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偽造金匱之盟,不是給自己下絆子嗎?難道他真要傳位給弟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建隆二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重,她將趙匡胤和趙普召到跟前,問趙匡胤知道自己為什麼能當皇帝嗎,趙匡胤答不上來。
杜太后說:「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
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於是她遺囑趙匡胤死後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趙匡胤答應之後,杜太后命趙普將趙匡胤的承諾書寫下來,並且藏於金匱,是為「金匱之盟」。
是真是假?
雖然已經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歷史上大多數人都懷疑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也曾經闡述過「斧聲燭影」、宋皇后雪夜召趙德芳等事件的經過。
而宋太宗即位之後,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等人紛紛離奇去世,後來趙光義又否認趙廷美是自己的弟弟,更是讓趙光義即位事件飽受詬病。
那麼,金匱之盟會不會也是他偽造的呢?
兩個版本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金匱之盟」的兩個版本:其一、獨傳說。
《宋史·魏王廷美傳》中說到:「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意思是杜太后臨終時僅僅遺命趙匡胤以後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其二、三傳說。
同樣是在《魏王廷美傳》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意思就是趙宋前幾任皇帝的皇位傳承順序應該是「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先從他們兄弟三人中傳承,然後再傳給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
公布天下
「金匱之盟」公布的時間很巧,那時候趙普正在失寵,而趙光義也已經在位六年多。
如果《杜太后傳》中記載屬實的話,那趙光義在「金匱之盟」簽訂之時並不在場,他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
正在全國都對他的皇位合法性產生懷疑、趙普逐漸失寵的時候,趙普拿出了「金匱之盟」,他們君臣二人的關係也逐漸改善。
由此,有人認為這是趙普最後的殺手鐧,他用太后、太祖的約定給全天下一個解釋:當今皇上的皇位,是太后和太祖欽定的!
篡改原版?
說到這裡,諸君可能覺得「金匱之盟」絕對是假的,是趙普為了討好趙光義而偽造的。
但事實恰好相反,「金匱之盟」對趙光義有弊無利!第一、趙光義當時已經在位六年多,他沒必要再像別人解釋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只需要保證皇位在自己家傳承就行了。
第二、這個約定中提到了趙光義將來需要傳位給弟弟趙廷美,然後在傳給趙德昭,這不是給自己下絆子嗎?他怎麼可能捨棄兒子,傳位給弟弟和侄子呢?
所以,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金匱之盟」應該確實是存在的,並且是「三傳說」,杜太后和趙匡胤的意思就是皇位先在自己兄弟之間傳承,然後再傳給兒子趙德昭,而趙光義即位之後將這個盟約篡改,成了「獨傳」——皇位到了我這裡,就應該在我家傳下去了!為了杜絕隱患,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死於非命。
揭秘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趙匡胤為何傳弟不傳子?(一)
這兩天,有這麼一則消息,很吸引眼球:2016年全國「賣地」收入最高的50個城市,合計土地出讓收入達到2.45萬億元。其中,蘇州的土地出讓收入最高,一年「賣地」收入超過1700億元!想想最近幾年一...
他舉起屠刀,朝著自家兄弟和他們的家族瘋狂砍殺
公元976年隆冬時節,大宋京城開封籠罩在漫天大雪中。50歲的宋太祖趙匡胤今天興致頗高,處理完一天的政事,伸伸筋骨,想喝兩杯放鬆一下,於是他把三弟趙光義留在皇宮內。兄弟倆把左右清退,開心的吃著喝著...
趙光義憑金匱之盟上位,再傳給誰?趙普說:太祖錯,你還想再錯?
關於宋代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毛主席有過一個評價:「光義不知兵!」 他每次派兵出征都要授予將帥陣圖以指揮作戰,美其名曰「將從中御」,但卻常常敗北,尤其是在與契丹政權、党項政權間的戰爭中更是屢...
皇帝:朕應該傳位給兒子還是兄弟?宰相只說四個字,皇帝龍顏大悅
導語: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通過幾年的統一戰爭,結束了從唐朝末年開始的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大一統的局面。在這期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宰相趙普全都出力不小。
為何出現「八賢王」?趙匡胤兩子被人同情,趙光義一脈太不爭氣
「燭影斧聲」,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一般史家都認為趙光義有弒兄的嫌疑。雖然說中國的帝位繼承傳統有「兄終弟及」一說,但那是在「父死子繼」無望的情況之下做出的無奈之舉,而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雖然早殤了兩...
趙匡義為了顯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編了許多故事,這是其中一個
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得來不正,他自己深知這一點,所以編造了許多故事,中心思想是這皇位的確是哥哥趙匡胤主動給他的,他沒搶,更沒殺人。所謂「金匱之盟」就其中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不是趙光義編的,但最...
或許這就是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的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了宋朝,有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燦爛的兩百多年,但是在宋初發生的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等案件卻始終未有最終的結果,這讓很多人為太祖趙匡胤鳴不平,翻查各種史料查找趙光義弒君奪位的證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