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沒有取而代之:是精明選擇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關羽敗走麥城,被俘,不降,被東吳所害。
意氣用事的劉備為報兄弟被害之仇,親率全部大軍遠征東吳,結果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了個一塌糊塗。
退到白帝城的劉備因此一病不起。
臨終前,劉備託付諸葛亮:「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則自立為王」。
簡單說來就是如果我兒子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你就盡力輔佐;若不是當皇帝的料,你就廢黜了他,自己當皇帝算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網絡配圖
眾所周知,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那是一個群雄四起,人人爭著稱王稱帝的時期,劉備之子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無德無能,根本無力勝任一國之君,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漢眾望所歸,又是履行劉備的遺言,但他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為君」呢?真是書上說的那諸葛亮愚忠、盡忠盡孝嗎?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太過精明,打著自己的精明算盤,其精明表現在三個方面。
劉備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視諸葛亮是否「別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驗諸葛亮的忠心。
世襲禪讓,子承父業,數千年的傳統了,誰願意將自己好不容易打來的江山拱手相讓一個異性人呢?精明的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他也深知劉備對他並不信任,早懷有防備之心。
還在劉備入川時就能看出,當時劉備帶得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為防止諸葛亮因功勞大而居功自傲。
即使諸葛亮後來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諸葛亮也沒有很大的權力,地位也在糜竺、孫乾等人之下。
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意就是要給自己一個旁敲側擊,要安守本分,盡力輔佐,不要僭越本分,別有用心。
劉禪再差也輪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塊爛泥,你也得想辦法扶上牆頭。
因此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託付後,當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的駕崩,無疑是諸葛亮上位的最好時機,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否則他早就終老在隆中了。
中國有句古話:「不像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個群雄四起,眾人都搶著當皇帝的時代,不像當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
若說諸葛亮沒有當皇帝的心思,那絕對是假話,只是精明的諸葛亮有著自己的顧慮。
劉備逝於白帝城後,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威望,自然也能稱帝,但諸葛亮稱帝必然引發蜀漢的內部權力鬥爭,必然加速蜀漢的滅亡。
雖說在蜀漢的建立中諸葛亮功不可沒,但蜀漢江山終究是劉氏父子的,蜀漢中的眾多文臣武將忠的也是劉氏父子,你諸葛亮當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悅誠服,因此,擁劉(禪)派和擁諸(葛亮)勢必會展開一場你死我亡的內部鬥爭,即便諸葛亮獲勝稱帝,也終將勝之不武,必將像曹魏篡漢一樣背負漢賊的罵名,這對於一直打著討伐漢賊、興復漢室口號起家的蜀漢而言,無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
話說天下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統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只是暫時的,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實力最弱的蜀國首當其衝,必然滅亡,必然成為被吞併的對象。
劉備東征失敗後,本就實力不強的蜀國,元氣大傷,國力進一步衰落。
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將」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時湧現,蜀漢人才斷層,顯得後繼無力,以致於後來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尷尬境地。
反觀魏國,隨著司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權,魏國政局趨於穩定,經濟也得以恢復和發展,新人輩出,人才濟濟,東有羊祜,西有鍾會鄧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國的實力日益膨脹。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見之明。
早在諸葛亮未出廬時,就在隆中曾給劉備規劃,成就三國鼎立的霸業後,若天下有變,便可派一上將直取中原,統一大業即可實現,然而一個簡單的「變」字卻有無數變數,諸葛亮也只是猜測,有很多不確定性,那時已顯出他對統一的信心不足,那麼在《後出師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諸葛亮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劉備的王業終究保不住,遲早要葬送,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葬送在誰手中的問題,與其等著人家來滅,還不如自己拼一拼,說白了就是以攻為守,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無不如此,也無一例外地無功而返。
對於諸葛亮當皇帝和不當皇帝,除去頭銜外,差別並不大,反正劉禪都聽他的,蜀國的內政外交,大小事物,他一人說了算,不當皇帝甚至還有好處,如果諸葛亮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統一大業,那麼他首邀其功必將成為像伊尹、姜尚之類的千古輔臣而名垂青史,即便失敗,甚至蜀漢滅亡,那背頭等黑鍋的便是那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當了蜀漢君王,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他將被推上風口浪尖,一當蜀漢滅亡,即便不是他在位時,他也難逃其咎,必將背負葬送劉氏蜀漢的千古罪行,精明的諸葛亮自然不願如此去做。
在「白帝城託孤」一事上,世人總評論諸葛亮「愚忠」,其實他的「愚」是聰明絕頂的大智若愚,能如此之「愚」從古自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亡國之君 - 劉禪!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的阿斗嗎?
劉禪,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劉備之子,小名啊斗。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後人對於劉禪的評價總是有貶無贊。大家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的意思啦!還有一句很火的成語樂不思蜀,乃出自劉禪之口...
歷史探尋: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為什麼不奪權稱帝?
公元223年,劉備舉國伐吳失敗後,退兵白帝城,一病不起。臨終前託孤諸葛亮,說:「如果阿斗是當皇帝的料,那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為什麼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話,廢了阿斗自己當皇帝呢?有這三個原因
我們知道,劉備在託孤的時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翻譯過來就是說孔明啊,你才高八斗,智商甩我那智障兒子十八條街,如果他能立...
三國英雄傳(5)揭秘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的原因,實屬冤枉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國時期,魏軍入川,劉禪不戰而降,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劉禪那集觀看蜀地風情的歌舞表演的時候,他不僅嬉笑自若,還說在這裡快樂,並不思念蜀國。這讓觀眾們恨得...
劉禪並非真「阿斗」:裝憨賣傻只為保己命救蜀國
歷史往往是這樣:一個個人魅力太強、太完美的君主,給他的後代帶來的壓力,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也難以承受的。這種壓力,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和社會壓力。這樣的君主在離世之後,如果沒有十...
歷史美化的專橫權臣諸葛亮,劉禪不服:我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琅琊榜》火了,裡面的那位王爺真的憨嗎?其精明不亞於任何人,要不然也不會安穩的做王爺。劉禪傻嗎?真的只是樂不思蜀,一事無成嗎?我看未必,在諸葛武侯的權力下,他又有多少不幸?
三國中劉禪真的「痴、笨、蠢」嗎?阿斗當真扶不起?其實你們錯了
對於蜀漢的滅亡,世人都會將過錯怪罪在阿斗的身上,世人眼裡這個扶不起的劉阿斗簡直痴、笨、蠢,因為樂不思蜀,說的就是阿斗。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下來的蜀漢的江山,在交到劉禪的手裡後就滅亡了。為此,世人也將...
諸葛逝世五丈原後,蜀國拿什麼存活了30年?這還得多謝司馬懿
三國鼎立時期,要說實力最弱,當然是蜀漢劉備勢力,又特別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憤怒的劉備還發動了對東吳的夷陵之戰,此戰役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面對強敵陸遜,蜀國慘敗,20萬精兵損失慘重,蜀漢不僅徹底...
後主劉禪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此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子英雄兒好漢",這些話用在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身上卻不盡其然。劉禪的父親劉備可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英雄,一代梟雄劉備雖出身貧寒,青年時期曾靠"織席販履"為生,但素有大...
中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之38——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中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之38——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故事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蜀後主)劉禪(念shan)。樂不思蜀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
歷史中的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他到底是愚蠢至極還是大智若愚?
「扶不起的阿斗」這句俗語在如今大多被人們用在形容那些平庸無能、不成才之輩。如果被這句話賴上了,那在別人眼中也就是平庸無能的代名詞了。而這句話真正的主人便是演義中稱之為「大漢皇叔」劉備之子——劉...
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不肯取而代之 是愚忠還是精明
眾所周知,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那是一個群雄四起,人人爭著稱王稱帝的時期,劉備之子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無德無能,根本無力勝任一國之君,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漢眾望所歸,又是履行劉備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