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魯陽:蘇東坡安眠地考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記】宋代大文豪蘇軾文章震古爍今,但宦途起伏,一生坎坷,逝世後未能歸葬四川眉山故里,而歸葬何處?現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史文化研究專家最近研究成果《蘇東坡安眠地考略》,供各位參考。

摘要:

北宋蘇東坡卒後葬汝州郟城縣小峨眉,其地即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小峨眉,有三蘇墳和三蘇祠。

《蘇子由告身跋》只透露安徽霍山有一支蘇氏後人,並未提及蘇軾葬地。

各地三蘇祠來源各有不同,安徽霍山、四川眉山、浙江婺州的三蘇祠或因後代流寓,或因蘇氏故里而建,只有河南郟縣三蘇祠乃因有蘇軾、蘇轍歸葬之地而建。

關於蘇軾歸葬地,史有蘇轍文字、《宋史》列傳以及為數眾多的宋代典籍為證,毋庸置疑。

關鍵詞:蘇東坡安眠地;汝州郟縣小峨眉;三蘇墳

作者簡介:蕭魯陽,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南鄭州 450002),主要從事宋代歷史文化研究。

北宋蘇東坡卒後葬汝州郟城縣小峨眉,其地即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小峨眉,今有三蘇墳和三蘇祠遺存。

於此,史有明文,無可置疑。

近來,先有安徽霍山說東坡墓在彼,後有四川眉山發現宋墓,疑與東坡、東坡族人或後人有關,其說均無依據,故皆不可信。

今以史傳典籍文獻細緻考證蘇東坡安眠地,辨明歷史真相,以饗讀者。

一、《蘇子由告身跋》所透露之信息

《蘇子由告身跋》,明李東陽撰,跋稱:

右宋蘇文定公轍告身一通,乃大觀二年(1108年),徽宗造八寶成,肆赦,加授中奉大夫者。

藏於霍山裔孫文斌。

景泰元年(1450年),文斌卒,妻仵氏守節不嫁,撫其三歲孤虎底於成。

成化四年(1468年),以舊業為鄰人所侵,攜虎持誥,訴於巡撫都御史王公竑。

王公見其捲軸斷裂,惟故綾誥詞及三省官名、尚書省全印尚存。

謂仵曰:「此爾家世澤,不可棄也。

」仵以匹絹屬六安衛張千戶為之裝飾。

張誣為質物。

貸金若干兩,有所赴訴,輒遣人遮止之。

後仵死,虎孱不能直。

張亦貧甚,以誥予范千戶,易谷六斛。

指揮使張時,頗涉書史,掩而得之。

弘治十三年(1500年),過廬州,為知府馬君金道其事,遂以遺馬。

馬遣至南京,裝飾復完,訪蘇氏後,無所得,至十八年(1505年),始得,虎乃取而歸之。

嗟夫,故家文獻,惟制誥為重,蓋國之典命在焉。

然唐之中世,已有以告身易一醉者。

若宋之盛時,此詔方下。

不數年,所為八寶者,幾為俘物。

至於歲久代易,子孫墳墓皆失其故里。

是物之存,乃屢經喪亂之變,累脫於攘竊之手而後得,可不謂難哉!然則物之存亡得喪,固有數焉。

而馬君之希古好德,公天下之物而不為私者,亦不可泯也。

故既紀所建三蘇祠,又為題卷尾。

蘇之後人,其自今永寶之哉。

[1]3092~3093

蘇轍,字子由,諡號文定。

告身就是朝廷任命官員的憑證。

李東陽此跋,歷數蘇子由告身失而復得的曲折經歷。

這通告身,就是大觀二年,蘇轍為中奉大夫時的告身。

「裔孫文斌」,蘇文斌是蘇轍的裔孫,不知是第幾代。

景泰元年,文斌卒。

蘇轍卒於政和二年(1112年),距此已300多年。

李東陽的跋文,未提及蘇東坡墓地,只說到「歲久代易,子孫墳墓皆失其故里」,這是當時許多士大夫的共同遭遇。

李東陽的跋文說明,在六安霍山這個地方,有一支蘇轍的後人,其世系已不得而知。

據跋文,在明景泰以後,有蘇轍後裔名為蘇文斌及蘇虎者。

霍山三蘇墓是何人所立,從這通跋看不出任何端倪。

跋文另一重要信息,是說「既紀所建三蘇祠」。

可知安徽六安三蘇祠,是馬金所建。

二、天下幾多三蘇祠

據文獻所記,天下所謂三蘇祠,至少有四處。

1.六安霍山三蘇祠

由《蘇子由告身跋》知廬州府知府馬金,於明弘治年間建三蘇祠。

此事又見明王鏊《震澤集》卷二十二《廬州府馬侯遺愛碑》。

碑文說,馬金,字汝勵,「蜀之西充人」。

在廬州知府任內,「求吳將軍周瑜、宋包孝肅拯、馬少保亮、劉學士筠墓在境內皆祇謁修治,禁民無得樵牧」。

馬亮與劉筠,都曾兩知廬州,「宣聖裔孫寓舒,程端中裔寓英山,蘇文定裔寓霍山,皆召恤之,復其家。

又立余忠宣公祠、三蘇祠,設祭田,俾其後守之」①。

碑文透露信息如下:「霍山三蘇祠」的確是馬金創建;霍山有蘇轍後裔;祭田、守墓人,是馬金所置;安徽霍山三蘇祠的創建時間在明弘治十三年至十八年(1500~1505年)之間。

2.浙江金華三蘇祠

據《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三)引《金華府志》記載,三蘇祠在金華縣東景蘇坊內。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記載:建炎二年(1128年),潁濱長子遲以左朝議大夫來知婺州,為民奏減羅額,父老德之,為立生祠,並祀老泉、東坡、潁濱三先生[2]。

潁濱,即蘇轍也。

明正德間重建,增入待制遲、學士簡神位。

婺州是蘇轍之子蘇遲的工作地,建炎二年,以尚書左司員外郎直秘閣知高郵軍,蘇遲到達高郵,知軍趙士瑗不受代,遲改知婺州。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建炎三年二月丙子」條,載蘇遲言婺州上貢羅事[2]。

皇祐中,歲輸萬匹,崇寧中,增至五萬八千匹有奇。

高宗嘆惻,乃詔減二萬八千匹,著為定製,而且仍令給以本錢。

蘇遲乞減婺州羅額,為百姓辦了好事,減輕負擔,百姓為其建生祠。

祠中有老泉、東坡、潁濱神位,後又加上蘇簡神位,蘇簡是蘇遲的兒子。

婺州金華三蘇祠,應是明代重修時的稱謂。

迄今為止,沒有在宋代文獻中檢索到三蘇祠,可見三蘇祠乃是宋以後才出現的稱謂。

明人劉茝《三蘇先生祠堂記》說:

正德甲戌(1514年)春,婺守東川劉茝,重建三蘇祠於郡城西隅景蘇坊之邃巷,仍故址為屋四楹。

其十七世孫生員蘇文,撤寢室以為左廂房四楹,官易民隙,以為右廂房四楹,及門屋四楹。

牆可及肩,階惟旋馬,重勞惜傷,慳展拓也。

訖工,有疑者曰:三蘇,蜀人也,而祠於此乎?曰:因也,非創也。

葺也,非增也。

坊以景蘇名可知也。

金華在宋代建有蘇遲生祠,並祀三蘇,但並無三蘇祠之名。

元明之間,轉變為三蘇祠。

3.西蜀眉山三蘇祠

《大清一統志》卷三百九記載:三蘇祠在州治西南,即蘇洵故宅,元建為祠。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十二也提及三蘇祠在紗線街,即蘇洵故宅也。

《明一統志》卷七十一,在州治西南,即宋蘇洵故宅,元建為祠,洪武年間重修。

以上三書所載略同,應是同源。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建三蘇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擴建三蘇祠。

此後,代有修葺。

1980年4月,眉山三蘇祠成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河南郟縣三蘇祠

河南郟縣三蘇祠,因三蘇墳而建,三蘇墳,因二蘇墳而起。

蘇東坡卒後,葬郟縣小峨眉,11年後,蘇轍卒,亦葬郟縣小峨眉。

東坡為大蘇,子由為小蘇,故稱「二蘇墳」。

元代,於此建蘇洵衣冠冢,合稱「三蘇墳」。

《明一統志》卷三十一記,三蘇祠在郟縣西南小峨眉山,元至正間(1341~1368年)建。

《大清一統志》卷一七四同。

《河南通志》卷四八,「三蘇祠」條記其事特詳:

三蘇祠在郟縣西北峨眉山。

元至正間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明胡謐記:宋蜀眉山蘇氏文忠、文定伯仲兩公,其墓並在今河南汝州郟縣西北三十五里,所謂世傳蘇墓是已。

蓋文忠嘗謫汝,愛其地有山,形勝類其鄉,遂有終焉之志,因號曰小峨眉山,貽書仲氏文定曰:「我死,貧不能歸,其葬我於是。

既而自請徙常。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

其子過,偕文定,奉柩葬焉。

即所謂小峨眉山,尊治命也。

比較以上四處三蘇祠,可說是各有來歷,而又各有不同。

河南郟縣,元代因三蘇墳而建三蘇祠。

四川眉山,因三蘇故宅而改稱三蘇祠。

安徽霍山,是蘇轍後裔流寓之地。

明代馬金做廬州知府,始作紀念之舉,這一支蘇文定後裔未見名人。

浙江婺州有三蘇祠,由蘇軾之子蘇遲仕宦並寓居婺州,有惠於民,民建生祠,兼及三蘇。

這一支蘇氏後人,餘蔭不盡,世系清楚。

蘇洵葬其故里眉州彭山縣。

蘇東坡葬郟,蘇轍葬郟。

金華不言三蘇葬地,只說祠,是因此地有祠無墳也。

安徽霍山,只是蘇轍後人流寓之地。

有人認為霍山是蘇東坡的真正葬地,其說不然。

河南郟縣三蘇墳,以蘇東坡葬郟始,至蘇子由葬此,稱二蘇墳。

至元代於二蘇墓右建蘇洵衣冠冢,始稱三蘇墳,而有三蘇祠。

比較四處三蘇祠,有墳,有祠者,唯此郟縣小峨眉是矣。

三、霍山說之謬誤

2013年4月18日,江蘇《揚子晚報》發表題為《蘇東坡墓就在安徽霍山?》的特別報導,該文副標題稱:「霍山檔案館:蘇氏宗譜提供了證明;專家稱葬在霍山也是有可能的。

」這個說法混淆視聽,誤導讀者。

該報導說:

「……宋徽宗即位後,66歲的蘇東坡本來有機會重回朝廷任職,卻無奈病逝於北返途中的常州。

根據檔案局收藏的蘇氏宗譜,我們發現,蘇軾死後就葬在霍山。

」霍山縣檔案局的局長蘇昌清介紹道。

記者隨後看到蘇昌清所言的蘇氏宗譜,這套宗譜共8本,其中第六本《文忠公年譜》中明確寫著:「(蘇軾)次年六月葬於廬州府霍山釣台鄉上瑞里葬處張家灣雙山蘇家岩甲山庚向。

」廬州,當時是指安徽的部分地區,「甲山庚向」是風水術語,羅盤劃分24個方位,正北方為0度,順時針到東方75度就是甲,255度為庚。

…………

蘇東坡墓就在霍山縣西高橋灣,地名叫張家灣雙山蘇家岩,蘇氏宗譜距今有172年歷史,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制,雖然道光年間的宗譜多已失落,但有關東坡年譜部分仍舊留存,其真實性可以被證明。

[3]

該報導的要點是蘇軾「次年六月葬於廬州府霍山釣台鄉上瑞里葬處張家灣雙山蘇家岩甲山庚向」。

這是要點,也是要害。

偏偏是這個要點,錯訛百出,令人莫名其妙。

其主要錯誤是:

第一,關於蘇軾安葬的時間地點,最權威的記錄在蘇轍撰寫的《亡兄子瞻墓志銘》和官修正史《宋史》。

這兩部文獻均載明: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丁亥,病逝於常州,次年閏六月癸酉,葬於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

安葬時間是精確到日的。

流傳至今的幾乎所有《東坡年譜》都遵循這個說法。

後出之霍山《蘇氏宗譜·東坡年譜》將蘇軾安葬的時間籠統地寫作「次年六月」。

看來《蘇氏宗譜》編撰者作文態度馬虎得可以,不能傳信。

第二,在三蘇生活的北宋時期沒有廬州府。

北宋有廬州,屬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有廬州,無廬州府,且北宋廬州也不領霍山縣。

廬州府這種說法,是明代以後方出現。

所以,說蘇軾葬廬州府霍山,真的是不知所云。

第三,北宋的霍山,不是縣,也不是廬州的屬縣。

霍山原是縣級行政區劃,北宋初年就改為霍山鎮,屬六安軍。

六安軍同下州,與廬州一樣,屬於淮南西路。

《蘇氏宗譜》的編撰者缺乏起碼的宋代歷史地理知識,概念混亂,甚可怪也。

《揚子晚報》「特別報導」依然比葫蘆畫瓢,亦可怪也。

第四,蘇軾葬郟縣鈞台鄉上瑞里。

「霍山釣台鄉」是抄「鈞台鄉」的鈞字少了一點,形近而誤,「釣」為「鈞」之訛。

三蘇葬郟,是在鈞台鄉上瑞里。

而「特別報導」稱:霍山蘇軾墓是在「釣台鄉上瑞里。

」究竟是霍山蘇氏宗譜誤抄誤記,還是記者誤抄誤記?不管是誰,把「鈞」寫成「釣」,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鈞台,乃黃帝鈞天台;鈞台鄉上瑞里,是郟縣三蘇墳地處古稱。

宋時郟縣有鈞台鄉,宋人宋祁《景文集》卷六十《胡府君墓志銘》說,胡昕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之原」,即其證也。

釣台,是嚴光嚴子陵故事。

南方人不識汝州鈞台典故,情有可原。

「特別報導」跟著出這種毛病,大不應該。

《左傳》載夏啟有鈞台之享。

鈞台在陽翟之南。

陽翟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郟縣在什麼地方?郟縣正在禹州之南。

其地有鈞台鄉,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五,「特別報導」援引「專家」的話,說蘇東坡知過揚州,並說蘇東坡知揚州時,到廬州考察過,並說當時廬州歸揚州管轄。

北宋,揚州是淮南東路治所,廬州是淮南西路重鎮。

用現在的行政區劃打個比方,揚州和廬州不是一個省區,蘇東坡知揚州,無法到廬州視察。

第六,報導另一謬誤之處說:「蘇味道還有另一脈隱於霍山雙山灣蘇家岩。

」蘇味道是唐人,蘇洵之祖,因辦事圓通人稱「蘇模稜」,沒有文獻說他有後裔先於蘇轍之後寓霍山。

這種說法,疑霍山相關人士臆造出來的。

金華蘇姓自蘇遲始,霍山蘇姓也是從蘇轍後裔始。

「特別報導」以「歷史淵源」名義無中生有,其態度甚不嚴謹。

四、蘇東坡葬郟縣小峨眉

蘇軾建中靖國元年卒,次年葬於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其地有山,山形類四川之峨眉,故名小峨眉。

蘇轍文章,蘇過傳記,李方叔傳記,以及南宋初年朝廷詔書,都有明文,證實此事。

誠所謂鐵證如山,不可否認,毋庸置疑。

1.《宋史·蘇軾傳》

《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載「建中靖國元年,軾卒於常州,年六十六」[4]10817,並未提及葬地。

記卒年,不書葬地,是《宋史》通例。

但在軾傳後所附其子《蘇過傳》中,卻詳記了蘇軾葬地。

傳文云:「軾卒於常州,過葬軾汝州郟城小峨眉山。

遂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4]10818郟城,全稱郟城縣,即今之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時屬汝州。

潁昌,即原許州,今河南許昌。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屬京西北路,見《宋史》卷八五《地理志》。

「斜川」二字是用典,斜川是與陶淵明有關的典故,蘇東坡喜歡陶淵明詩,常用斜川故事。

如:(1)「想像斜川游,作詩繼彭澤」。

陶淵明做過彭澤令,此處以彭澤代陶淵明。

(2)「斜川似風流,曲水慚行吟」。

(3)「淵明賦歸去,浩歌長笑老斜川」。

(4)「斜川追淵明,東阜友王績」。

蘇東坡喜歡淵明詩,蘇過用斜川地名,有紀念其父親蘇東坡的深意在內。

2.蘇過墓志銘

宋人晁說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載:「宋通直郎蘇過叔黨,東坡先生之季子也。

……先生不至永州,稍還仕版,居陽羨,不幸疾不起,叔黨兄弟得吉地於汝州郟城縣之小峨眉山以襄事。

」[5]775~776叔黨是蘇過的字,通直郎是其官階,宋通直郎為從六品。

陽羨,即宜興縣,縣內有山名陽羨。

宜興縣,原唐之義興縣,縣屬常州。

義興、陽羨山水甲於天下。

東坡晚年居常州,實居陽羨,常州郡名毘陵。

所以,文獻中說蘇東坡居陽羨,居義興,居毘陵,說的都是蘇東坡居常州。

3.《宋史·李廌傳》

李廌,字方叔,《宋史》卷四四四有傳[4]13116~13117。

當軾之亡,李廌感軾知遇之恩,哭之慟,曰:我愧不能死知己。

至於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

即走許汝間,相地卜兆授其子。

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

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郟縣,正在許汝之間。

這位李方叔,精於勘輿之學,「相地卜兆」授其子,與蘇過傳文不矛盾。

《宋史·蘇過傳》是站在傳主的立場上說的,不必提起方叔名;《宋史·李廌傳》也是站在傳主立場上說的,同樣也不必敘及叔黨兄弟之名。

4.蘇轍《欒城後集》

蘇轍《欒城後集》卷二十《祭亡兄端明文》:「維建中靖國元年歲次辛巳,九月乙未朔,初五日癸亥,弟具官轍,謹遣男遠,以家饌酒果之奠,致祭於亡兄端明子瞻之靈……喪來自東,病不克迎。

卜葬嵩陽,既有治命。

三子孝敬,罔留於行。

」[6]1388嵩陽,指嵩山以南。

郟縣正在嵩山以南。

《再祭亡嫂王氏文》中也記載:「維崇寧元年歲次壬申,四月乙酉朔,二十三日丁未,……兄歸自南,沒於毗陵,……兄沒有命,葬我嵩山,土厚水深。

」[6]1389小峨眉系屬嵩山。

《再祭亡兄端明文》載:「維崇寧元年歲次壬午,五月乙卯朔,……先隴在西,老泉之山。

歸骨其旁,自昔有言。

勢不克從,夫豈不懷。

地雖郟鄏,山曰峨眉。

天實命之,豈人也哉。

」[6]1390文中「老泉之山」在四川眉山與彭山之間,蘇洵葬地在「郟鄏」,原謂洛陽。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此處用典重在「郟」字。

「自昔有言」,是說蘇軾、蘇轍兄弟原有葬老泉山之約。

「勢不克從」,是說及至蘇軾病逝,形勢不容其返蜀歸葬。

《欒城後集》之《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載蘇軾「建中靖國元年六月請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湛然而逝,實七月丁亥也。

明年閏六月癸酉,葬於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

再次明言「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為蘇軾安眠地。

5.蘇軾之孫蘇符說東坡葬郟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二曾記載,紹興九年(1139年)九月戊寅朔,丙寅,詔汝州郟城縣故資政學士蘇軾墳寺,以旌賢廣惠為名。

以孫禮部侍郎符,援范鎮家賜剎例有請故也。

紹興八年至九年(1138~1139年),宋金議和,金歸宋河南地,所以蘇軾的孫子蘇符,有請賜墳寺廟額的事情。

以當時的形勢論,宋金戰事膠著,雖然宋廷允為蘇軾墳寺賜名,恐怕蘇家或郟城縣都來不及實施,但此事再次證明蘇軾確實是葬在郟城縣。

蘇軾葬在河南郟縣,有蘇轍文字為證,有《宋史》列傳可證,有宋代史籍可證,這些文獻,真實且權威。

所以,蘇軾葬郟,鐵證如山,毋庸置疑。

與此相映照的,是霍山說「事出有因」,就是那通明人發現的蘇子由告身,告身至多說霍山曾有一支蘇轍的後裔,無法證明蘇軾葬於那個地方。

《揚子晚報》2013年4月18日「特別報導」,漏洞百出,錯誤百出,其言不足取也。

名人效應,攀附名人,古已有之,於今為烈。

不見探討,只有炒作,急功近利,恐其難以有所建樹。

五、眉山宋墓與蘇東坡無關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四川眉山於2013年11月18日在象耳鎮金象工業園工程建設訊息工期中,發現北宋雙室墓葬,當地考古工作者介入,經過發掘,這座宋墓有些特點,「考古專家」以為「蘇東坡遺骸葬在眉山是有可能的」[7]。

這次發現的宋墓,「即使不是蘇東坡本人,也不排除是他的子孫後代」。

眉山宋墓規模大,墓道長,雙室石墓,墓室有水銀防腐。

出土有陶器鐵器,銅錢,都是開元通寶。

有近1米高的石刻人像。

《華西都市報》上說,墓主人「非富即貴」。

僅據上述材料,無法判定此墓與蘇東坡有什麼關係。

如果以出土銅錢作證,這是一座唐人墓葬。

象耳鎮即宋代眉山的中心,三蘇祠就在象耳鎮。

按照元人的說法,那裡即三蘇故宅。

三蘇文字,包括蘇洵《嘉祐集》、蘇軾《東坡全集》、蘇轍《欒城集》,都不見「象耳」這個地名。

象耳,本是山名,唐以前便有這個地名,指山,不是村鎮。

「峨眉揖於前,象耳鎮於後」,見唐人盧拯《羅城記》,這個「象耳」指的就是象耳山。

蘇洵墓在彭山縣,宋時彭山屬眉州。

蘇東坡第一任夫人王弗墓也在彭山,都不在象耳。

蘇東坡悼亡詞《江城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說的是孤墳,孤墳與「雙室」不合,所以,這次發現的也不是王弗墓。

《揚子晚報》「特別報導」說,六安市考古界知名人士、安徽某學院副教授某君認為,「宋代的蘇東坡遺骸葬在霍山是有可能的」,其說不能服人。

無獨有偶,《華西都市報》在2013年11月25日也發表了一個報導,標題是《眉山現北宋土豪墓 說不定和蘇東坡沾親帶故》,認為學界對蘇東坡的墓葬地爭論不休。

顯然,這是皮相之談。

確定三蘇墓葬地,對三蘇的相關文獻作深入研究,絕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隨意「時空穿越」「捆綁消費」,以免貽笑大方。

注釋

①碑文參見明人王鏊:《震澤集》(卷二十二)之《廬州府馬侯遺愛碑》。

參考文獻

[1]﹝清﹞黃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九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6.

[3]蘇東坡墓就在安徽霍山?[N].揚子晚報,2013-04-18.

[4]﹝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宋﹞晁說之.景迂生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6]﹝宋﹞蘇轍.蘇轍集·欒城後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7]眉山現北宋土豪墓說不定和蘇東坡沾親帶故[N].華西都市報,2013-11-25.

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 推薦:蘇青龍

聚集古今中外蘇家資訊★

關注蘇姓文化熱點動態★

敬請訂閱《今日頭條·蘇姓經緯》:http://toutiao.com/m6027138439/

欲知更多蘇家資訊,再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姓經緯》(sxjw88)!

【聲明】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唐宋八大家之三蘇文化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非常特殊,那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不僅都姓蘇,還是如假包換的三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文學家不是很稀奇,但父子三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文學家,除了曹操、...

昨日 廣東惠州三蘇後裔回東坡老家尋根祭祖!

昨日 廣東惠州三蘇後裔回東坡老家尋根祭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

蘇軾的少年游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卻是姮娥憐雙燕,分明照、話梁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