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事名氣大《三國》,諸葛亮這麼不招待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是一位被神話的人物,而根據更有史料價值的《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雖說是一位堪比蕭何的治國能臣,但在軍事上的才能則並非神乎其神。

大家都知道,《孫子兵法》被古今中外國家領導人熱愛,就連歐巴馬都非常精通,那諸葛亮為何不被追捧呢?三國到底有什麼短板?


軍事目標好高鶩遠

諸葛亮的軍事目標是什麼?這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向後主上的出師奏疏中有明確提到: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的軍事目標就是要有生之年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以當時的形勢,這個目標實在是過於宏大,首先,蜀國的國力並不強,其次,魏國並非末世,反而正處於強盛時期,選擇此時收復漢室,無異於以卵擊石。

過於自負行事武斷

據《三國志》的記載,馬謖是一位有一定才能的謀士,但並不是一位能征貫戰的良將,先主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專門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顯然,諸葛亮並未拿先主的話當回事,依然提拔馬謖為參軍,加以重用。

街亭之戰,大家都認為魏延、吳壹是先鋒的最佳人選,而諸葛亮偏偏不信邪,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導致慘敗,回蜀後,不得不惜斬馬謖,自請降級。

從這一點上,馬謖死得實在有點冤,當了替死鬼。


軍事能力難當大任

諸葛亮從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的六年時間裡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首先來說,這有違軍事常理,頻繁的戰事會讓百姓和士兵厭戰,是取敗之道。

其次,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要攻城略地,但五次興師動眾的北伐,戰果寥寥。

只是在建興七年的時候,攻取了無關大局的武都和陰平。

如果說街亭之失咎由馬謖,那麼其他幾次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諸葛亮經常犯下糧草不繼這樣的低級失誤,這在《三國志》也有描寫。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基本軍事常識,無論基於哪個方面,糧草不繼都屬於軍事計劃的失敗。


《三國志》有這樣一段非常經典的評論: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歸根結底,蜀國之敗是因為缺少了一位帥才。

漢高祖有蕭何、韓信,齊恆公有管仲和王子城父,終得霸業。

諸葛亮本人並非文武全才,也未能培養選拔出一位韓信那樣的可統領百萬兵、戰無不勝的三軍統帥,所以,蜀國在諸葛亮生前僅能自保,死後最先被魏國所滅,也許真的是天命有歸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陰謀論:劉備的託孤遺言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

諸葛亮出祁山的真相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就在我們禮縣」,這是我們對外介紹家鄉時很常用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出祁山嗎?究竟有幾次到過祁山呢?讓我們在《禮縣史話》里去找答案吧!

為何不用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早就看穿一切

【導讀】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諸葛亮沒有同意。魏延想出兵潼關,要走那一條路線呢?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三國志...

百川論道|德形

文 | 百川《世說新語·品藻》記載,諸葛亮和他的哥哥諸葛瑾,堂弟諸葛誕,各在一國,並有盛名。時人謂之「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蜀得其龍,即蜀國得到了諸葛亮,其為人中之龍。《三國志·諸葛亮...

諸葛亮「自比管樂」有些大言不慚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段話文意淺顯,意思是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時,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