 廟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縣定軍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賞析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

《誡子書》,諸葛亮留給世人的經典智慧

點擊題目下方詩詞天地,邂逅一份古典與優雅《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其子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闡述的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時至今日,世人讀來依舊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