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在辯論中用力過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張能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諸葛亮在兩軍陣前罵死了王朗,這是電視劇里的台詞。
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罵的是「白頭髮白鬍子的老賊,天下的人,都想吃你的肉!」,這也是演義出來的話語。
真實的歷史中,王朗沒有被諸葛亮罵死,諸葛亮估計也不會這麼罵人。
在小說里,王朗與諸葛亮算是辯論了一回,王朗的觀點是天數有變,歸有德之人,而曹操是有德之人,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是天命所歸。
諸葛亮的觀點當然是針鋒相對,但是,懟著懟著,諸葛亮就罵起來。
由於現實權衡上的各為其主,還是理想觀念上對「天命」理解不同,觀點相左是正常的。
但是,除非當作兩軍對陣時動搖軍心的策略,如果只是從辯論來說,這個演義故事裡的諸葛亮,在辯論的時候就有點用力過度。
這種用力過度,罵王朗不是第一次,在之前就表現出來了,就是諸葛亮舌戰東吳群儒的時候。
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尋求與東吳聯合抗曹。
諸葛亮到了東吳,與孫權麾下的張昭、薛綜、陸績等八人進行了一場辯論。
其中交鋒比較充分的是以下三個回合。
———— / 第一回合 / ————
諸葛亮 張 昭
辯題 ➤「諸葛亮的素質」
應該說,這一辯題對於諸葛亮是先天不利的,如果諸葛亮在辯論的時候稍微過頭,就會讓人感覺是自賣自誇。
張昭在話語中也確實不無對諸葛亮的嘲諷意思,但是基本上還是沒有離開擺事實講道理的規範。
張昭的觀點是:聽人說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但劉備在有諸葛亮之後反而不如之前,所以,諸葛亮的實際素質不行。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張昭通過舉例論證:劉備在沒有諸葛亮的時候,還能夠割據城池,自從有了諸葛亮,卻連吃敗戰,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連容身的地方都沒有。
管仲和樂毅是這個樣子嗎?最後,張昭說了一句「愚直之言,幸勿見怪!」,語含嘲諷,但至少表面上還是比較禮貌。
諸葛亮回應的第一句話是「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並伴了一個「啞然失笑」的表情。
言下之意也是非常明顯的,與張昭話語中含著的嘲諷意思,算是扯平。
接下來,也是擺事實講道理,分三個層次:
首先,作了一個比喻,一個人染了重病,先要吃粥,服溫和的藥,然後才能吃肉,服猛藥,現在的劉備,兵少將少,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意思是說,還沒到時候讓劉備吃肉。
其次,針對張昭提出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從軍民魚水情等角度,一一作了回應,得出的結論是「管仲、樂毅用兵的話,未必能夠超過」。
最後,舉了一個非常有力的類比例證「劉項之爭」,劉邦數次被項羽打敗,垓下一戰功成,靠的就是韓信的謀略,而韓信輔佐劉邦的那麼長時間裡,也不是經常打勝戰,因此勝敗是常事。
結語是「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
從辯論的技術來看,諸葛亮確實勝張昭一籌。
張昭的論證中的大小破綻,都被諸葛亮抓著了:
第一,基本邏輯缺陷。
「沒有諸葛亮,能打勝戰」的事實,加上「有了諸葛亮,卻連打敗仗」的事實,不能直接得出「沒有諸葛亮,就一直會打勝戰」或者「有了諸葛亮,就一直會打敗仗」的結論。
第二,沒有考慮反面的例證。
第三,上述第一和第二個破綻,根本上暴露了張昭歷史觀的機械和片面,立論的站位低,只看局部、階段,不顧全面、系統,只有戰術眼光,缺乏戰略思維。
這一回合,雙方的話語都在辯論的規範之內,就是諸葛亮多了一個「啞然失笑」的表情。
但畢竟這個辯題,對諸葛亮先天不利,而諸葛亮的辯論,也成功跳出了單純例證之爭的局限,也跳出了為自己個人形象而爭的陷阱。
———— / 第二回合 / ————
諸葛亮 薛 綜
辯題 ➤「曹操的素質」
薛綜開篇明義,問諸葛亮「您認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
諸葛亮回答:何必問呢?曹操就是漢賊。
薛綜的意思與後來的王朗差不多,漢朝天數將盡,曹操擁有天下三分之二,人心所歸。
劉備不識天時,硬要和曹操爭,以卵擊石,怎麼可能不敗呢?
諸葛亮說,你怎麼能說出這種無父無君的話!人活在世上,以忠孝為立身之本。
你既然是漢朝的臣子,見到有不臣行為的人,就應該發誓討伐,這是做臣子的道德。
曹操的祖宗是漢朝的臣子,他不思報效,反懷著篡逆的心思,天下人共憤。
你卻認為天數歸向曹操,真是無父無君的人!
這一回合的辯論,其實是價值觀之爭。
這個價值觀之爭,在先秦思想領域就有了,既使到今天,也不無問題。
當然在這個價值觀之爭的下面,也有事實之爭,即曹操是不是治理有道,是不是人心所歸。
但是這些不論的話,薛綜與諸葛亮的辯論,二人可以說是不分伯仲的,比如二人都擅自代表「天下人」發表意見。
不過,諸葛亮最後用力過度,不僅說對方是「無父無君的人」,而且說了「不足與語!請勿復言!」。
如果說「無父無君」這種責罵,在當時的道德觀下面比較常見,那麼,讓別人不要說話,這種話顯然就多餘了。
———— / 第三回合 / ————
諸葛亮 陸 績
辯題 ➤「劉備與曹操的個人身世」
陸績認為,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畢竟是相國曹參的後人,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裔,卻沒有證據,只是個織席賣鞋的人,因此,劉備無法與曹操抗衡。
諸葛亮認為,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人,那就世世代代都是漢臣。
現在專權肆橫,欺凌君父,不僅無君,而且蔑祖,不僅是漢室的亂臣,也是曹氏的賊子。
而劉備是皇族,是當今皇帝按譜賜爵。
況且漢高祖從一個亭長,到終有天下。
織席賣鞋,又有什麼恥辱呢。
陸績要求講證據,但以此立論的觀點卻站不住腳,以出身論英雄,看不起販夫走卒。
當然,在那個時代,出身和血統的確是很重要,重要到關係政權的合法性,關係到忠奸之辨。
也就是說,比起看不起誰,看得起誰更重要。
但是,陸績畢竟還是漢臣,不能忘了剛剛發生在眼前的張昭的前車之鑑啊!結果,諸葛亮這一次又成功地舉出了漢高祖的例子。
諸葛亮在辯論開篇,來了一句「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
您不就是那個懷裡藏了桔子要拿去給媽媽吃的小陸嗎?
意思是說,孝子要忠君。
這一回合,應該說諸葛亮贏了。
可是,說著說著,又用力過度了,最後來了一句「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比起對薛綜說的「不足與語!請勿復言!」還要用力。
當然,諸葛亮的用力過度,實際上是小說作者的演義過度、宣傳過度。
為什麼明知用力過度,還會繼續用力過度?
———— /
/ ————
這些孫權帳下與諸葛亮舌戰的群儒們,在赤壁之戰後命運各是什麼?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一個片段,在小說中,諸葛亮靠一己之力,辯駁的孫權帳下諸多謀士毫無還嘴之力,樹立了其機智的形象。在這個片段中,羅貫中安排了包括張昭在內的7人先後向諸葛亮發難。
要知薛綜死也未死,孔明又怎樣戰敗群儒,且聽下回分解
孔明進入「迎賓館」。這班文人都在自已的座位上坐好。然後對諸葛亮把手拱拱:「請!請!請!」 諸葛亮一看這種場面他非常敏感。他們叫「請」,請什麼呢?無非先要請坐,方可說話。「客來請坐,客去不送」,...
與諸葛亮相比,此人舌戰群儒堪稱震古爍今!
我們先來回顧「演義」里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赤壁之戰前,諸葛亮以使節的身份面見孫權,意在建立聯吳抗曹統一戰線,達到三分天下的政治、軍事目的。而代表劉氏集團利益的諸葛亮,自然免不了要與以張昭為首的降曹...
《三國演義》裡面最強的嘴炮,此人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說到三國裡面計謀最厲害的一般的人,候選人有很多: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荀彧、賈詡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是要說到誰的口才最好,嘴巴最厲害,那麼諸葛亮是無可爭議的第一。
三國演義里孔明舌戰的「群儒」,真實形象到底如何?沒一個是草包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三分實七分虛」,許多虛構的橋段,卻最被人津津樂道。「舌戰群儒」就是其中之一。演義里,諸葛亮為聯合東吳抗曹,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孫吳眾臣啞口無言。羅貫中杜撰這一情節,將孔明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 舌戰群儒的真相是什麼?
曹操大軍壓境,孫權的日子很不好過。武將有的說降,有的說戰,文官是個個說投降。投降派大概占到了75%的比例。但是最終的決策權還是老闆說了算。大家都在力爭說服孫權,希望孫權能做出對自己方有利的決策。...
一個人懟掉一群人的「奇葩說」,那個牛人和那群倒霉蛋都是誰啊?
最近一檔名叫《奇葩說》的辯論節目火得一塌糊塗,小編也是奇葩說的忠實粉絲,選手們新穎的觀點,詭異的論據,很多時候都是令我嘆為觀止。在三國的時候也有一場奇葩辯論賽,對陣的雙方分別是諸葛亮和東吳群儒,...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吳國在場謀臣一覽
曹操大兵壓境、虎視眈眈,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自請出使東吳,意在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這樣,就發生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場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使聯吳抗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