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之殤:關羽死於劉備的稱帝野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說: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寢食不離。

他們的君臣兄弟友誼也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對象。

但在這個顛覆的時代中,沒有什麼神聖可言,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英雄,而在這個時代,中國已經沒有英雄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同時關羽進攻曹操的襄陽、樊城,並在八、九月間圍困曹仁,擊敗於禁,史書稱之為「威鎮華夏」,顯赫一時的曹操也不得不糾集幾乎所有的軍隊準備迎戰關羽。

而就在此時,孫權突然翻臉,在背後捅了關羽一刀,關羽進退失據,最後敗走麥城,在臨沮落馬受誅,身首異處。

這就不禁讓人產生懷疑: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關羽威風凜凜的時候,劉備在幹什麼,他為什麼不出兵呼應關羽?關羽兵敗後他又為什麼不出兵救援?

於是「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劉備殺關羽」等言論新鮮出爐。

也難怪,那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老先生太節省墨汁,只說了句「(劉備)於是還治成都。

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擒于禁於樊。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就沒了下文,如此省略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或他認為後代人的智商足以看懂他的「無字天書」?

蜀漢史料原本就少,千百年的流失、誤傳,使得後人即使韋編三絕、皓首窮經也難以窺見歷史的真相,但歷史就是歷史,它已經定格,不管後人怎麼評價看待它,它客觀的樣子已經鑄就了。

書上沒有它的痕跡不代表現實中也沒有。

只不過我們要弄清現實與歷史記載的聯繫還要搞個剖析。

劉備為什麼不出兵呼應關羽?關羽兵敗後他又為什麼不出兵救援?要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搞清楚關羽和劉備都處於怎樣的境地。

劉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打敗曹操稱漢中王的,緊接著就拜關羽「假節鉞」(擁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命他進攻襄樊。

關羽隨即出兵,順利的圍困襄陽、樊城,並在八月「水淹七軍」消滅于禁,「威鎮華夏」,這個時候劉備為什麼不出兵漢中進攻關中?根據「隆中對」的計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

如此則霸業可成」。

當時的局勢不是很符合這一規劃嗎?其實筆者認為當時的情況並不適合劉備出關中,並不是曹魏的因素,而是劉備的巴蜀已經精疲力盡了。

從建安二十年開始的漢中爭奪戰已經讓巴蜀千瘡百孔,急需休養生息,《三國志·楊洪傳》記載楊洪語:「方今之事(漢中爭奪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可以想像,男子全部參戰,女人都搞運輸的全民動員戰爭足足打了四年,巴蜀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

《典略》記載:「(漢中爭奪戰後)備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劉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恢復和發展殘破不堪的巴蜀。

這大概就是劉備不發兵呼應關羽的原因之一。

關羽兵敗後他又為什麼不出兵救援?這個問題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關羽兵敗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左右,十二月他就死在了臨沮。

從他兵敗到死亡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是現代化戰爭從四川派空降兵和洲際飛彈或許可以救關羽,但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情,劉備別說派兵支援,就是得到消息恐怕也是一個月之前的消息,所以根本來不及前往荊州救關羽。

另外,關羽敗在徐晃手下其實並不致命,因為關羽的水軍還在封鎖漢水,他完全可以進退自如。

而真正給關羽致命一擊的其實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江陵關羽軍守將投降,導致關羽無家可歸。

而東吳為了將關羽斬盡殺絕,更是派出蔣欽率領精銳的水軍前往漢水,使關羽在水陸兩方面都無路可退。

但是,只從關羽和劉備所處的境地考慮仍然無法解釋所有問題,漢中爭奪戰後巴蜀固然疲敝,但並不是無兵可用,無糧可吃,而當時曹操的局勢更加危急萬分,陸機的《悼魏武文》曾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面臨的局勢是內憂外患、四面楚歌。

在漢中他輸了劉備,關羽兵鋒直指許都,東邊孫權在合肥蠢蠢欲動,魏諷以及忠於漢室的大臣開始謀反叛亂,曹魏各地流寇蜂起呼應關羽,曹操曾一度考慮遷都。

就是這樣一個萬分緊急的時刻,劉備如果出兵漢中,與關羽、孫權三線夾擊曹操,天下局勢或許就真是隆中對構想的局面了。

可惜,歷史不是開車可以掛倒檔,劉備真的就沒出兵。

劉備從稱漢中王回成都到關羽敗死,再到一年以後上庸失守,直到兩年後夷陵之戰爆發前夕,劉備再沒有任何軍事動作,未派出川外一兵一卒。

如果說是因為巴蜀疲敝,那他還會有力氣打夷陵之戰?

究竟是什麼使劉備在建安二十四沒有出兵漢中?又是什麼讓他在丟失荊州之後整整兩年沒有任何大的軍事動作?

有個叫廖立的人給了我們答案,《三國志·廖立傳》中有一段記載:「(劉備)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就是說劉備軍事動作太慢,導致關羽敗死,上庸劉封覆敗。

雖然這是廖立同志「詆毀」劉備的話,但只是他看問題的角度反對劉備,並不能說沒這回事,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動作如此緩慢,慢得不但耽誤了與曹操的決戰,耽誤了救關羽,連上庸丟失也沒趕上?如果說前者是因為時間來不及,那麼後者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歷史的記載是那麼的零散,傳說是那麼的令人心馳神往,但歷史的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

劉備固然屬於擁漢派,但那只是他對抗自己的敵人曹操「挾天子」的一個政治工具而已,更不能說明劉備不想當皇帝。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他在荊州沒有子嗣,收劉封為養子,隨後得長子,取名「禪」,「封禪」恐怕不是巧合。

而劉備手下的人跟隨他的目的無非也是攀龍附鳳,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名留青史。

所以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劉備一旦渡過了艱險,取得勝利的果實,那麼這一切都將擺到檯面上來。

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取得了漢中爭奪戰的勝利,他稱漢中王是勢在必行,這樣他可以與曹操的「魏王」取得政治上的平等。

而實際上他這個漢中王在法律程序上是不合格的,當時的天子在曹操手中,雖然劉備的「上言漢帝書」冠冕堂皇,但實際他不可能得到漢獻帝的批准,因為曹操不可能允許劉備稱王,所以說,劉備稱王在法律上完全屬於「自立」性質!

那麼劉備要想取得法律上的完全合法化,或者說讓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不是「偽官」的辦法其實有兩個:一是把漢獻帝奪回來;二是自立皇帝。

前者的難度係數毫無疑問比後者大得多。

所以出於常情考慮,劉備自立皇帝的可能性不但是有,而且是非常大!

只不過劉備如果自立皇帝就等於把自己原本的政治宣言徹底推翻,所以他遲遲不敢在漢朝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公然稱帝,即使這個漢朝其實成為了曹操的傀儡,早就名存實亡。

話又說回來,遲遲不敢不代表不做準備,劉玄德在建安二十四年為什麼回成都,為什麼不出兵呼應關羽,他到底在幹什麼?

答案就是:劉備在積極準備稱帝!

劉備敢於拋棄自己一貫的「政治旗號」來稱帝嗎?他當然不會,但當時曹魏代漢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孫權勸過曹操,曹操的手下也勸過曹操,而曹操也表示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也就說,劉備在漢獻帝在位的時候固然不會公然稱帝,但漢獻帝的被廢的形式已經是瞎子也能看到的事情,所以有當皇帝之心的劉備準備稱帝是情里之中,他等的就是曹氏廢漢獻帝!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蜀漢群臣勸劉備稱帝文記載:「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燿,靈光徹天」,關羽圍樊、襄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這個事情一定是關羽捏造並通知劉備的,關羽之所以這樣做肯定是知道劉備有稱帝之心。

另外,該文還說:「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捏造「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也是為了證明劉備應該做皇帝。

而這個時間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呢?正是建安二十四年。

《華陽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

蜀以劉氏瑞應」,又有《水經注》記載:「武陽有赤水其下注江。

建安二十四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

」。

」《宋書·符瑞志中》也記載:「劉備未即位前,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現在四川武陽黃龍溪鎮有「黃龍甘露碑」的碑文,此碑文已經模糊不全,宋朝的洪适在《隸續》中記載:「右《黃龍甘露之碑》二,隸額,皆六字,不磨滅。

碑中有穿,各高五尺余,大者廣三尺,次二字。











」。

大碑側面題有「犍為郡太守南陽李嚴、郡丞宋遠、武陽縣令陰化」等人立碑,立碑的時間正是「建安二十四年」;小碑的立碑的時間為「建安二十六年」。

另外,大小兩碑上刻寫的蜀漢官員的名字可辨認的與不可辨認的足有150位之多,其中建安二十四年的大碑有90餘位!又有《太平寰宇記》記載:「黃龍廟在縣二十八里,在長江村導江東岸」。

《華陽國志》記載:「後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因立廟。

在長江村導江東岸」。

可見,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的時間在當時的蜀中影響頗大,又是上百位大臣聯合簽名,又是立碑,又是建廟,目的無非是一個:慫恿劉備稱帝!而「漢水得玉璽」事件在表中的順序是在「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之後,是不是關羽聽說蜀中官員為巴結劉備搞了一個「黃龍見武陽赤水」,他也不甘寂寞的搞個「漢水得玉璽」?

我們要注意,這個建安二十四年的「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一定是在關羽威鎮華夏期間,因為在此之前漢中爭奪戰勝負未分,蜀中官員豈敢造次?換話句話說,建安二十四年的「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一定是在劉備稱漢中王,回到成都之後的事情。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關羽之死的原因就很明了了,原本疑竇叢生,此時已經雲開日出,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積極準備稱帝,捏造瑞像,立碑建廟,群臣簽署,哪還有工夫理會軍事?難怪在曹丕廢漢之後劉備未加調查就認定漢獻帝已死,隨即自立皇帝,當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零陵先賢傳》記載:「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

而備銳意欲即,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

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

什麼叫「備銳意欲即」,就是說劉備一心一意要當皇帝!

是不是劉備感覺自己年齡大了,再不稱帝今生就無望了?又或是他在自己的兒子作準備?不管是出於什麼考慮,劉備做漢中王后就積極稱帝已經是鐵證如山。

退一萬步說,即使劉備自己不想稱帝,他手下的很多人已經按奈不住寂寞了,開始大造輿論,積極準備,這雖然使得劉備在漢獻帝被廢後馬上做皇帝做了有力鋪墊,但這也直接導致他無心在建安二十四年的黃金時間出兵夾擊曹操,也間接導致了關羽在荊州成為孤軍,最後失荊州,走麥城,一代名將敗於臨沮!

縱觀三國歷史,劉關張情同手足是不容質疑的,而造物弄人,關羽之死竟然是由於自己兄弟要當皇帝,關羽的態度自然是擁護,但結果卻那麼悽慘!「世事無常」,不知道劉備與關羽兄弟九泉之下相見做何感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關羽北伐的戰機和必要性

關羽絕不是什麼草包,我一直是這 樣一個觀點。當然關羽最後是個失敗者,敗者為寇,所以丟失荊州的絕大部分罪過都補關羽所承擔了。至於關羽的為人究竟為何,由於史書上人材料不多,所以後人 大多以《三國演義...

關羽之死,是否為劉備諸葛亮的陰謀?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東吳偷襲荊州,一代名將敗走麥城,最終慘死,令人惋惜。但近年來,陰謀論厚黑學盛行,於是有人就把關羽之死歸咎於劉備,甚至是諸葛亮的陰謀,以此抹黑劉備及諸葛亮。但是確切地說劉備確...

劉備稱帝是早有預謀還是迫於形勢?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在曹操逝世九個月以後,曹魏繼任者曹丕迫不及待地篡漢自立為帝建立大魏,改元黃初,堅挺了400餘年的漢朝滅亡。但是緊接著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僅僅一年劉備就於成都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