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為什麼三撥人都沒能幹掉這家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高平陵之變後,曹操一手建立起來的魏國,其朝堂實權就已經掌握在了司馬懿家族手中。
曹魏政權,未改朝,但換了姓。
有沒有反對者?當然有。
在司馬氏蠶食曹氏政權的過程中,支持曹魏的力量曾發起過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抵抗,地點都在壽春,史稱「淮南三叛」。
分別為王淩之叛(251年)、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以及諸葛誕之叛(257年)。
而這三次叛亂,皆被司馬氏所平定。
王 淩 之 叛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司馬懿除掉了政敵曹爽,獨攬大權。
公元251年,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當時駐守在壽春的太尉王淩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上書朝廷,請求討伐東吳,並打算趁機起兵,反抗司馬懿,另立新君曹彪。
沒想到兵變計劃還在商討階段,司馬懿已經得到消息。
隨後,司馬懿親率大軍,水陸兼程,火速來到前線。
王淩自知不敵,向司馬懿投降。
司馬懿受降,並派人前去安撫,還王淩印綬、節鉞,以示不加之罪。
王淩以為自己已經得到皇帝赦免,再加之與司馬懿本就為舊交,於是放心回到壽春。
行至一半才發現情況有異,但為時已晚。
司馬懿捉拿王淩,將其押送京師。
途中,王淩索棺釘,以試探司馬懿是否對自己真有殺意,司馬懿與之,王淩明白自己必死無疑,於是在途中服毒自盡。
至此,司馬懿出手,一平壽春之亂。
殺王淩,夷其三族。
毌 丘 儉、文 欽 之 叛
平定王淩之叛後不久,司馬懿去世,其子司馬師接班。
司馬師繼承了他爹的狠辣與鐵腕,先是殺掉了打算推翻自己的大臣李豐、張緝等人,隨後直接廢掉了皇帝曹芳,改立了曹髦。
這一系列行動,引起了鎮東將軍毌(guàn)丘儉的不滿與不安。
而當時的揚州刺史文欽與曹爽是同鄉(曹爽死於司馬懿之手),故而也對司馬父子心懷怨恨。
於是,二人一拍即合,決心反抗司馬師。
公元255年,二人假稱受太后旨意,討伐權臣司馬師,並於壽春起兵。
反叛大軍北渡淮河,很快推進至項城。
東吳得知後,也派兵前來支援壽春叛軍。
叛軍洶洶而至。
而當時司馬師患有嚴重的眼疾,剛做完手術,不宜出行。
但尚書傅嘏為他剖析厲害,這一仗太重要,一旦失敗,你司馬家將滿盤皆輸。
於是,司馬師一拍大腿,「好,用床抬著我,上前線!」
於是,司馬師親率十萬大軍前往征討。
調動多路人馬,多線施壓。
又派兵適時出擊,挫其鋒銳。
同時,深溝高壘,不與對方正面交戰,以堅壁之策,等待淮軍自動瓦解。
毋丘儉和文欽,向前不能進攻,向後退回壽春又擔心遇襲,如此進退兩難,無計可施。
而這些淮南部眾,家屬多在北方,因此軍心潰散,多有降者。
最後,鄧艾以奇兵擊敗文欽,毋丘儉孤軍難支,敗走東吳,途中被遊民所殺。
至此,司馬師出手,二平壽春之亂。
叛軍首領毋丘儉,被夷三族。
諸 葛 誕 之 叛
第三次壽春反叛,發生在257年,牽頭的是諸葛誕。
諸葛誕與曹氏親族交往深厚,在目睹了李豐、王淩、毋丘儉等人的結局後,深感不安,擔心司馬氏清算自己,於是舉兵反叛。
而這次反叛,可以說是淮南三叛當中,對司馬家打擊最重的一次。
諸葛誕在淮南深得人心,又聯結了東吳,使得東吳派出了三萬兵共守壽春。
而在毌丘儉之叛中,兵敗逃至東吳的文欽,也跟著吳軍殺了回來。
蜀漢姜維得知魏國興兵淮南,也藉機大舉出兵駱谷,虎視秦川。
而此時,剛好是司馬昭代兄新柄朝政,根基尚有不穩,就立刻就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可謂內憂外患,危機重重。
為了快速平叛,司馬昭揮兵二十六萬南下,將壽春城團團圍住。
同時,為保證在京師的政治根基不動搖,司馬昭將皇帝和太后「隨身攜帶」,搬到了戰場。
對於壽春的戰術安排,司馬昭採用圍而不打的辦法,圍困壽春。
果然,因長期被困,壽春城內激起兵變,吳國派來的援軍首領先後降魏。
後來,諸葛誕又因個人恩怨殺掉了反魏最為堅決的文欽,直接導致文欽的兒子文鴦倒戈,投降了司馬。
這接二連三的變故,大大瓦解了壽春軍民的鬥志。
最終,歷經一年,司馬昭攻破壽春,諸葛誕被夷三族。
為什麼三撥人都干不掉這家子?
應該說,淮南三叛的首領都非泛泛之輩。
王淩是東漢王允之侄;毋丘儉之父毋丘興是魏匠作大將、高陽鄉侯;諸葛誕是漢名臣諸葛豐之後。
三人又都擔任過州級地方行政長官,有戰功、有人望。
但,為什麼都敗了呢?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論,這些人,個個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實際」,直到他們失敗,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要幹什麼。
對啊,他們究竟要幹什麼呢?
表面看,是反司馬氏。
但,反司馬氏,只能是行為,不能是理由。
反司馬氏,只能是開頭,不能是結尾。
假設司馬氏真的被幹掉了,然後呢?
對此,毋丘儉和諸葛誕,都沒想。
二人起兵的邏輯基本是,因為怕你先搞我,那不如我先搞你咯。
其實是怕。
有知乎網友不留情面的給了一句點評:此乃狗咬狗一嘴毛的行事風格。
這個問題,王淩勉強算摸到一點邊緣,他要另立新君。
但是,他沒能給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他要討伐司馬懿,也沒有一個有號召力的說辭,哪怕是「清君側」呢。
而這種反叛,無論如何自圓其說,都是一種地方反抗中央的行為。
因此,自古,自下而上的揭竿而起,都需要一面旗幟,且是一面立得住的旗幟。
再者,很多史學家認為,王淩和諸葛誕其實是各有私心的。
王淩自不必說,想學「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諸葛誕,像清朝學者姜宸英就有評價說:「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
若果忠於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
」
如此三次反叛,目標不清、缺乏口號、能力欠佳、又心有私念。
如何能成?何況,對手還是司馬家。
淮南三叛,是曹魏勢力的支持者們對司馬家族的三次公開叫板。
聲勢浩大,但一敗塗地。
經此三役,他們將自己悉數暴露在敵人眼前,司馬父子便也非常配合地逐一誅戮。
自此,曹魏再無復興之力。
保衛曹魏最後的掙扎-為啥魏末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都失敗了
我一直搞不明白,魏武帝時期,追隨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將有很多,但是為啥司馬氏那麼容易就取得了政權呢?司馬氏取得政權時,明明曹魏政權正春秋鼎盛。我也很少看到過相關的資料(可能是我讀的史書少),唯一的...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那些猛人,你都熟悉嗎?
在司馬氏控制天下以後,諸葛亮的後輩中出現了一位猛人,叫做諸葛靚。諸葛靚是諸葛誕的兒子,其父諸葛誕是魏國的尚書、揚州的剌史,後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殺害,所以諸葛靚逃往吳國,後官至大司馬,吳國被滅後,隱...
面對大權旁落,他有三次翻盤的機會,卻還是敵不過天命
自曹魏代漢,經文帝、明帝兩朝之後,曹操所代表的寒門法家政權開始為世家士族政權所取代。因明帝臨終託孤不當,曹魏內部先後經歷了曹爽專政和司馬懿當權,曹氏勢力開始落入司馬氏手上,齊王曹芳本欲奪回政權...
這對父子真命苦,老子朝秦暮楚,兒子禍及全家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漢末時分,天下大亂,跨州連郡者不計其數。各大政治勢力時而聯合、時而敵對,戰亂不止,也因此出現了大批的俘虜和降將。蜀漢有關羽、王平,曹魏有張遼、張郃,東吳有甘寧。到了...
三國時代最被低估的兩兄弟,不亞於曹劉,沒他們司馬懿無法篡權
說起三國時代最強兄弟組合,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孫策、孫權二人。孫氏兄弟確實很強,但是還有一對無敵兄弟,卻往往被大家忽視。他們就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這倆人是司馬家族篡位奪權的主力,...
司馬氏在奪權過程中鎮壓了哪些反抗勢力
司馬懿殺曹爽之後,魏中央軍政大權全歸其掌握。可是,反對司馬氏的活動還不斷發生。主要有如下幾件事。王淩圖謀廢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後遷車騎將軍、司空。司馬...
淮南歷史漫步|「淮南三叛」之三——諸葛誕之叛
淮南首叛——王凌之叛平定不久,司馬懿即病故。毌丘儉、文欽之叛平定之後,司馬師病逝於班師的途中,是歷史的巧合,卻也具有諷刺意味。司馬師病逝,曹魏大權為司馬昭獨掌。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
司馬氏最後的勁敵——諸葛誕的故事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
司馬懿父子果然厲害,「淮南三叛」改變不了大魏帝國覆亡的命運
在司馬氏蠶食曹氏政權的過程中,支持曹魏的力量曾在淮南發起過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抵抗,這就是所謂「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均以失敗而告終,曹魏再也阻擋不了司馬氏篡國的步伐。透過司馬氏父子在這三次「平叛」過...
淮南三叛,曹魏最後翻盤的希望之火,卻被司馬家輕易熄滅
三國後期,曹氏衰敗。曹魏重臣司馬懿大權獨攬,他的後繼者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與之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同時代的三國末期,東吳名將丁奉幫助吳國幼主孫休除掉了權臣孫綝。而曹髦的反抗卻被司馬家無情鎮...
司馬懿能不費吹灰之力奪得曹魏政權?你得問問淮南這三位曹家忠臣
曹丕篡漢自立,數代人之後,司馬炎也篡魏自立,因果報應來的如此之快。然而,大漢的忠臣為了抵抗曹氏謀反的行為,前仆後繼的死了一批又一批人,曹家雖然沒有大漢統治天下四百年那麼久,但從曹操開始,也算是積...
一代梟雄曹操處處算計別人,建立曹魏為何被司馬家族輕鬆奪權?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
你不知道的歷史,曹魏後期的淮南三叛
三國的歷史大家耳熟能詳,不管是從電視劇還是各種小說、電影、評書甚至遊戲中都能了解一二。但是大部分人對三國的印象可能就止於前面的眾多讓人銘記於心的精彩情節和人物。可能就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到諸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