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諸葛亮管理的七大失誤,深入精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戰略失誤

戰略是指組織發展的全局方略,是組織實現目標的重大方針與計劃,正確的戰略是組織走向成功的前提。

諸葛亮在隆中制訂三分天下的戰略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其後荊州戰略失誤為蜀漢滅亡埋下失敗種子。

荊州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其處要衝,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

曹、孫、劉要吞併四海稱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據荊州。

諸葛亮以驚人的智慧,絕妙的策劃,在赤壁大戰中捷足先登,一舉奪取了荊州,並以此為基地,隨後取得四川和漢中,初步實現了隆中戰略,實現三分天下的局勢。

然荊州「東有孫權,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

當四川吃緊時,劉備授意諸葛亮將荊州交給心腹關羽,守荊州責任重大,關羽接印,諸葛亮擎著不授,又語重心長地叮囑半天。

這一動作表現了諸葛亮的憂慮,他清楚關羽的致命要害,把孫劉聯盟,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一再告誡關羽,最後諸葛亮還是聽從了劉備的意見,顯示出諸葛亮對當時局勢估計嚴重不足。

最後做出令關羽攻打樊城的決定,結果樊城未下而荊州失守,關羽敗亡。

劉備聽說關羽被殺,執意出川討伐不該討伐的東吳,破壞聯吳抗曹戰略決策,諸葛亮僅點到為止也沒有拒理力諫,以致劉備之敗。

本來劉備進位漢中王后,諸葛亮應建議立即調整兵力部署,加強荊州的防衛力量,才是執行隆中決策的正確方針。

諸葛亮戰略失誤,使荊州地失人亡,因而夭折了隆中戰略。

縱觀荊州之失全過程,關羽的責任是次要的,主要領導責任應由諸葛亮承擔,諸葛亮一生事業沒有取得最後成功,與荊州戰略失誤存在直接的關係,荊州地失人亡標誌著蜀漢由盛轉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意失荊州」。

二、自知不足

宋朝司馬光說:「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諸葛亮朋友司馬徽也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天」則是歷史規律,只有遵循,無法抗拒。

首先,諸葛亮後半生缺乏對蜀漢實力與環境的自知,匡復漢室的時機與實力已不存在:

(1)三國統治集團中蜀漢最弱。

失荊州及劉備死後,蜀國由盛轉衰,統一天下已不可能。

(2) 對手十分強大。

僅以一對手司馬懿為例,諸葛亮自知有了司馬懿,出師必不利,故聽說曹睿封了司馬懿後大驚:「必為蜀中之大患。

」後聽說司馬懿被罷官又大喜。

司馬懿被封為平西大將軍後,諸葛亮則「頓失跌足,不知所措」。

(3) 蜀魏百姓均已厭戰。

長年戰爭難得一時平靜,而諸葛亮卻要連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

其次,諸葛亮對自身認識不足。

在五次北伐失敗之後,六出祁山之前,譙周又奏種種不祥,勸其謹守待時。

而諸葛亮不顧一切,堅持出征。

六出祁山是他最後的北伐,成功寄托在上方谷,然而又是「天不祚漢」,司馬父子瀕死而得救,諸葛亮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他之後,姜維繼承遺志,九伐中原,最後也連連失敗,三國「分久必合」,一統於晉,諸葛亮和姜維都沒有改變蜀漢的命運。

三、不善育才

培養人才是領導的重要職責,因為無論領導者將來晉升或退位,總是需要人才接替,且培養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聰明的領導,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除依靠自己的才智之外,更重要是藉助別人的力量。

培養人才,對於被培養人而言是一種激勵;培養人才有利於加強下屬的參與管理,將繁瑣的較小的工作交給下屬完成,領導可抽出更多時間從事組織的戰略及策略研究。

蜀漢初期,諸葛亮所領導的集團還算是一支實力比較雄厚的人才隊伍,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這些人都有其缺憾:關羽驕矜自大、張飛脾氣暴躁、魏延難以駕馭、馬謖性情輕狂,他們給西蜀帶來一次次的致命打擊。

首先,未選拔任用才能超過自己之人。

雖然他從下層提拔了蔣琬、董允、楊洪等人物,但這些人比諸葛亮更謹小慎微,更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

《三國志》之作者陳壽評曰:蔣琬、費一「咸陳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姜維「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其次,不鍛鍊人才。

僅以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則「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領受絕對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輸,不要贏」,劉備原來的師爺孫乾則是「安排功勞薄」,這種戰術完全莫視民主決策及將帥鍛鍊精神,取而代之是諸葛亮個人智慧壟斷。

這種習慣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亮葛的絕對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謀略的鍛鍊,難以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

四、用人不當

用人之道,是領導才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領導者實施領導過程的重要工作。

正確用人必須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前已論述,諸葛亮非常清楚荊州之重要,然而諸葛亮對守荊州人員方面的嚴重估計不足,做出關羽守荊州,導致荊州地失人亡。

讓馬謖去守街亭,表面看來馬謖失街亭及被斬都是咎由自取,但因此把馬謖說得一無是處,甚至是「庸才」的代名詞,是不公正。

馬謖是個人才,街亭之戰以前,參軍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屢出奇謀,克敵制勝,為蜀軍立下過大功,比如獻計征服孟獲,離間魏帝與司馬懿。

馬謖這樣一個善出奇計的謀士在街亭慘敗,從表面看是馬謖無知所致,而實質上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所致。

馬謖雖然跟隨諸葛亮多年,卻一直僅是「高參」,從未擔任過主將,他精於戰略,拙於戰術。

而諸葛亮卻把他推到了主將的位置,而且事後還反省自己,斬馬謖後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今果應此言。

「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當成了人才用,始終沒有明白自己用人失當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五、不善授權

現代社會,領導工作千頭萬緒,極為繁雜,如果領導者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即使有三頭六臂,也會應接不暇,難免事與願違,所以領導必須學會正確授權。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工作勤勤懇懇。

在西漢時期,陳平任漢左丞相,劉恆皇帝一日問,全國一年審決了多少案件,全國一年的財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來,劉恆問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有人主管。

」劉恆問:「誰主管?」陳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問題,可以問廷尉;陛下要了解財政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

」劉恆又追問:「如果什麼工作都有人主管,那麼你管什麼?」陳平答:「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候;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帝乃稱善。

(《史記。

陳平傳》)

陳平、諸葛亮是當時的高官,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職責是「授權原則」,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務,下屬獲得一定的職權和責任,就能獨立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勵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一定要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而在於具有調動下屬積極性。

不授權的領導不僅對領導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屬還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獨立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這種領導方式還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

六、賞罰不明

賞罰是領導的重要手段,賞罰不明,百事不成,賞罰若明,四方可行。

賞罰分明,體現了褒揚貶抑,指示了人們行為的方向,強化正義的進取,弱化錯誤的選擇。

賞貴信,罰貴必,賞罰應公平。

諸葛亮賞罰不明:

首先,罰不平。

關羽華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軍令狀,但因劉備求情「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雲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贖罪」,諸葛亮就饒了關羽,放縱了關羽,以致後有荊州之敗。

其次,賞不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與鄧芝為疑兵,因諸葛亮錯用馬謖,北伐失利。

趙雲、鄧芝在」兵弱敵強「的形勢下,」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退軍無損失,卻被諸葛亮」貶為鎮軍將軍「。

諸葛亮在視察時發現兵將、軍資無損,從鄧芝口中知道是趙雲」親自斷後「,才使」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的實情後,也只是以趙雲將士保存下來的」軍資余絹分賜將士「,而趙雲則以」軍事不利,不應有賜「謝絕,建議全部充府庫。

軍事失利完全是諸葛亮拒諫、固執、獨斷專行用個人愛將馬謖為先鋒所致,趙云為補救他用人的失誤親自斷後以保將士、軍資無損撤退,本應是有功將領,諸葛亮卻推卸責任將其貶職,即使知道了實情,諸葛亮也不肯為趙雲恢復原職,這就不僅有知過不改的錯誤,而且更有錯上加錯之嫌。

可見,諸葛亮賞罰不明。

七、不善納諫

政軍統帥的諸葛亮不善於納諫,不能正確對待不同意見,以致做出多次錯誤決策:

第一,平定南中時,諸葛亮開始並不接受馬謖「攻心」戰略,採用武力鎮壓的手段,待遇到嚴重阻力後,才想起馬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建議。

第二,北伐時,大臣曾反對諸葛亮與降魏的叛將孟達通好,指出「孟達小子,昔時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耶」。

可諸葛亮寧肯不用國內有才之人,對叛將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欲「誘達以為外援」,與書孟達,但孟達「無款誠之心」,始終不願作為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給了無可奈何的諸葛亮當頭一棒。

第三,北伐時「數有戰功」的魏延,北伐時亦提出過親帶精兵五千奇襲長安,諸葛亮領主力出斜谷,一舉而定咸陽以西爭長安、占關中的正確建議,卻被諸葛亮以「危計」拒絕,以後也一直不納魏延之建議。

第四,馬謖是諸葛亮深為器重提拔的青年將領,劉備生前就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第一次北伐,「論者皆言宜令為先鋒」的應是「宿將魏延、吳懿」等將領,而諸葛亮卻拒「眾意」,固執地任用馬謖為先鋒,「統大眾在前」,導致街亭慘敗,枉送了一大批將士的性命。

總結:諸葛亮出師二十幾年,對蜀漢的建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沒。

但由於其自負的心態,過於謹小慎微和保守的性格,無論是用賢納諫、南征平叛,還是揮師北伐等,都曾犯有嚴重的領導錯誤,特別是蜀漢建立後沒有把國家重點放在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政治改革、精簡機構、用賢致治,導致統治集團日益腐敗、社會動盪、矛盾加劇,從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當然蜀漢最先滅亡不是諸葛亮個人所願意看到的,但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真相從不簡單

有些事不是你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孔明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故事經常會被後人所提及。馬謖,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