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中紀委家風專題之四川眉山蘇東坡:蘇門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川眉山蘇東坡:蘇門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孔子二五六八年丁酉二月初十日癸巳

耶穌2017年3月7日

  • 「三蘇」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

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練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人的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無私,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

青少年時喜好遊歷名山大川,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精研「六經」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並上《權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

後經舉薦,破格錄用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書成即卒,享年五十八歲,加封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世稱「文公」。

著有《嘉祐集》(二十卷)《易傳》(三卷)等。

蘇軾(1037-1101年),蘇洵長子,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秘閣制科考試入三等,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兵部和禮部尚書。

先後出任鳳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績卓著。

晚年被貶惠州、儋州,病逝於常州。

後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

其散文標誌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了豪放詞風;他創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創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農業、水利、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生等領域亦著述甚豐,創造極廣。

蘇軾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轍(1039-1112年),蘇洵次子,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

在父兄的薰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

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

先後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簽判。

後因故貶筠州鹽酒稅。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以績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遷,擢升為門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負。

後再次貶謫筠州,遠謫嶺南。

遇赦北歸後,從此寓居潁昌(今河南許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南宋時追諡「文定」。

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

  • 三蘇祠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紗縠行南段72號,原是三蘇父子的故居。

元代改宅為祠,屢次修繕擴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摹擬重建。

現為占地100餘畝的古典園林。

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

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蹟;珍藏和陳列著五千餘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負有盛名的人文景觀。

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 三蘇家風家訓

蘇氏一門家風篤厚,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皆留下大量與家風家教相關的文字、詩詞。

蘇洵撰有《蘇氏族譜》一卷,包括《譜例》《蘇氏族譜》《族譜後錄上篇》《族譜後錄下篇》《大宗普法》《蘇氏族譜亭記》等六篇,概述了蘇氏家族的起源發展,記述了蘇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後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愛,繼承和發揚先輩優良傳統。

此外,蘇洵另有一篇《名二子說》,解釋了為兩個兒子命名的緣由,寄託了對兒子的希望和告誡。

蘇軾也非常重視總結家族優良家風,教育子侄。

他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記先夫人不殘鳥雀》等講述了母親程夫人的教子事跡,弘揚仁厚、不貪財的道德理念。

他對於弟弟和侄子、侄孫的教育,多為詩文、書信形式。

他和蘇轍感情很深,認為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蘇轍則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幾十年間,兄弟二人相互勉勵,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留下《初別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澠池懷舊》《獄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

他還教導子孫後人要多讀史書,寫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辭藻的華美,「期於適用乃佳」。

做人方面,他教導後人要保持寧折不彎、豪放剛直的風骨。

在給侄孫元老的信中,他說自己雖被貶到海南,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另外,蘇轍之孫蘇籀曾撰錄蘇轍語錄一卷《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是蘇氏一門家風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

  • 視頻腳本

蘇門三父子情操昭千秋

四川眉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南,歷史悠久,山川秀麗。

眉山城裡,名聞天下的是三蘇祠,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

門口有一副楹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蘇祠前廳

縱覽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家,能像蘇氏家族一樣,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個席位,傳為千古佳話。

蘇宅古井,是三蘇父子一家生活飲用的水井,距今一千餘年。

撫今追昔,令人感嘆:什麼樣的水,滋養了一家三個聖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正可謂: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蘇氏的家風,正如這清波,涓涓細流,終為江河,匯成時空的洪流。

一家書香傳承,一脈浩然正氣,一腔愛國之情,為歷代傳揚。

第一幕 上善若水讀書正業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小家的修為,族親的家傳,到兼濟天下的義舉,與古老中華優秀文明密不可分。

三蘇家學源遠。

蘇洵是戰國縱橫家蘇秦、西漢關內侯蘇武、唐代宰相蘇味道的後代。

在蘇洵撰寫的《蘇氏族譜》中,祖父輩的事跡歷歷在目。

蘇洵的祖父蘇杲,好善樂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朋友誠信。

無論是親朋還是鄉鄰鄉親,都愛戴敬仰他。

蘇洵的父親蘇序,也是仁愛熱忱之人,在饑荒年代常常拿出糧食無償地救濟災民。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1009年,蘇洵出生,這時候,蘇氏已在眉山繁衍三百餘年。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大器晚成的典範,《三字經》中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早年的蘇洵,四處遊學,27歲時,幡然醒悟,開始發奮讀書,同時廣泛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見聞和人生經驗。

十多年後,終名揚京師,成為一代大家。

座落於眉山城南隅紗縠行內的三蘇博物館,不僅保存了有關三蘇父子業績的文物典籍,而且栩栩如生地演繹了人物情狀,生動地再現了蘇氏門風。

程夫人,蘇洵之妻,蘇氏兄弟的母親。

從蘇軾和蘇轍的詩文以及回憶中,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產生的深遠影響。

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講到的程氏夫人故事,傳達的不僅僅是女德,更是一種廉明公正人生觀的身教。

眉山城蘇家故宅發生過一件奇事:一天,兩個丫鬟熨燙綢緞,一個丫鬟突然大聲驚叫了起來。

她的雙腳陷進地下的泥土裡。

原來泥土下面,有一個瓮。

眾人很興奮,猜測瓮里可能裝有金銀珠寶,想打開看看。

程夫人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命人用土將陷下的坑填好,告訴大家那東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屬於蘇家,誰也不准去挖取。

這件事給了蘇東坡人生觀重要的啟示。

他在《前赤壁賦》中寫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有道是:「詩書傳家門毓秀,博愛處世人長久。

」蘇氏家風不變的魂脈,可以歸結到這三點: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

而這一切,都源於孝慈仁愛,蘇東坡不無驕傲地寫到:「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

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 曾棗莊:

蘇家家風的形成,程夫人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為那個時候,蘇洵在外面到處週遊,在家的時間很少。

家裡面對子女的教育主要依靠程夫人。

蘇洵差不多快五十歲了才成名,蘇軾兩兄弟則成名很早,蘇轍十九歲,蘇軾二十一歲,兩兄弟就名震京師。

第二幕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蘇祠的樹木,根深葉茂。

在醇厚家風的薰陶下,走出家鄉的三蘇父子以天下為己任,為官清廉,同情民間疾苦,為貧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三蘇父子中,以蘇軾最為有名。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才華橫溢,文藝雙全,更兼氣度豪邁。

他的文章和事跡,譽滿中華。

林語堂先生特別提到:蘇軾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歷代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而是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美情操。

三蘇紀念館展廳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是蘇軾貶謫之途的第一站。

蘇軾前後在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生活了四年多。

當時的黃州,老百姓生活窮困。

蘇軾倡議成立民間慈善機構——育兒會,邀請當地富戶加入,捐獻錢物,管理支出。

鄉間貧民無力撫養新生兒,育兒會便給予一些必要的幫助。

育兒會的發起,得以存活的孩子數以百計。

《六事廉為本賦》中,蘇軾寫下了八個字:「功廢於貪,行成於廉。

」他認為,功業毀廢於貪婪,德行養成於廉潔,為官從政以廉為先,為官之道以廉為首。

蘇軾主張「保民生」,要「與民同樂」,他繼承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民為貴」。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蘇軾所到之處,言行如一,勇於擔當,屢遭貶黜而無怨無悔,令後世景仰。

蘇軾曾兩度在杭州為官,帶領杭州人民治理西湖。

在大規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

他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被建築在了湖中,成為了一條連接西湖南北岸的長堤,並在堤上修建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

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西湖的無限妍媚,因為六橋煙柳,而融入了詩般的意境。

如今,世人將西湖長堤稱為蘇堤,在這長堤的別名中,留下了後人對蘇軾的懷念和崇敬。

西湖側畔曾有一座安樂坊,是一家看病住院不收錢的公立慈善醫院,其創始人正是蘇軾。

這個領先時代的創新舉措,在史冊上留下了令人稱道的一筆。

宋哲宗元祐六年,也就是1090年春季,杭州突發一次疫情,蘇軾下令多做稠粥和藥劑,並籌集白銀2000兩,設立病坊,免費為患者看病。

蘇軾的善政之舉,影響深遠,銘刻史冊,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念。

密州,捕蝗抗災,收養棄兒;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儋州的東坡醫所,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不勝枚舉。

鳳翔、揚州,黃州,密州,杭州,惠州……到處是蘇軾善政的足跡。

這徐徐展開的文化地理畫卷,與之有關的印刻,不僅僅是人文地理的點綴,更是蘇東坡道德風範的綿延,中華文明傳承的象徵。

這個人的山河之戀,成為中國文化版圖的一部分。

他的足跡、功德,寄寓於民間,散播於海內外。

他懷抱經世濟民之心,而人民,也賜予了他以厚報——至今,蘇軾的文章歌賦,仍然被廣為傳頌,人們所獲得的,豈止是辭章的優美?

第三幕 兄弟同契,家風永傳

【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至今在中國人的心靈迴響。

真摯的情誼,高貴的襟懷,浩然之氣,一瀉千里。

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這首千古絕唱是蘇軾思念弟弟蘇轍的作品。

當我們吟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更多了一份對人間親情的眷戀。

亦師亦友的兄弟二人,創造了不朽的佳話。

蘇轍19歲與兄蘇軾同登進士第。

蘇轍為人沉靜簡潔,正如蘇洵在《名二子說》中提示的那樣:與哥哥的豪放形成反差。

但在大是大非的正義抉擇面前,兄弟兩人總是毅然決然地站在一起。

蘇軾蘇轍倆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蘇轍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稱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兄弟情誼,不僅源自血脈,更來自家國理想,千百年後,慷慨文辭,仍然令人動容。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出使遼國,蘇軾寫詩送行。

當時蘇轍已到知天命之年,蘇軾仍然一再叮囑他不懼辛勞、不辱使命、不忘家國、不要自傲: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密州超然台,銘刻著蘇氏兄弟的兩篇文章:蘇軾的《超然台記》和蘇轍《超然台賦》。

從走出「小我」的超然,可以窺見蘇氏兄弟的精神境界。

蘇軾寫道:「人之常樂者,蓋游於物之外矣。

」今天來看,「游於物外」既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智慧,更是一種浩然正氣。

這種正氣,這種優美的人格與情操,並非從天而降,而是來自於自覺的陶冶,來自於家國情懷和憂民之心。

這種情懷也傳承給蘇門子孫。

蘇軾有三個兒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風骨卓然,沒有辱沒先人。

蘇軾曾在他的長子蘇邁赴任時,贈予他一方硯台,並親手刻上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為父對兒子的教誨,字字珠璣:愛民如子、勤政廉潔。

眉山市民、全國文明家庭代表 李俊英:

三蘇的樂善好施、孝慈仁愛非義不取,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們眉山更是如此。

在我看來,好的家風就是播啥種子結啥果,是愛的給予,是愛的付出。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蘇氏家風家傳,超越了一宗一脈的意義,已經載入中國人的口碑。

抑揚頓挫的吟誦,大量的聖賢遺蹟,至今仍然鮮活的傳說,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傳揚著歷代傳承的道德精神。

三蘇魂魄在,萬古大江流。

從這些圖影中,我們可感受到「大江東去」的豪邁節拍?

【和聲吟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三蘇祠·晚香堂

  • 「三蘇」家風家訓摘編

孝慈仁愛

少而孤則老者字①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

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②讓也。

——摘自蘇洵《蘇氏族譜亭記》

【注釋】

①字:作動詞義,撫育,養育。

②誚:責備,譴責。

【譯文】

如果有年紀幼小的孤兒,那就由族中成年人來撫育;如果有貧窮而無家可歸的人,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來收養。

要是有不這樣做的人,那麼全體族人都要來譴責他。

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薄於為己而厚於為人。

——摘自蘇洵《族譜後錄下篇》

【譯文】

侍奉父母要盡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間要互助關愛,與朋友相處要坦誠守信……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別人要寬宏大量。

讀書正業

侄孫近來為學何如?想不免趨時。

然亦須多讀史,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於適用乃佳。

勿令得一第後,所學便為棄物也。

海外亦粗有書籍,六郎①亦不廢學,雖不解對義②,然作文極峻壯,有家法。

二郎、五郎③見說亦長進,曾見他文字否?侄孫宜熟看前、後《漢史》及韓、柳文。

有便,寄近文一兩首來,慰海外老人意也。

——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三》

【注釋】

①六郎:蘇軾幼子蘇過。

②對義:科舉考試科目之一。

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

③二郎、五郎:分別為蘇軾長子蘇邁、次子蘇迨。

【譯文】

侄孫你近來學習怎麼樣?恐怕也避免不了趕潮流。

即使這樣也必須多讀史書,務必使所作文章的文采和實際內容相一致、相符合,能有實用價值才算好文章。

不要一旦得到科名以後,便認為平日所學的東西就再也沒有用了。

我在儋州(今海南)也略有一些書籍,六郎蘇過在我身邊,他沒有放棄學習,雖然還不太會寫科舉考試中解讀經義的文章,但所作文章語氣高昂雄壯,有家傳的法度。

二郎蘇邁、五郎蘇迨均沒有在我身邊,聽說在做學問方面也都有長進。

你曾見過他們所寫的文章沒有?你要熟讀《漢書》《後漢書》和韓愈、柳宗元的文章。

如果方便的話,寄你最近所作文章一兩篇來,以安慰我這個遠居海外的老人。

修身立德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①獨若無所為者。

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②,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

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

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名二子說》

【注釋】

①軾: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

②轍:車輪壓的痕跡,車輪印。

【譯文】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對於車子都各有所用,唯獨車前可憑扶的橫木,卻好像沒有用處。

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子了。

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

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輪印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卻從來都不參與其中。

雖然這樣,車毀馬亡時,卻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

這車輪印,是能夠很好地處在禍福之間的。

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三蘇祠·瑞蓮池

非義不取

功廢於貪,行成於廉。

——摘自蘇軾《六事廉為本賦》

功業毀廢於貪婪,德行養成於廉潔。

苟①非吾之所有,雖②一毫而莫取。

——摘自蘇軾《前赤壁賦》

【注釋】

①苟:倘若。

②雖:即使。

【譯文】

倘若本不是我應當擁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去求取。

忠貞報國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蘇軾《送子由使契丹》

【解讀】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出使遼國,蘇軾寫詩送行,鼓勵弟弟要不辭勞苦、不辱使命、不忘家國、不要自傲,勇於完成出使任務。

全詩意象生動、感情真摯,抒寫了兄弟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也表現出深厚的愛國情懷。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軾《硯銘訓①》

【注釋】

①硯銘訓:蘇軾在送別長子蘇邁去做縣尉時,曾贈予兒子一方硯台,並在硯台上刻了四句銘文。

【譯文】

用這方硯台學習聖賢之道,應當經常是如饑似渴的;用它追求上進,應當經常有所驚醒;用它書寫治理財政的規章,應當經常考慮多給予民眾利益;用它書寫獄文,應當經常想到多給予犯人悔過自新的機會。

豁達樂觀

侄孫元老秀才:久不聞問,不識即日體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訊。

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來多病瘦瘁,不復如往日,不知餘年復得相見否?循、惠不得書久矣。

旅況牢落,不言可知。

又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又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

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摘自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二》

【譯文】

侄孫元老秀才:很久沒有通音訊了,不知最近身體可好?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們安好的消息。

我住在海南島,情況一如往昔,只是近來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樣健壯了,不知道這剩下的歲月還能不能與你再見面。

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沒通音訊了。

貶謫在外的淒涼孤寂,我不說你也明白。

加上海南島連年荒災,吃飯生活等事很是艱難,泉州和廣州的商船也很久沒來了,因此連藥品、鹹菜、魚醬等物都缺乏了,窮困到這種地步,只有聽天由命了。

我和兒子蘇過相伴過日,好像兩個苦行僧。

不過心中依然超脫自得,沒有改變心意,你知道了這些,也不必替我們擔憂。

三蘇祠·啟賢堂

  • 專家觀點

曾棗莊:興衰無不本於閨門

蘇門三父子,一門三傑,可謂前無古、後無今。

然而,如果沒有一些優秀的女性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三蘇父子恐怕很難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蘇洵年輕時好遊歷大山,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大器晚成,他的這種轉變與其夫人程氏的善誘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蘇洵二十七歲時,程夫人對他說:「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並且說到做到,不僅包攬了全部家務,還操持了全部家計,讓蘇洵專心讀書治學。

所以司馬光在程夫人墓志銘中由衷讚美說:「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並進一步指出,程夫人不僅以其辛勞賢德和智慧成就其夫,還成就其子(蘇軾、蘇轍),成全父子三人共同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令司馬光驚嘆道:「興衰無不本於閨門!」

但母親能夠陪伴兒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程夫人之後,陪伴、鼓勵、見證蘇軾兄弟成就大業的,是相伴他們生命始終的幾位女性。

先說蘇軾,原配王弗頗有文化,聰明而又沉靜,蘇軾讀書,她就陪著「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往往能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也「略皆知之」。

她還經常勸蘇軾不要同那些腳踏兩隻船,完全根據蘇軾的意思說話的人交往。

對那些急於同蘇軾親近的人,她常說「恐不能久」,因為與人交往快的人往往拋棄朋友也很快。

繼室王閏之也十分賢惠,她對王弗所生的蘇邁和自己所生的蘇迨、蘇過完全一視同仁,「三子如一,愛出於天」。

最著名的當然還數蘇軾的侍妾朝雲了,也姓王,蘇軾為杭州通判時跟隨蘇軾,生有一子。

朝雲還是蘇軾的知己,很能把握蘇軾的特點。

蘇軾貶官嶺南時,朝雲隨他來到惠州貶所。

蘇軾《蝶戀花》詞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句,朝雲很喜歡這兩句詞,「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為之流淚。

病亟,猶不釋口」。

三位王姓女性,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蘇軾背後的女人吧。

蘇轍之妻姓史,比蘇轍還晚五年去世。

蘇轍《寄內》詩說:「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

上事姑章旁兄弟,君雖少年少過失。

昏晨定省歲月短,五十還朝定何益。

憂深責重樂無幾,失足一墜南海北。

身居穽中不見天,仰面虛空聞下石。

丈夫學道等憂患,婦人亦爾何從得?」史氏一生隨蘇轍升沉浮降,時謫筠州,時謫嶺南,「憂深責重樂無幾」,也是患難夫妻啊。

陪伴三蘇父子一生的幾位優秀女性,難道不能啟發當代女性深思一個亘古永恆的問題:怎樣為人母?怎樣為人妻?很顯然,與三蘇父子生死相伴的幾位女性,有這樣一些共同之處:都很「正能量」,都有誠實做人、誠實做事,決不投機取巧的優秀品德;都能吃苦耐勞,無論丈夫、兒子順境逆流,都相依相伴不言棄;知書達理,唯其知書達理,才明智、才堅定,才不以順逆改變對丈夫、兒子的態度,因為她們相信自己的選擇,無悔自己的命運。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這個道理很簡單。

一個家庭,無論男女,如果其凝聚力完全受利益支配,受利益左右,那所謂「和」,也是沒有多少根基的利益之「和」,一旦利益發生變化,家庭就會鬆散,會支離,甚至破碎。

因此,景仰三蘇,遠不僅僅是品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文,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他們的為人,同時也不妨敬仰那些成全了三蘇、具有高風亮節的女性和他們的朋友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而其中,又以蘇軾蘇東坡最令人稱道,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更是因為他...

蕭魯陽:蘇東坡安眠地考略

【編記】宋代大文豪蘇軾文章震古爍今,但宦途起伏,一生坎坷,逝世後未能歸葬四川眉山故里,而歸葬何處?現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史文化研究專家最近研究成果《蘇東坡安眠地考略》,供各位參考。

唐宋八大家之三蘇文化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非常特殊,那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不僅都姓蘇,還是如假包換的三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文學家不是很稀奇,但父子三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文學家,除了曹操、...

昨日 廣東惠州三蘇後裔回東坡老家尋根祭祖!

昨日 廣東惠州三蘇後裔回東坡老家尋根祭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清代宰相張鵬翮撰大門聯贊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