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看錯了3個人:一人被處斬,一人自殺,一人慘遭冤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才,論格局,他尚未出山,便作隆中對,為劉備勾勒了,天下三分的美好藍圖;論智計,他隨劉備居荊州時,為公子劉琦定下了脫身之計;論善辯,他孤身出使江東,說服了孫權聯劉抗曹;論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論用兵,他推演八陣圖,皆得其要;論理政,他執法嚴明,吏不容奸。

然而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縱使無數後人對他敬仰不已,縱使犀利的魯迅先生,都曾贊過他「智多近乎妖」,也掩蓋不了他的缺陷——他非常缺乏知人之明,一生之中,竟對三個人看走了眼,其中一人因被低估而遭冤殺,兩人因被高估,差點誤了蜀漢。

這三個人分別是誰呢?

一、被高估的馬謖

馬謖,字幼常,是一個少有大才的人物,曾經擔任過綿竹、成都令等職位。

不過他最擅長的並非處理政務,而是談論軍事。

《三國志》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事。

」當時姜維還沒有來投,諸葛亮正在尋找合適的接班人,接觸到馬謖之後,他喜出望外,不但非常器重馬謖,還經常與其談論國家大事。

後來諸葛亮率軍前去平定南蠻,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使諸葛亮對他更在讚賞。

於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將街亭重鎮交給了他。

可是讓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馬謖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貨色,雖然理論知識非常豐富,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確運用。

於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敗,狼狽逃竄回來的馬謖也被斬殺。

對於此事,諸葛亮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在上表請罪的時候,他提到:「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意思是說自己沒有知人之明,不能知人善任。

二、被錯用的楊儀

如果說,錯用馬謖,是諸葛亮高估了他的才能,那麼錯用楊儀,則是因為諸葛亮高估了楊儀的器量。

楊儀,字威公,是襄陽人,曾經被關羽舉薦給劉備,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的倚重。

當諸葛亮率軍北伐的時候,他擔任丞相長史一職,負責為諸葛亮規劃兵馬的編隊,籌集糧草等,這些任務他都完成的非常好。

不過他性子太過急躁,而且小肚雞腸,所以諸葛亮在安排身後事的時候,讓楊儀掌權,並且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就讓他自便。

沒有想到楊儀卻藉機與魏延爭權,曾導致蜀漢名將魏延被冤殺。

魏延不可以不死,楊儀本可以免他一死,可是楊儀的器量容不下魏延。

除此之外,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尤其是楊儀沒有得到理想的位置的時候,經常出言不遜,導致沒有人敢親近他,後來費禕前去安慰他,他竟然說,早知今日,當初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自己就應該率大軍投降曹魏。

雖然楊儀此言有發牢騷的意味,但是身為朝廷命官,因為受到薄待,便說出這樣的話語,實在不妥。

不知道諸葛亮得知此事之後,會不會後悔自己曾重用過這樣一個人?

三、被低估的魏延

諸葛亮不但高估過別人,還曾低估了一人,那就是魏延。

魏延在劉備時期,非常得重用,曾駐守漢中近十年而無失,可是諸葛亮卻並不看好他。

雖然到了蜀漢後期,無人可用,諸葛亮不得不倚重他的勇武,卻一直對他處處掣肘。

臨終之前,安排退兵之事,竟然把在軍中地位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不信任的,否則也不會說出那句:「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他一直不敢太過信任的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哪怕是受到逼迫,負氣率軍離開,也沒有降魏,而是打算率軍回朝。

最終這樣一位忠臣、名將,因為他的懷疑,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實在可惜。

被諸葛亮看走眼的三個人中,馬謖因能力不足,且在敗軍之際,棄眾逃竄,終被處斬理所應當;楊儀因小嫉賢妒能,萌生造反之心,且誹謗過朝臣,選被流放,後畏罪自殺,也算是咎由自取,這兩個人都死不足惜,只有魏延,因想要報效國家,被迫率軍出走,最終被扣上了叛亂的帽子,慘遭斬殺,三族也被夷滅,令人唏噓不已。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