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詞鑑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誡子書
兩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如何賞析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家訓《誡子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
一紙誡子書,千載為父情:諸葛亮《誡子書》原文、譯文及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誡子書》,句句經典,86字今天仍受用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86字,1800多年,放在今天仍然受用,2016年,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家書,今天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用來教育每個學生
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可謂戎馬倥傯,在蜀漢政權建立之前,常年隨劉備在外征戰,居無定所。在三分天下之後,雖說已有了立足之地,但為了實現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