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李嚴權爭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諸葛亮治蜀的全過程中,在政治上幾乎無夠級別的對手可言。

真正與諸葛亮有過權爭之舉的,僅李嚴而已。

惜李嚴不堪一擊,算不上同級別的對手。

然這仍是諸葛亮執蜀期間,朝廷內唯一一次引人矚目的大事件。

通過對此事件的剖析,可從一新的側面認識、了解政治家劉備、諸葛亮。

一、李嚴崛起

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年青時為郡吏,荊州牧劉表曾讓他歷任諸郡縣,以才幹著稱。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荊州時,李嚴當時正任秭歸縣令,便西詣蜀,投靠劉璋,被任為成都縣令。

李嚴任成都縣令不久,再次以能幹著稱。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任李嚴為護軍,命他率軍到綿竹抵抗先主劉備的進攻。

李嚴到綿竹後,竟然率軍投降了先主。

先主拜李嚴為裨將軍,不久,打下成都後,又任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只把這看成一個平台,他要利用這個平台大幹一番。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土著豪族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一下子打到資中縣。

當時先主正在漢中,形勢危急。

李嚴並不向朝廷要求另外調兵,僅率郡屬軍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級。

其部眾枝黨,又被李嚴打得星散逃避。

這一戰,展現了李嚴的軍事才能。

大戰後,李嚴在郪、資中等全部恢復了「民籍」,將過去由豪族直接控制的大量百姓,建立起了由政府控制的、今後得向政府交租納糧、服役的戶籍。

從根本上奪走了、或者說抑制了土著豪族的土壤。

這又表現了他突出的政治才幹。

不久,越嶲土著民族高定遣軍圍新道縣,①李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

做為一個降臣,僅僅表現出卓越的能力還不夠,還得表現出對新主子的忠心。

李嚴挖空心思,在劉備稱帝這事上做夠了文章,充分表現出了忠心。

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劉備未即位前,一手在武陽刨制了「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事件,此後又遍邀蜀國官員八百人簽名,上表懇請劉備稱帝。

劉備稱帝後,李嚴為宣傳劉備的「天命」,又在該地建廟、刻碑,大揚其名。

二是,主動策劃,請劉備到犍為「籍田」。

建安二十五年(220)二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立,十月取代漢室,稱皇帝,建魏國,改年號為黃初。

為對抗曹魏,益州府官員們也為劉備登基稱帝,都緊急活動起來。

當時謠傳漢獻帝被曹丕所害,劉備不加查證,即為其發喪制服②,以顯示自己為漢室繼統。

與此同時,各地官吏紛紛稱本地出現祥瑞之物,為劉備稱帝做輿論準備。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黃龍見武陽」事件。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等人的上書中說:「……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

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咸稱述符瑞,圖、讖明徵。

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

《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

」《華陽國志·蜀志》也說:「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

蜀以劉氏瑞應。

」 《宋書·符瑞志中》仍說:「劉備未即位前,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此事見於《三國志》等正史記載,影響甚大。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武陽赤水為犍為管轄,犍為太守李嚴利用這一自然現象討好劉備,做夠了文章。

李嚴曾立了《黃龍甘露碑》,全文如下:

(碑文前十行闕,其羣臣列名錄後。

(上闕一人)司徒臣(姓名闕)、安漢將軍(下闕,又闕五人)、侍中臣(闕)、立侍中(下闕)、尚書(下闕、又闕四人)、五官中郎將臣(姓名闕)、太中大夫臣(姓名闕)、中散大夫臣(姓名闕)、博士臣許慈、議郎臣(姓名闕)、議郎臣(闕)、信議郎臣(闕)光、議郎臣(姓名闕、又闕二字)、將軍臣(姓名闕)、鎮東將軍臣劉琰、平西將軍臣劉(闕)、平北將軍臣劉(闕,又闕二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二字)、將軍臣(姓名闕,第二橫並闕,第三橫闕十八人,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十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第四橫闕十二人,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姓名闕,又闕一字)、將軍臣孫(闕,又闕一字)、將軍臣(闕)仁、時太守南陽李嚴、正方丞宋逺、文竒,武陽令陰化……。

第二碑

惟建安廿六年(闕十字)赤水(水字)甘露(闕)亐縣中(後闕)

碑陰:(上闕六人)侍中臣(闕)、立侍中(下闕)、尚書(下闕,又闕二字)、光祿大夫臣(姓名闕,又闕二人)、中散大夫臣劉(闕)、博士臣許慈、議郎臣(姓名闕)、議郎臣(姓名闕)、議郎臣孟光、議郎臣(姓名闕,下闕人,又闕二人)、益州前部(闕二字)、臣費詩、益州左部司馬臣(姓名闕)、益州右部司馬臣(姓名闕)、益州(闕)部司馬臣(姓名闕)、益州部蜀郡從事史臣(姓名闕)、益州部(闕二字)從事史(下闕)、益州部(闕二字)從事史(闕)義校尉臣(姓名闕)、益州部巴西從事史(闕)信校尉臣李(闕)、益州部梓潼從事史忠節中郎將臣(姓名闕)、益州部牂柯從事史臣(姓名闕)、益州部永昌從事史(闕字)校尉臣(姓闕)、益州部(闕)山從(下闕,又闕五字)、從事史臣(姓名闕,闕六字)、業校尉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闕二字)、中郎將臣劉(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張(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劉(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又闕二字)、中郎將臣(姓名闕、下闕)③

宋洪适在《隸續》中記載此事時曾指出:右《黃龍甘露之碑》二,隸額,皆六字,不磨滅。

碑中有穿,各髙五尺余,大者廣三尺,次二字,《華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立廟作碑。

《蜀志》次年曹丕既滅漢,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等上言武陽龍見,君之象也。

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立禮儀、上尊號,至次年登壇即位。

大碑之文十行,僅有數字可辨,羣臣列名居石之二,上下四橫每橫二十餘人,可辨者侍中二人、司徒、尚書、五官中郎將、太中中散大夫、博士各一人、議郎四人、安漢鎮東等將軍二十餘人。

官之下皆稱臣、姓名。

碑側題太守李嚴、並丞、令二人姓名。

嚴後改名平。

次碑之文,十四行。

惟首行有「建安廿六年」數字可辨,碑陰存者,上兩橫,每橫三十人,可辨者:侍中、議郎、從事史、中郎將數十人。

兩碑俱有許慈、孟光題名,則立石非同時也。

建安二十五年,漢祚已終,次年四月,蜀主方稱帝改元,則辛丑之春,蜀人猶奉漢代正朔。

故有建安二十六年之文。

兩橫之下,崇寧中為王時彥所磨刻,其說二碑皆有額,卻雲其一漫滅李嚴大字一行,皆可讀,卻雲所存十字,如是鹵莾,輙敢鐫勒。

武陽在漢屬犍為,今為眉州彭山縣。

從此碑看,建安二十四年(219),當時屬武陽縣(今屬雙流)的赤水河(即今與府河相匯的鹿溪河、歷史上又名蘭溪)。

此河源自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脈,歷來「江水濁」,略呈赤色,而府河為李冰所開的「二江」之一,水清,二江相匯之地,清濁分明。

當時濁水呈現出了所謂的「龍」形。

這當與李嚴該意尋找機會巴結劉備有關。

李嚴抓住這一自然現象,廣造輿論,動員蜀國各大臣簽名刻碑,又建廟鑄鼎,④為劉備正式稱帝立下了功勞,取得了劉備的信任。

劉備為帝後,曾大搞過一次籍田活動。

籍田是我國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

西周有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籍田百畝的古制。

三國曹魏曾多次籍田。

為顯示天子的正經統和威儀,在犍為太守李嚴的安排下,在犍為所屬的武陽,也就是「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之地的附近,搞了一次比較正規的籍田活動。

《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說:「籍縣,本漢武陽縣地。

周閔帝於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

隋大業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沐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於此置籍田,牧馬於此江中,俗因名沐馬川,今割屬廣都縣。

」劉備籍田的細節,古籍不見記載,但籍田的程序在古代大體是相似的,不外乎祭天、祭地、祭農神,然後天子相征性的耕耕田而已。

另外,當時先主在成都時,有時也外出遊玩。

如上文的「牧馬於此江中」,蔣任廣都縣長時,「先主嘗因游觀奄至廣都」⑤,這些活動多數當與李嚴有關。

李嚴的另一政績,是對蒲江大堰「六水門」的大修。

蒲江大堰,六水門,以後又叫通濟堰、通津堰、遠濟堰、馨堰等。

《華陽國志·蜀志》:「武陽縣,郡治。

有王喬、彭祖祠。

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門。

有朱遵祠」。

《水經注》說武陽縣「籍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華陽國志》卷十上《先賢士女總贊論》:「朱遵,字孝仲,武陽人也。

公孫僭號,遵為犍為郡功曹,領軍,拒戰於六水門……。

」 《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三說:「馨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

公孫述僭號,犍為不屬,述攻之。

功曹朱遵拒戰於六水門是也。

」即在公孫述據蜀(公元25——36年)之前,六水門已經存在,此工程必興於西漢無疑。

六水門,《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奉常屬官有「都水兩長丞」如淳注道:「《律》:『都水治渠、堤、水門。

』水門即水利工程。

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從命名習慣上看,也應是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

從此堰樞紐名蒲江堰的情況看,估計其樞紐取水位置在蒲江口附近,即後來所稱的邛江口。

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卷二十九:新津「有天柱山通齊堰,自卭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

」新津南河舊名邛水、邛江、臨邛水、蒲江等,為岷江支流,發源於四川名山境內,經今蒲江縣、邛峽縣,接納邛崍諸水後入新津界,入岷江。

此地古名邛江口。

漢代新津地舊屬武陽縣。

武陽始置於秦,轄地相當今彭山、新津、眉山、仁壽(部分)、井研—帶,秦時屬蜀郡,漢武帝後改屬犍為郡。

武陽縣城在今彭山縣江口鎮。

武陽曾在較長時間內為犍為郡治,蒲江大堰的興建,與武陽的這種歷史背景當有關係。

今新津地於周閔帝元年(公元557年)建縣。

蒲江大堰渠首工程以「六水門」為其顯著特徵。

即在渠首建有六個大的可上下開關的六個水門,換一句話說,它築有壩堤,在壩堤上開水門。

可據需要放水灌溉農田 。

這與當時西蜀普遍使用的無壩引水工程相比,甚為特殊。

據《水經注》記載,李嚴在健為任郡守期間(214——222),曾對此堰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

當時,武陽縣縣境內江上原有大橋,長一里半,叫「安漢橋」,每年漲水時,都會沖壞此橋。

每年修橋,百姓甚苦。

李嚴見此,即率百姓開鑿天社山,「尋江信道,此橋遂廢」。

天社山,即今新津縣城邊上的老君山。

這「尋江信道」能替代橋樑,實是攔江大壩,能開閘放水,壩上可供人行過江。

換言之,李嚴還重新修築了「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

另外,這大壩既然可替代「縣下」的過江大橋,也證明當時蒲江大堰樞紐位於蒲江口附近,與唐代以後、即現在的位置大不同。

東漢晚期,蜀中從兩次黃巾大起義,戰亂極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

李嚴上任後,大抓水利建設,確實抓到了關鍵上。

這次工程影響很大,以致於宋工部侍郎、井研人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⑥,即李嚴創建了通濟堰。

二、先主劉備親種禍根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嚴降先主後,實職只是犍為太守。

《先主傳》說:「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伊籍傳》說伊籍曾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

《廖立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征立為侍中。

後主襲位,徙長水校尉。

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游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

《蜀科》即劉備入蜀初期制定的的法律。

李嚴參與其事,說明劉備在眾多劉璋舊部中,對他比較重視,另一方面,只給李嚴一個太守職務,又說明還沒另眼相看,特別重視。

《楊洪傳》說:楊洪在先主定蜀後,曾任健為太守李嚴的功曹。

李嚴欲徙郡治舍,楊洪固諫不聽。

楊洪遂辭掉功曹,李嚴只好將楊洪推薦給益州,擔任蜀部從事。

不久,先主爭漢中,急書令諸葛亮發兵。

軍師將軍諸葛亮拿不定主意,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於是下決心發兵漢中。

當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諸葛亮於是又上表先主,讓楊洪代理蜀郡太守。

楊洪眾事皆辦,十分得力,沒過多久,便擔任了正職蜀郡太守,不久又轉為益州治中從事。

這事說明李嚴任健為太守時,十分剛強,即使象楊洪這樣極有見解、極有才幹的部下的建議,一點也聽不進去。

《費詩傳》說王沖者,廣漢人也。

為牙門將,統屬江州督李嚴。

為嚴所疾,懼罪降魏。

魏以沖為樂陵太守。

下屬懼怕李嚴,以致降魏!《楊戲傳》說:都護李嚴性自矜高,護軍輔匡等年位與嚴相次,而嚴不與親褻。

李嚴一方面才幹卓越,一方面缺少親和力,給他做下屬很難。

李嚴鎮壓了土著豪族馬秦、高勝等在郪縣的暴動事件後,其才幹引起劉備註意。

後來,越嶲土著民族高定遣軍圍新道縣事件發生後,劉備即派李嚴馳往赴救,又大破敵軍。

經此二戰,劉備視李嚴為能臣,寄予厚望,加李嚴為輔漢將軍,仍兼任犍為太守。

後來,李嚴在劉備欲稱帝的關鍵時刻,一手刨制「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事件,又策劃劉備「籍田」等,進一步得到了劉備歡心。

但當時劉備急於東伐,不得不把後方交與諸葛亮,為安定起見,來不及提拔李嚴。

章武二年,先主敗退永安、又患病重時,開始著手安排後事。

從他託孤時所對諸葛亮、劉禪說的話來看,他對後主今後的地位甚為擔心。

他開始著手上層人事調整。

他的唯一一個大動作,便是直接下詔,令李嚴到永安宮,拜為尚書令,直接留在身邊,管理大小政事。

尚書令,秦、西漢為少府屬官,掌奏章文書。

東漢政歸台閣,尚書令成為僅對君主負責的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其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取代了、或者說超過丞相。

劉備稱帝之初,名義上設丞相不設尚書令。

但實際沿用的卻是東漢晚期「尚書台」的體制。

當時諸葛亮雖名為丞相,卻沒開設相府,即沒有丞相自己的辦公機構。

他的官職全稱是「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⑦。

「錄尚書事」、即皇帝身邊眾多「尚書」們的頭目,類似今之秘書長、或辦公室主任,能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

東漢後期的丞相,如無「尚書」之銜,則不能直接面見皇帝。

「假節」即可以直接代替皇帝處理某些奏章。

換言之,諸葛亮當時的實際職務,是東漢晚期的尚書令,而非丞相。

順便說一句,諸葛亮逝世後,尚書令的職權立即大起來,又回到了東漢後期的軌道。

《後主傳》:「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 蔣琬以丞相留府長史的身份擔任尚書令後,便可總攬國事,為百官之首。

這時劉備突然新設了尚書令,又留在身邊,顯然劉備要是要在身邊重新建立一個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尚書」機構。

這機構就由李嚴總負責。

諸葛亮在成都對軍政事務的處理意見,要通過李嚴的機構後,才能達到劉備那裡。

劉備的旨意,要先通過李嚴的機構,才能到達諸葛亮的機構里!這對諸葛亮、及其在成都的「尚書」班子都是重大威脅!劉備這一舉動,不僅含有要培植李嚴力量,要他與諸葛亮分權之味,也是當時蜀漢朝廷中重大人事變動的信號,對諸葛亮的振動、威脅很大;——東漢尚書令取代丞相之事,方離去不遠,完全可能在蜀漢重演。

只是因為當時劉備在前線,距成都甚遠,很多事還不得不藉助諸葛亮在成都的機構,加之李嚴畢竟是劉璋舊部降臣,而劉備身邊多為從荊州帶過來的人,多為諸葛亮舊部,李嚴一時還不敢做太大的動作。

當然,最主要的是時間太短。

先主始詔李嚴到白帝城,應在章武二年(222)六月敗回白帝城之後,次年二月劉備託孤,最多八個月。

這才沒最終釀成更大的人事變動。

次年二月,先主病危時,讓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少主。

《先主傳》:「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又任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這一任命對諸葛亮是非常有利的,它明確了諸葛亮是正,而李嚴是副,換言之,也明確了諸葛亮在成都的「尚書」班子是正,而李嚴在永安的「尚書」班子是「副」。

託孤後,諸葛亮的班子立即接管了李嚴班子的所有事務。

李嚴班子事實上成為一個臨時班子,很快便消失了。

劉備重病期間,在永安重建「尚書」機構的做法,在李嚴為諸葛亮之間搞權力平衡,為以後他二人的權爭,親手種下了禍根。

三、諸葛亮、李嚴權爭始末

章武三年五月,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繼位,即改元建興。

諸葛亮正式開府處理全國大小事物。

這是蜀漢官制的一個轉折點,劉備時期實際上存在的「尚書台」班子,被相府機構取代。

「頃之,又領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由此開始了諸葛亮執政時代。

諸葛亮對劉備在永安重建尚書機構的做法,心裡究竟怎麼看,史無明載,但可從年號這麼一件小事看出來。

陳壽曾專門批評道:「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

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⑧也就是說,劉禪繼位後本應在次年正月才開始使用新年號,但卻馬上用了新年號,迫不及待,違反禮制!不過,陳壽把這帳算在劉禪身上,卻怨枉了後主。

當時,小劉禪對諸葛亮「以父事之」,一切由諸葛亮說了算。

使用新年號為國之大事,事先必經有關部門反覆討論。

蜀中官員不可能不知道有關禮制。

諸葛亮執意使用新年號,正反映出他心中對先主的不快,其中李嚴任尚書令之事當最為突出。

諸葛亮執政後,表面上先後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但卻讓他繼續坐鎮江州,尚書令之職,名存實亡,這才是實質。

這做法,與劉備生前安排的「尚書令李嚴為副」的旨意當然不符。

事實上,至從諸葛亮執政起,李嚴尚書令的身份便不再見諸記錄,不再提了,怎樣消失的,也不清楚。

建興三年(225)三月,諸葛亮率大軍南征。

這是蜀國的特大事件。

可以說當時蜀國全國上下都動員了起來。

在此事件的初期,《呂凱傳》曾說: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在其後整個南征大戰中,看不到李嚴的活動蹤影。

本來,李嚴與諸葛亮既同為託孤大臣,按理說諸葛亮外出南征時,便應把後方政事交李嚴。

但諸葛亮根本沒這樣做。

《楊洪傳》說楊洪開始時曾為李嚴屬下的功曹,李嚴還在犍為任上,而楊洪已當蜀郡郡守。

楊洪用的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干,舉郡吏,數年後又擔任廣漢太守,而楊洪尚任蜀郡郡守。

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這個記載恰好說明了諸葛亮對李嚴進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處理」。

李嚴自己還抱有夢想。

當時,諸葛亮北伐事已進入準備階段。

他以為,諸葛亮出軍漢中時,會讓他到成都「知後事」,即負責全國政務。

本來,他駐紮在永安,便自做多情的提前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

李嚴在江州一邊築大城,一邊暗暗等調令。

當時,他曾與被迫外降的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也在給孟達的信中說:「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

」諸葛亮雖全無李嚴「知後事」的想法,但還不想矛盾公開化。

建興五年,諸葛亮北伐前,在著名的《出師表》中,對朝中大事做了周密安排布置,提到了眾多大臣,唯獨沒談到做為託孤之副的李嚴。

他出軍前,又將「知後事」的重任交與了蔣琬等。

李嚴的夢想徹底破滅。

這時,諸葛亮又下令調李嚴所轄二萬軍隊前去鎮守漢中。

李嚴正在不滿,便討價還價,要求從益州東部分割五郡,新設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

諸葛亮沒同意,致使調動未能執行。

李嚴見諸葛亮大權在握,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沒過多久,又想出一計,欲重演當年劉備稱帝前後的把戲,便主動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象曹操、司馬懿那樣受九錫,進爵稱王。

這正好給了諸葛亮一個教訓他的機會!諸葛亮接書後,義正嚴辭地批道:「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

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⑨諸葛亮大氣凜然,軟硬不吃,李嚴只好吃了一個啞巴虧。

建興七年,陳震出使東吳之前,專門找到諸葛亮,專題匯報李嚴的巧詐和早年為官劣跡。

《三國志·陳震傳》說: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陳震)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可使孝起知之。

」正方,即李嚴字。

這是諸葛亮準備將李嚴問題公開化的信號。

建興八年(230年),曹軍欲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說起「司馬懿等開府辟召」之事,諸葛亮為將李嚴調離他經營多處的老窩,驅虎下山(這有點讓他進一步表演之意),便上表後主,任李嚴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李嚴若仍不執行調令,矛盾便公開化了。

當時李嚴還沒有這個力量,不得不執行調動命令。

這一時期,李嚴改名為李平,為什麼改名,還是一謎。

建興九年,李嚴到漢中接替魏廷,「督漢中」。

李嚴從鎮江州到督漢中,表面上看是平級調動,實際上江州是李嚴多年經營的據點,而漢中卻是諸葛亮的大本營。

李嚴到漢中後,實質上是在諸葛亮眾多親信的控制之下,毫無自主權可言。

這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令李嚴負責軍糧等運輸事務。

李嚴本是「督漢中」,從職責上看應管理漢中的軍政大事,可現在卻被貶為運糧官,肯定一肚子鬼火。

加之當時正值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工作十分困難,不能按時交糧。

李嚴於是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說是後主命退軍,讓諸葛亮即刻退還。

諸葛亮本因糧盡,正打算退兵,便承命退軍。

李嚴見大軍退回,又故作驚詫,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試圖推卸自己不辦軍糧之責,同時還試圖攻擊諸葛亮擅自退軍之愆;與此同時,他還向後主上表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諸葛亮回到朝廷,將李嚴前後手筆書疏本末等全拿出來,責問李嚴。

李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於是,諸葛亮上表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第,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

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

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

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諸葛亮又與眾將共同簽名彈劾李嚴說:「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情狹志狂,若無天地。

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向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

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

」於是,廢李嚴為民,徙梓潼郡。

諸葛亮又與平子豐教曰:「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此神明所聞,非但人知之也。

表都護典漢中,委君於東關者,不與人議也。

謂至心感動,終始可保,何圖中乖乎。

昔楚卿屢絀,亦乃克復,思道則福,應自然之數也。

願寬慰都護,勤追前闕。

今雖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君以中郎參軍居府,方之氣類,猶為上家。

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公琰推心從事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

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嘆涕泣而已。

」⑩

建興十二年,李嚴在梓潼聽到諸葛亮死訊後,知道自己徹底無望了,發病死。

原來,李嚴被遷後,還寄希望諸葛亮有一天會良心發現,給他一個機會,——這事只有諸葛亮能做,而他的後繼者斷不會為之!現在諸葛亮已去,自己的現狀也永運不會改變!他心激攻火,竟然死了。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載楊戲對李嚴的評價是說:「正方受遺,豫聞後綱,不陳不僉,造此異端,斥逐當時,任業以喪。

贊李正方。

劉備作為君主,在準備交班之前,為下一代著想,在託孤重臣中稍搞一點權力平衡,系基本的帝王之術,恐怕不可非議。

諸葛亮與李嚴之間的是非,後人不宜用今日的標準妄加評判。

但有一點是可以說的,雖然二人都欲緊跟劉備,但在思想觀念和生活作風上頗有差別。

李嚴刨制「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的做法,李嚴勸諸葛亮象曹操、司馬懿那樣受九錫,進爵稱王的動機,與諸葛亮一慣思想觀念不符,為其不恥,卻是明顯的。

李嚴豪族般的生活,「今雖解任,形業失故,奴婢賓客百數十人」,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生活亦相差甚遠。

他們屬於不同類型的人,諸葛亮克已奉公,而李嚴私慾極強。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要後主「遠小人」,這「小人」應當包括李嚴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擊敗李嚴、打垮政敵後,不象司馬懿「高平陵事件」後、東吳諸葛恪事件用夷族的方法來對處理對手,只是流放並基本保留原生活待遇水準,這在三國時期是極難得的。

這表現出了諸葛亮的胸懷。

李嚴敗了,但也曾為蜀漢政權做過貢獻,也是蜀漢早期的一個重要人物。

陳壽在李嚴等人的傳記後,曾專門評說:李嚴等人的失敗,「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事實上,不盡如此。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諸葛亮的成功路上有很多墊腳石,李嚴只是其中之一。

注釋:

①關於此新道縣,史學界尚存爭議。

《水經注》卷三十三說:「崍山,卭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

」《蜀中廣記》卷十四說:「崍山,卭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

」曾有人據上此疑新道縣是由嚴道改名。

但蜀漢時嚴道縣仍存,見《晉書·地理志》。

方北辰《三國志註譯》1803頁說:「新道,縣名,縣治在四川屏山縣西。

」屏山為蜀漢時安上縣境。

我疑新道、安上為同一縣,或為劉璋時改縣名,蜀漢時又復改回。

②《三國志》卷3 2《蜀書·先主傳》,《後漢書》卷9《孝獻帝紀》說獻帝死於曹丕代漢的14年之後。

③宋洪适撰《隸續》卷十六《黃龍甘露碑》。

④《太平寰宇記》卷七十四:「黃龍廟在縣(彭山縣)東二十八里,在長江村導江東岸,《華陽國志》雲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仍立廟、石碑,今在。

」南朝虞荔《鼎錄·金器款識》蜀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曰「克漢鼎」,埋之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沉於永安水中,紀行軍奇變,又於成都武擔山埋一鼎,名曰「受禪鼎」;又埋一鼎於劍口山,名曰「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又時龍見武陽之水九日,因鑄一鼎,像龍形,瀋水中。

⑤《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⑥《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巻一百五十。

⑦《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⑧《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⑨《三國志·蜀書·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

⑩以上見《三國志·蜀書·李嚴傳》及其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諸葛亮君臣典範 但劉備臨終前的話能當真嗎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兩代「帝師」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

先主劉備傳

  先主傳,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縣陸城亭侯,因在宗廟祭祀時所獻祭金違犯禮制,而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於是便在涿...

諸葛亮死因:終敗在體力上 事必躬親致積勞成疾

三國演義中,處處都是謀略,尤其是諸葛亮,料事如神,智謀過人,成了智慧的化身。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曾感慨道: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啊,...

劉封是員猛將還是庸碌無為之人?

話說劉封,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劉備的義子,本姓寇。後被劉備收養後,改姓劉。《三國演義》三十六回寫道:劉備用徐庶的計策,攻取樊城後,引軍入城。縣令劉沁出迎。劉沁本是漢室宗親,於是請劉備到他家裡做客,...

如不才可自取:劉備託孤真有心讓位諸葛亮嗎?

本文摘自《龍頸》 作者:羅家祥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危難之際:劉備的遺產《三國志》作者陳壽評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和他的老祖宗漢高祖...

劉備勢力鼎盛時期的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熟讀三國歷史,劉備是三國眾多諸侯最有魅力,也最有毅力的一位,從27歲涿郡起兵開始,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備受磨難,先後依附多為諸侯,一直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7年,劉備投靠劉表,三顧茅廬之後,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