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北伐的戰機和必要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絕不是什麼草包,我一直是這 樣一個觀點。

當然關羽最後是個失敗者,敗者為寇,所以丟失荊州的絕大部分罪過都補關羽所承擔了。

至於關羽的為人究竟為何,由於史書上人材料不多,所以後人 大多以《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做為評論的主要依據。

當然關羽的失敗也是由於他本人的性格弱點所致。

《三國志》中講:「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用今天的話 來講,就是他處理不好一些上級間的關係,這種人在現在社會中可謂為最不聰明的。

還有「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三國志》這樣寫道,我認為是 比較確當的。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關羽的北伐的時機選擇有誤。

就此我闡述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其實早在公元208年,諸葛亮就為劉備集團提出了一個總規劃,也就是後世人們所說的「隆中對」。

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 上述主論中可以看出,關羽的舉動完全是符合劉備集團的總方針的。

但關鍵在於時機是否合適。

諸葛亮說,待天下有變,這個「變」就是要害所在。


首先:在漢中一戰中,劉備大勝,斬曹操大將,人稱「虎步關右,所向無前」的夏侯淵,曹操遠來爭漢中,也無功而返;第二,曹操內部發生了比較大的矛盾,一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正月,發生了太醫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造反的事件,二是在同年十月,又發生了宛縣守將侯音反叛的事件。

三是鍾繇所親信的屬下魏諷在鄴城謀反,從上述三個事件中可以看出曹操集團的內部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讓劉備進位為漢中王,由於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進爵為魏王,這樣就給曹操一個警示:「不要以為天下唯你獨尊,在你的西南 方,還有一個與你有著同樣權力、與你分庭抗禮的漢中王。

你若敢代漢為帝,漢中王就可承繼漢統,伐逆復漢。

」(參閱《三國演義》八十回『漢王正位續大 統』」)。


第三:打通漢水。

在劉備取得漢中之後,立即令孟達北上戟襄陽西側的房陵。

占領房陵後,孟達又奉命向西戟上庸,在與孟達西進的同時,劉備又令他的養子副軍師中郎軍劉封沿漢水東下,與孟達會攻上庸。

劉封迅速攻下漢水邊中的西城,然後直撲上庸。

在劉封、孟達的夾擊下,曹操的上庸太守申耽抵擋不住,率眾投降。

至此被稱為漢中「東三郡」的西城、上庸、房陵全部落入劉備集團的手中。

占領「東三郡」,是為了打通漢水,因為「東三郡」都與漢水不緊密的地理聯繫。

占領了「東三郡」,就打通了從漢中到襄陽這段的漢水。

從而可以從西部策應由江陵北上攻打襄陽的關羽軍。


第四:令關羽北攻襄陽。

從《三國志》等書中,沒有明確指出劉備、諸葛亮的任命計劃,但可以從兩點可以推斷出:第一、劉備進位漢中王后,以漢中王 的名義,「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鋮」。

「假節鋮」,是當時帝王給臣下的一種權位極重的待遇。

假節鋮者擁有代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

當時關羽正積極準備 北攻襄陽,此時給他這種待遇,顯然是為了讓他在此戰役中,更大限度地發揮指揮和統帥作用;第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占有漢中,大約六月底 打通漢水的戰役勝利結束,七月初關羽率荊州軍北上襄樊,這三次戰役如此緊密相連,一環扣一環,顯然絕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實行完整地跨有荊益的整體戰略的統一安排。

由上述四點可以看出,關羽的北伐絕非是完全不合時機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