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曹魏最後翻盤的希望之火,卻被司馬家輕易熄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後期,曹氏衰敗。

曹魏重臣司馬懿大權獨攬,他的後繼者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與之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同時代的三國末期,東吳名將丁奉幫助吳國幼主孫休除掉了權臣孫綝。

而曹髦的反抗卻被司馬家無情鎮壓,甚至皇帝被殺之後換個皇帝草草了事。

司馬家的霸道專權眾人看在眼裡,怒在心生。

於是曹魏最後的翻盤三把火燒了起來。

淮南三叛,說是忠於曹魏集團人士的忠心也好,戍邊大將的自保也罷。

到了最後卻全是以失敗告終。


一叛,251年四月王凌之叛

王凌,是王允的侄子。

曹丕時代曾跟隨張遼征討東吳孫權。

如果說司馬懿是朝廷之上的四朝老臣,那麼王凌就是前線戍邊的四朝元老。

他的地位還是相當有分量的。

既然司馬懿玩起了曹操的老套路,挾天子以令諸侯。

王凌作為忠於曹魏的老臣,必然會有所動作。

既然不能服從司馬懿,那麼哪怕是皇帝下的命令也不能服從。

於是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並派人聯絡曹彪。

想法很好,不過卻和當年的袁紹犯了一樣的錯誤。

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看到董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相當惱火,無計可施。

左右權衡中,袁紹做了最差的選擇,不承認當時的皇帝漢獻帝。

當時,大家一致對抗董卓倒是沒什麼,可是後邊招來了諸多麻煩。

因為袁紹對皇帝的傲慢,使得他不敢去接被李傕郭汜劫走的漢獻帝。

反而是曹操搶先一步搶到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的這個麻煩,並不是三國演義里說的聽信讒言。

畢竟接來了皇帝,以前對漢獻帝傲慢不敬的事該怎麼向天下人解釋呢?

當年王允還是非常有智慧的,挑撥呂布和董卓的關係,連環計使得董卓被殺。

東漢朝廷得以殘存。

可是兩人都是漏了一招啊。

只想到自己的計劃,並不考慮別人。

他們認為別人都是自己計劃里的NPC,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不會被打破。

王淩派部將楊弘將廢立計劃告訴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得到支持。

殊不知,黃驊是認為王凌謀反的。

你要另立新君,權臣司馬懿那時候還沒敢對皇帝做什麼呢。

真是不合時宜。

畢竟話語權是在司馬家這一邊的。

司馬懿親帶大軍討伐。

在保證從輕處罰之後引誘王凌投降。

之後大肆屠殺與這件事相關的人員。

並不怎麼知情的曹彪也被刺死。

淮南第一叛,宣告失敗。


二叛,255年正月,毌丘儉文欽之叛

正元元年(254年),李豐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

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於是在數月後強行廢黜曹芳而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的兒子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衛曹魏,二人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並進兵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

東吳知道毌丘儉叛亂後亦由丞相孫峻率領呂據和留贊領兵到壽春支援毌丘儉。

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並派遣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占領南頓。

及後諸葛誕、胡遵和鄧艾都領軍與司馬師會合。

司馬師命令諸軍不能進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進攻,又怕撤退時壽春被襲,軍中的淮南將士因家屬都在北方,軍心於是潰散,只有新歸附的農民仍然效命。

此時鄧艾駐屯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

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

毌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

文欽回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占領,於是逃亡到東吳。

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占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贊。

三國小趙雲,勇武不減當年趙雲七進七出長坂坡的趙雲。

文鴛,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萬人敵戰將。


三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諸葛誕之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於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

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

司馬昭為了剷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司空。

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十分恐懼,於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

司馬昭於是率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駐屯丘頭,並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及州泰領兵抵抗吳兵。

東吳援軍文欽、唐咨和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後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文欽等數次突圍也不能攻破。

同時吳將朱異率軍屯壽春西南的安豐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擊破。

孫綝率軍屯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異率領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壽春解圍,但被石苞和州泰擊敗,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

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

孫綝大怒,斬殺朱異,但因無力再戰,被迫退還建業。

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蔣班和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

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魏軍。

後來,司馬昭採用鍾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禕和全端等人。

全褘等收到的書信後,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

而城內糧食已經接近枯竭,已有數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

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於詮亦力戰而死;唐咨和王祚則投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氏在奪權過程中鎮壓了哪些反抗勢力

司馬懿殺曹爽之後,魏中央軍政大權全歸其掌握。可是,反對司馬氏的活動還不斷發生。主要有如下幾件事。王淩圖謀廢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後遷車騎將軍、司空。司馬...

歷史軼聞:魏國為什麼會出現淮南三叛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歷史上發生軍人想奪取政權的叛亂並不奇怪,可在一個地區連續發生叛亂,這就有點兒不太尋常了。從王凌、毌丘儉到諸葛誕,魏國淮南地區三次叛亂前後...

司馬氏最後的勁敵——諸葛誕的故事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被稱為諸葛家族龍、虎、狗。這裡的狗並非貶義,而是用來稱讚殺敵立功的人,典出「功狗」。同樣的例子還有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諸葛誕名聲不大,卻有好幾個很有名的親...

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曹魏嘉平三年,太尉王凌打算另立皇帝曹彪,被司馬懿平定;二年後的正元二年,毌丘儉及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結果因反被襲擊根據地壽春而失敗;三年後的甘露二年,諸葛誕、文欽及唐咨聯絡東吳而叛變,後來被司馬...

壽春三叛始末

壽春三叛,又稱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

你不知道的歷史,曹魏後期的淮南三叛

三國的歷史大家耳熟能詳,不管是從電視劇還是各種小說、電影、評書甚至遊戲中都能了解一二。但是大部分人對三國的印象可能就止於前面的眾多讓人銘記於心的精彩情節和人物。可能就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到諸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