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嗎?從軍事歷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此戰一舉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形勢,統一的步伐到此停止。

交戰的雙方分別是當時占據北方關東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占據江東的孫權與占據荊州部分地區的劉備聯軍。

那麼,在此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歷史上有不少的爭論,本文根據歷史的記載和一些分析、推論,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其實,對於孫劉聯軍的兵力,歷史上沒有什麼爭論。

主要的爭論是曹操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參加了本次戰役? 一. 戰前雙方態勢 曹操方面:北方的袁氏集團已經全部覆滅,東北親袁氏的烏桓少數民族集團也在遠征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在北方唯一的危險僅剩下了關中地區的馬騰、韓遂集團。

在南方則有東南的孫權、南面的劉表對曹操構成威脅。

西南的劉璋以及漢中的張魯則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構成對曹操的直接威脅。

其中馬騰集團在當時表面上仍是歸順的,對曹操威脅最大的是荊州的劉表集團。

由於得到了劉備的支持,其勢力正逐步增強:在曹操進行官渡戰役前,劉表消滅了歸順曹操的長沙太守張羨(領長沙、零陵、桂陽郡),占領了三郡;203年又派劉備向北進攻,擊敗過夏侯敦軍。

因此曹操的當務之急就是消滅劉表集團。

自200年官渡戰役勝利後,曹操又經過7年的征戰,才依次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和高幹的殘餘部隊,自己的實力也得到了較大的增強。

劉表方面:沒有明確的戰略思想,先是答應了袁紹南北夾擊曹操的聯盟要求,但又在官渡大戰時保持中立。

而後又派兵攻打和偷襲曹軍,結果是兩頭不落好。

總的來看,劉表滿足於保住荊州的地盤,做一個地方割據軍閥。

孫權方面:經過多年的經營,兼并了東南地區的各個小割據勢力,已經穩固地占有了江東的大部地盤。

199年又擊敗了劉表的大將黃祖,勢力延伸到了長江的中游地區,最遠已經占領了巴丘(湖南嶽陽,由周瑜駐守)。

200年孫策去世,孫權以20歲的年紀接過了整個孫氏集團的領導權,經過數年的整頓,在208年再次擊敗了黃祖,重新占領了長江中游的南岸地區。

根據軍事歷史地理學的分析,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它西通益州,東連揚州,北進可直達中原地區,是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屏障。

自下游進攻荊州很困難,而自荊州順流而下進攻下游地區則比較有利。

因此荊州成為幾大軍事集團所必爭的戰略要點。

二. 戰前雙方兵力部署 劉表、劉備軍:根據史書記載:比較明確:劉琮投降曹操的軍隊為7萬人,劉琦在夏口的軍隊有1萬人,劉備的部隊有1萬多人,合計9萬多人。

由於劉表集團處於長江、漢水一帶,其水軍是主力,但水軍在其總兵力中占多大比重,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說明(估計50%左右)。

另外,劉備向夏口撤退時在當陽被曹軍擊潰,估計損失了數千人,因此在戰役開始時,劉氏軍隊僅有1.5萬人左右(位於夏口一帶)。

孫權軍:歷史記載也比較明確:孫權派給周瑜的部隊為3萬人用於同曹軍直接作戰。

當時孫權的總兵力估計為7~8萬,但由於部隊均分散在各地駐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亂,一時很難抽調,加上防禦曹軍在東線進行的三路牽制性進攻,也需要1萬多部隊。

另外估計孫權自己還帶領著2萬人左右的戰略預備隊,位於周瑜的後方(柴桑)。

曹操軍:歷史上對曹軍兵力的說法最為混亂: 1. 根據曹操給孫權的勸降書,說是"今治水軍80萬眾(現在我已經訓練了水陸大軍80萬人),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由此衍生出了曹軍83萬的說法。

但是此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第一,它是曹操嚇唬孫權的書面文章,希望孫權不敢抵抗而投降;第二,曹操當時占據的北方總共才有300多萬的人口,減去50%的婦女,再減去50%的老幼病殘,實際能夠當兵打仗的人大約只有70~80萬,還有各州郡縣的官吏,發展生產的人力等,曹操能有35萬軍隊就是極限了。

注意這裡吹牛所說80萬眾,是指曹操的全部軍隊,而不是開到荊州的部隊。

2.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周瑜向孫權匯報的曹軍實力為:"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隊不過15~16萬人,新收降的劉表軍頂多7~8萬。

所以曹操全國的軍隊合計23萬多人。

我認為此數字是比較準確的:第一,這是孫權內部兩位最高軍事領導人在討論局勢,應當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進行的;第二,當時孫權並不想投降,周瑜沒有必要縮小曹軍實力欺騙孫權;第三,以周瑜一貫對孫權的忠心,應相信其是將真實情況向孫權交底;第四,與當時的各集團實力對比相符合。

即使曹軍只有16萬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軍事集團。

所以曹操帶到荊州的中原部隊大概有8~9萬人。

3. 上述周瑜的談話,有關史書上均認為周瑜指的是曹操用來進攻荊州劉表的中原部隊為15~16萬,這樣一來,曹操的總兵力可能將達到30萬左右。

但是經過仔細分析此段話的前因後果、曹操的性格、用兵習慣和基於一般的軍事常識,本文認為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詳細分析參見注1)。

比較以上三種說法可以得出第二種說法是最符合當時的情況的。

所以正確的數字是:曹操當時的總兵力為23萬多人,其親自率領到荊州的中原部隊為8~9萬人,荊州投降軍7萬人。

我們還可以根據曹軍這一時期兵力的演變進行推斷: 194年八月,曹操自徐州回軍救兗州,敗於呂布軍,部隊損失很大,僅有不到1萬人(見《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三》"冬十月,操至東阿……程昱曰: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

200年官渡戰役時,曹軍總兵力為6.5萬人左右(注2)。

官渡戰役之後,曹軍的總兵力是多少呢?估計7.5萬人左右。

戰前為6.5萬,戰役中投降過來1.2萬,戰役本身損失數千。

注意:後來俘虜的7~8萬人根據歷史記載被曹操全部坑殺了。

不能計算在內。

在以後滅袁的其它各次戰役中,還有一些袁軍將領率部隊投降過來: 203年4月,袁譚部將呂曠、呂詳率部投降;兵力5千人左右; 204年7月,袁尚部將馬延、張凱率部投降,兵力5千人左右; 204年9月,攻占鄴城,東門校尉審榮率部投降,兵力1千人,另俘獲一些; 206年1月,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率部以幽州歸降,兵力2.5萬人。

還有黑山10萬部眾的投降,估計也能精選出1萬以上的人馬。

這樣在打平北方四州後,曹軍已經肯定有12萬人左右了。

加上曹軍本身的補充、發展,估計在北方平定後的208年春天,總兵力為15~16萬人(其中親信率領的精銳7~8萬),但不會更多了。

曹操歷來認為兵不在多而在精,在統兵將領的運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的部隊一直並不是很多的緣故。

另外,曹操在開始創業時期,曾經3次吃過部隊人雖多但不精銳的虧:一次在討伐董卓時,曹操率領數千新徵集的部隊單獨與董卓部將徐榮軍交戰,結果曹軍經不住正規軍的攻擊而潰散,曹操自己也差一點犧牲(幸被曹洪所救,留下了"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的故事);一次在由徐州回軍與呂布交戰時,3萬由黃巾軍改編的青州兵被呂布的1萬騎兵一衝即潰,自己也負傷險些光榮;第三次在討伐張繡時,上次戰役餘下的青州兵又被張繡的偷襲打得潰不成軍,不僅自己的兩個孩子和猛將典韋戰死,自己又差一點完蛋。

此後,曹操就一直堅持使用數量少但非常精銳的部隊。

即使遇到象主將陣亡的情況,部隊也不會潰散。

例如: 官渡戰役——曹操親率5千精兵深入袁紹後方一舉擊敗其大將淳于瓊的1萬多守軍和增援軍的前後夾擊,燒毀了袁軍屯於烏巢的全部糧草; 進攻關中——面對號稱當時最兇悍的西涼長矛兵,曹軍沒有一次被其沖亂過; 漢中防禦——面對主將夏侯淵遇伏陣亡,部隊很快又聚集起來,在其它將領指揮下頑強頂住了劉備的進攻,直到曹操大軍趕到。

唯一的例外就是本次戰役中,曹操直接使用了新投降的荊州水軍,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曹操自己沒有水軍,不得不用(注3)。

第二,曹操為了儘快消滅劉備,來不及整編和訓練這支水軍。

第三,曹操是準備用這支水軍去攻打劉備的,而劉備的水軍比較弱小。

曹操也知道這支水軍不是周瑜水軍的對手,所以在赤壁一遇到周瑜軍,曹操就避而不戰。

但是,曹操還是最後一次吃了兵不精銳的大虧。

就是這支水軍導致了其一生最大的失敗。

三. 整個赤壁之戰過程和參戰兵力分析

整個戰役應稱為荊州戰役比較合適。

因為赤壁(烏林)之戰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戰鬥。

荊州戰役自208年7月開始,到209年11月結束,共歷時1年零4個月。

其中的赤壁(烏林)之戰自208年10月到11月只進行了2個月不到的時間。

戰役進程簡介: 第一階段:前哨戰。

208年7月,曹軍集結開始向荊州進發。

9月,曹軍到新野。

劉表的繼承人劉琮率7萬軍隊投降,曹軍繼續推進。

駐守樊城的劉備率陸軍開始向南面的江陵撤退,並令關羽率水軍數百艘船由漢水撤退; 曹軍進至襄陽,發現劉備已撤走,曹操即親率5千精銳騎兵晝夜兼程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坡追上了劉備。

劉備軍在慌亂中被擊潰,劉備拋棄家小僅率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幾十名騎兵逃走。

損失兵力數千人(註:劉備共有1萬軍隊,估計水軍占了50%。

劉備不會把部隊全交給關羽用船運走,應是水軍由關羽帶走,陸軍由劉備帶領沿陸路撤退。

長坂坡一戰劉備的陸軍基本損失完了)。

劉備放棄撤向江陵的想法,改向劉琦所在的夏口撤去。

曹軍占領了江陵。

第二階段:孫劉聯合。

曹操由於占領荊州太過順利,於是就想採用同樣方法嚇倒孫權,兵不血刃地使孫權臣服。

他向孫權發去了勸降書。

同時積極準備進攻駐於夏口的劉備軍。

當時劉備的形勢異常嚴峻:自己的部隊剛剛被曹軍打敗,劉琦的部隊戰鬥力又弱,劉備一度產生了逃亡南方蒼梧的想法。

諸葛亮建議道:"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經過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的努力,挫敗了投降派,終於促成了孫權劉備聯合抗曹的聯盟。

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領兵3萬抵抗曹軍的進攻。

曹操的謀士勸其不應匆忙進攻孫權,應先將荊州穩定,再加強水軍,到那時江東可不戰而曲。

曹操未採納。

第三階段:交戰。

曹操的計劃是:兵分兩路進攻劉備所在的江夏郡(夏口到樊口一帶),先消滅劉備,再視情況進攻孫權。

為防止孫權支援劉備,另派三路人馬在東線進行牽制性的進攻。

孫權的計劃是:以周瑜、程普為正、副都督,領兵逆江而上,越過劉備軍,迎戰曹軍。

另安排三路部隊分別抵住曹軍的東線佯攻部隊。

自己在集結一些部隊作為周瑜的支援。

估計孫劉聯軍還有一個聯合作戰計劃:是周瑜軍沿長江而上攻擊曹操親自帶領的西路軍,而關羽、劉琦的部隊部署與江夏郡防禦曹軍北路軍自漢水而來的進攻。

曹軍西路自江陵順長江東進(沿長江兩岸,水軍居中),北路自襄陽順漢水南下,兩路會攻江夏的劉備軍。

208年10月,周瑜率軍逆江而上迎擊曹軍。

10月10日兩軍先頭部隊在赤壁遭遇,發生小規模交戰。

曹軍被擊敗,撤退到江北。

周瑜軍在江南與曹軍形成對峙。

曹軍發生瘟疫,許多北方士兵得了病,戰鬥力大減。

於是曹操在北岸的烏林一帶紮下大營,準備休整部隊,開春再戰。

周瑜軍數次渡江挑戰,曹軍均不應戰。

周瑜根據曹軍戰船均連接在一起的情況,制訂了火攻的計劃。

208年11月13日,周瑜軍利用詐降計偷襲成功,燒毀了曹軍許多戰船。

同時連帶燒著了曹軍的陸上大營。

周瑜軍趁曹軍混亂,立即登陸向曹軍猛攻。

曹操看到局勢無法挽回,便下令燒毀剩餘戰船後向西撤退,由於天降大雨、道路泥濘,曹軍丟棄了所有輜重才通過了華容。

這時,張遼、許褚帶領騎兵趕來接應,這才逃回了江陵。

曹操逃回後,留下曹仁、徐晃防守江陵,樂進防守襄陽,自己率領其他將領撤回了北方。

周瑜軍擊敗烏林的曹軍後繼續逆江西進,在巴丘一帶,又發現並攻擊了曹軍西路兵團的運輸船隊,曹軍將領燒毀船隊後逃走。

周瑜軍到達江陵南岸,與曹軍隔江對峙。

同時派兵2千攻占了夷陵。

劉備軍在江夏一帶,看到周瑜擊敗了曹軍,也趁勢對曹軍進行追擊,俘獲了許多的士兵和物資。

後又趁周瑜在江陵與曹軍對抗的時候,南下占領了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郡。

一年後,由於江陵距離長江較近,在周瑜的連續攻擊下,曹仁防守江陵已經非常困難了,最後經曹操同意放棄江陵北撤襄陽。

整個戰役到此才全部結束。

四. 赤壁(烏林)之戰的實際交戰兵力分析 赤壁之戰真正的作戰地點為長江北岸的烏林,南岸的赤壁只是一開始遭遇戰的地點。

因此稱烏林之戰更確切。

但為與通常的說法一致,本文仍採用赤壁之戰。

在本次戰役里最關鍵的赤壁之戰中,雙方的實際交戰兵力是多少呢?請看以下分析: 周瑜軍:3萬,估計其中精銳水軍占50%左右。

主要將領如下: 左都督:周瑜,右都督:程普 贊軍校尉魯肅,當口令甘寧,橫野中郎將呂蒙,中郎將韓當, 先鋒都尉黃蓋,左衛承烈都尉凌統,奮威校尉全琮, 宜春長周泰,武猛校尉潘璋,運轉都督扶義將軍朱治。

劉備軍:主力在夏口一帶沒有參戰(只有劉備跟隨在周瑜軍中)。

證明為:第一,赤壁之戰後周瑜軍到江陵,周瑜派甘寧與劉備率兵2千攻打西面的夷陵(資治通鑑記載)。

如果劉備自己有兵,怎能跟著甘寧帶如此少的兵去作戰?第二,所有有關關羽、張飛和趙雲的正史均未記載他們參加赤壁之戰。

第三,如果劉備的1.5萬人(號稱2萬)參加了作戰應當起很大的作用,而劉備就不會在後來低聲下氣的親自跑去求孫權多給一些地盤了。

第四,根據後面的分析,赤壁曹軍僅為4萬人,如果劉備軍主力參戰,雙方兵力就相當了。

而根據史料記載周瑜軍是少於曹軍的。

第五,根據史料周瑜軍到達樊口劉備駐地時,劉備問周瑜帶來多少兵,周瑜說有3萬,劉備感到有些少。

而周瑜對劉備說:放心,請看我如何破敵吧。

而不是說咱們共同破敵吧。

第六,劉備軍主力駐守夏口一帶主要是準備防止曹軍北路兵團自漢水向南的進攻。

第七,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九記載,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說明劉備當時隻身在周瑜軍中。

第八,《江表傳》記載,當時劉備準備派關羽、張飛率2千人與周瑜去迎戰曹操,但考慮到周瑜兵少不能取勝,而沒有派遣。

曹操軍:4萬左右,其中新收降的荊州水軍占75%左右。

原因是:參加赤壁之戰的只有曹操的西路兵團,其他部隊根本不在此地,沒有參戰。

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只有曹操親自率領的一支部隊參加了赤壁之戰。

首先我們分析當時曹軍的部署情況如下(參見赤壁之戰形勢圖): 西路:統帥曹操,謀士:荀攸、賈詡、陳矯、董昭、陳群等, 虎騎、龍騎、豹騎宿衛軍將領:許褚、曹純、曹真、曹休, 奮威將軍滿寵,厲鋒將軍曹洪,折衝將軍樂進, 水軍都督蔡瑁,水軍副都督張允, 北路:都督護(七)軍趙儼,奮威將軍程昱,丞相軍祭酒杜襲、袁漁, 虎威將軍于禁,蕩寇將軍張遼,平狄將軍張郃, 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揚武將軍路招,將軍馮楷, 水軍先鋒討逆將軍、江夏太守文聘, 東路牽制性進攻部隊:平東將軍陳登進攻丹陽郡, 威虜將軍、徐州刺史臧霸進攻吳郡, 揚州部隊自壽春、合肥一線進攻廬江郡。

荊州留守部隊:留守樊城橫野將軍徐晃, 留守江陵征南將軍曹仁, 運輸部隊軍糧督運使夏侯淵以及汝南太守李通等。

曹軍的北方精銳部隊均由曹操的親族將領和其他著名將領直接統帥,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淵、徐晃、張遼、張郃、滿寵、于禁、樂進、李通等均每人親率5千人左右的精兵。

這就相當於現代,曹操是總司令,各位親信將軍是直接帶兵的軍長、師長。

我們只要看看各位軍長、師長在什麼地方,就可以知道曹操的精銳中原部隊所在的位置了。

曹操決不會將直接帶兵的軍長、師長留在某地,而將他們所帶的部隊全由自己親自帶領。

因此分析曹軍兵力部署的最好辦法就是看其主要將領在哪裡。

曹操的主要將領當時在哪裡呢?請看史書的部分記載: 曹仁——三國志曹仁傳:"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 曹洪——不見任何記載。

但是"累從征伐,"通常曹操帶其在身邊。

夏侯敦——不見任何記載。

好象眼睛殘疾後,基本上留守後方。

夏侯淵——不見任何記載。

但當時基本負責糧草押運的重要工作。

徐晃——三國志徐晃傳:"從征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 滿寵——三國志滿寵傳:"從太祖征荊州。

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 樂進——三國志樂進傳:"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 張遼——三國志張遼傳:"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

"後受都督護軍趙儼節制。

于禁、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受都督護軍趙儼節制。

文聘——三國志文聘傳:"使與曹純追討劉備於長阪。

乃以聘為江夏太守,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加討逆將軍。

" 李通——時為汝南太守,未見任何參戰記載。

估計可能參加糧草運輸工作。

曹操的軍隊是按以上所述進行部署的嗎?分析如下: 曹軍的西路兵團:曹操在西路的重要將領僅有曹洪、樂進和滿寵,其餘的重要將領均不在曹操身邊。

另外就是宿衛軍了。

宿衛軍大約有5千人(由曹純、曹真、曹休帶領,曾經一晝夜行軍300里追趕劉備。

許褚當時不知為何不在軍中),加上曹洪、樂進、滿寵的各5千人,因此西路的中原精銳陸軍僅有2萬人。

曹操的西路還有兩位將領:荊州水軍的蔡瑁和張允。

此二人帶領的都是水軍,不會是曹操從中原帶來的精兵。

我們假設劉琮的7萬軍隊中有一半的水軍,則投降的水軍共有3.5萬人。

荊州水軍的三員大將是蔡瑁、張允和文聘,因此他們每人帶領1萬多的水軍是比較合理的。

另外荊州水軍三分之一弱在漢水,三分之二強在長江也比較合理。

所以曹操西路兵團的水軍大約有2.5萬多人。

故曹操的西路兵團構成為:2萬中原精銳陸軍加2.5萬新投降的水軍,共4.5萬人(與北路差不多)。

曹軍的北路兵團:部署位置史料沒有準確的記載,但必定是在距離曹操較遠的地方。

因為根據《三國志趙儼傳》的記載,為了統一協調、指揮此路7位重要的將軍,曹操特地委派趙儼擔任護七軍的職務。

如果這七位將軍是部署在曹操附近,曹操完全可以親自領導,而不必再派護七軍了。

7位將軍每人帶領5千中原精銳陸軍,加上文聘的近1萬水軍,共計4.5萬人。

估計他們正準備自襄陽沿漢水南下,但是距離赤壁還很遠,而且中間也沒有道路,故沒能參加此次作戰。

曹軍在江陵、襄陽、樊城、當陽一線的守備軍及運輸部隊:曹仁、徐晃、李通3位重要將領各5千兵,加上糧草使夏侯淵的5千人(見《三國志曹仁傳》),合計2萬人。

東線牽制性進攻部隊:3員將領分三路各5千人,合計1.5萬人。

曹軍的北方留守部隊: 中原許昌留守荀彧:5千人,防備關中的夏侯敦軍5千人,合計1萬人。

兗州和徐州地區留守:約1萬人。

新收復的北方四州留守部隊(估計):并州刺史梁習5千人,幽州焦觸、張南1.5~2萬人,冀州高覽、賈信等1萬人和青州5千人,合計3.5~4萬人。

另外,估計荊州新投降的陸軍3.5萬人,因戰鬥力差正在進行整編訓練,沒有參加作戰。

以上部隊共計為22萬左右。

因為前面分析過,曹軍中原部隊的兵力是在15~16萬,加上荊州的降軍,總兵力為22~23萬,是非常吻合的。

以上基本包括了當時曹操手下的所有統兵大將。

五. 新的觀點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就局部的赤壁之戰而言,雙方的實際兵力對比為4.5萬比3萬,曹軍占優(如果劉備軍主力參戰,就不是曹軍兵力占優了)。

但曹軍的2.5萬水軍是新投降的,軍心不穩、士氣和戰鬥力都不高,而戰鬥力強的2萬中原陸軍又不善水戰還得了瘟疫(可能是血吸蟲病)。

失敗就是必然的了(當然還有許多其它的因素,因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暫不涉及)。

為什麼以善於用兵著稱的曹操會只帶很少的部隊去進攻呢?分析原因是: 第一, 曹操根本不是想與孫權軍作戰。

曹操歷來的戰法是先挑弱的打。

曹操很明白,在當時根本沒有戰勝孫權軍的把握:其自己訓練的水軍還沒有達到實戰的水平,僅僅依靠新投降的荊州水軍是打不過孫權的(年初,孫權剛剛擊敗了劉表大將黃祖的水軍)。

第二, 曹操知道,如果不能在劉備弱小的時候將其消滅,必成心腹大患。

因此,曹操此次作戰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兩路夾擊江夏的劉備。

由於劉備僅有1.5萬人,加上剛剛在當陽遭到慘敗,曹軍的兩路大軍9萬人是完全可以將其消滅的。

第三, 曹操所犯的錯誤是:沒有想到孫權會如此迅速的幫助劉備出頭,來迎擊曹軍的進攻。

劉備的防地在孫權的西面,曹軍本應先遭遇劉備軍,而後才能與孫權部隊相遇。

根據當時的實力分析以及以後的歷史發展,都證明:沒有劉備的幫助,孫權憑自己的實力一樣能夠守住江東的地盤;而劉備如果沒有孫權上前擋住曹軍,他必然是被消滅或流亡到蒼梧之類的偏僻地區,再想東山再起就基本不可能了。

這也就是劉備為什麼天天派人站在樊口(當時劉備的駐地)的長江邊上,盼望著周瑜軍早日到來。

因為如果是曹軍先來,劉備就只能自己與曹軍作戰,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 曹操為防止孫權可能幫助劉備,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給孫權寫勸降書,誇大自己的兵力,企圖嚇住孫權,使其至少暫時不敢幫助劉備來迎戰;其次又在東線派出三路部隊作出攻打孫權後方根據地的樣子,希望孫權收縮兵力自保;另外曹操在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匆忙開始進攻,也是為了趕在孫權幫助劉備之前就將其消滅掉。

曹軍在此次作戰中損失如何呢?分析認為: 第一, 曹操的西路有4.5萬人參戰。

此戰中,水軍2.5萬基本全軍覆沒是沒有問題的:戰船全部燒光(周瑜燒的加上自己燒的),水軍又是新投降的,估計除了被燒、殺死和俘虜的以外,其餘的都四散逃命了;2萬中原陸軍是曹操的精銳,不會潰散,估計被燒、殺、病死、被俘以及逃跑途中踐踏而死的有4~5千人,總計3萬人。

第二,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曹軍損失大半即三分之二左右。

這與上面的分析很吻合——4.5萬的三分之二大約為3萬。

第三, 如果這個"大半"是指曹操全軍,那就太不可思議了:首先荊州和北方的防禦部隊根本就不在作戰地域,也就不會有損失;其次,曹操的北路軍還沒有與孫劉聯軍交戰也不應有什麼損失。

第四, 而如果是曹操全軍22萬人損失大半,將只剩下7萬多人,估計曹操就該得到與前秦符堅一樣的下場了。

之所以曹軍很快又恢復了元氣,在荊州和淮南一線打退了孫權軍趁勢發動的反攻,第二年就再一次大軍南下,並在2年後就西進關中消滅了馬超、韓遂集團,就是因為赤壁之戰並沒有對曹操的陸軍造成重大的損失。

第五, 整個荊州戰役的損失還包括:水軍的運輸船隊,以及後來江陵攻防戰的損失數千人。

所以說,曹軍在赤壁之戰中的實際損失為3萬人,整個荊州戰役的損失為3.5萬人。

即使這樣,這也是曹操一生中損失最大,失敗最慘的一次戰役了。

為何曹操在損失了3萬人後就放棄了南進的想法回北方了呢?主要原因是: 第一, 曹操撤到江陵後,統計損失發現:進攻江東必須的水軍損失了2.5萬人,僅剩下不到1萬新投降的水軍是無法再向江東進兵了。

這是停止進攻的最關鍵原因。

第二, 精銳的陸軍雖然損失不大,但經過此戰發現他們不適合南方的氣候和地形。

第三, 曹操在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遭此大敗,有些心灰意冷。

從曹操後來的部署來看,他還是準備積蓄力量後再發動進攻的。

根據軍事地理學的觀點,如果要進攻江東(即長江下游地區),則必須占據荊州的江陵。

因為占據江陵,長江天險就不再是下游獨有的,而是共有的。

而且自江陵順流而下對下游地區占據地利的優勢,這是下游地區所不能容忍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曹仁堅守江陵一年多,而周瑜則一直不停地進攻之原因。

其實,這也是後來孫權偷襲關羽的最根本原因:當劉備很弱小時,關羽占據江陵不構成對江東孫權集團的威脅;當劉備占領了四川,具有了與孫權相當的實力時,這種威脅就顯現出來了。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的學者不理解孫權為什麼要無緣無故地偷襲關羽,主要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軍事地理學。

(決不是因為不娶女兒、搶了一些糧食這等小事,以孫權的胸懷是不會因這些小事與劉備翻臉的)。

在曹操決定放棄江陵北撤後,就等於暫時放棄了繼續進攻江東的想法。

因為襄陽是保衛中原的第一道防線,但不是進攻長江以南地區的理想基地。

周瑜在奪取江陵後也不再繼續進攻——因為對江東的威脅解除了。

唯一的疑問:曹操的北路軍當時幹什麼去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曹操的北路軍是與西路軍安排好的,準備同時到達江夏。

由於周瑜軍是迎上前來,結果西路軍先開始了作戰,而北路軍還在漢水一帶向南開進途中。

不過,即使北路軍在赤壁,估計曹軍也無法贏得勝利,只能是增加部隊的損失,因為北路軍的水軍更弱。

而在長江沿岸地區作戰,水軍不行,就等於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了。

最後的總結是: 整個荊州戰役曹軍動用了12.5萬人的兵力,即: 西路進攻兵團:4.5萬人,其中水軍2.5萬(新降軍); 北路進攻兵團:4.5萬人,其中水軍1萬(新降軍); 荊州防禦及後勤部隊:2萬人; 東線牽制性進攻部隊:3個方向,1.5萬人; (荊州新投降陸軍:3.5萬,在進行整編中,沒有參加作戰的跡象,其陸軍大將蒯越也不在任何一支部隊中,而是被曹操升官調到朝中去了。

) 整個荊州戰役孫劉聯軍動用了7.5萬人的兵力,即: 周瑜軍團;3萬人,其中精銳水軍1.5萬人以上(用於直接迎戰曹操西線兵團); 劉氏兵團1.5萬人,其中水軍近1萬人(用於防守曹軍沿漢水的進攻); 孫權的支援部隊2萬人(戰役預備隊); 東線防禦部隊1萬多人(分別抵抗曹軍的三路牽制性進攻部隊)。

在赤壁之戰中,曹軍的參戰兵力是西路進攻兵團4.5萬人,其中新投降的荊州水軍2.5萬人。

孫劉聯軍為周瑜軍3萬人,劉備軍沒有參戰(僅在曹軍撤退時才投入追擊)。

而得出這一結論的最關鍵一點,就是曹操帶到赤壁的直接領兵的將領太少。

只要比較了解軍隊的指揮體系,就不難明白這一道理。

其實,有一些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了這個現象——即曹操帶到赤壁的將領(軍長、師長)很少,但是由於不太了解軍隊的指揮體系,還是認為曹操親自帶領到赤壁的是20萬大軍。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但僅從純軍事角度來看,並不是一次非常經典的戰役。

它只是在一場實力基本相當的戰鬥中,狀態更好的一方擊敗了另一方而已。

以上是我的一些分析和觀點,請專家、學者多多指教。

附錄:荊州戰役形勢圖 注1:關於周瑜論述的曹軍中原部隊數量 在赤壁之戰時,關於曹操所率中原部隊的數量,現今的史書和相關資料,基本都是根據資治通鑑中周瑜對孫權的談話內容得來的。

周瑜的原話是:"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闡明了當時曹操的中原部隊和劉表降軍的數量。

對於劉表的降軍數量,基本沒有什麼爭論,在7~8萬,有些懷疑就取7萬左右吧。

對於描述中原部隊數量的這句話,由於"中國人"的前面少了一個定語,其結果是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種理解,認為定語是"南下",即"曹操所率領的南下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 一種理解,認為定語是"全部",即"曹操所率領的全部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 目前的史書均贊同第一種理解:主要原因是由於曹操號稱大軍80萬,所以都以為曹操即使沒有80萬大軍,那怎麼也得有20~30萬人。

除此之外,好象也沒有什麼更合理的解釋。

但是經過對有關資料的分析,本文認為應是第二種解釋才更加符合當時的情況。

說明如下: 第一,在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中(見《官渡之戰雙方實際參戰兵力分析》),已經詳細敘述了這一時期曹操軍隊的發展情況,從官渡戰役時的不到7萬人,經過7年的不斷征戰和發展,到208年具有16萬的軍隊是比較合理的。

具體過程參見前文。

這是其一。

第二,關鍵是曹操率領多少中原精銳部隊南下進攻劉表,更符合當時曹操的用兵習慣和軍事規律。

我們來看: 曹操這個時期的用兵規律。

曹操在這個時期所親自指揮的重要戰役有: 200年,官渡戰役:曹操率3萬精兵大破袁紹10萬北方陸軍; 207年,討伐烏桓:曹操率3萬精兵一舉消滅蹋頓等2萬多騎兵; 208年,討伐劉表:曹操兵力? 211年,進軍關中:曹操率5萬多精兵一舉擊敗馬超、韓遂的7萬(號稱10萬)兇悍西涼兵;213年,進攻濡須口:曹軍號稱40萬,與孫權7萬軍隔江對峙,主力沒有交戰撤兵; 215年,攻取漢中:曹操率數萬精兵越山險,擊降張魯; 217年,爭奪漢中:曹操率5萬多精兵與劉備相持於漢中一帶,後自動撤兵。

根據以上所列曹操指揮的歷次戰役中,除濡須口一次實際兵力失考,其餘均不超過6萬人。

而濡須口一役,曹操的真實兵力估計也就是8萬左右(因為其號稱80萬的大軍僅有13萬人,而對手孫權為7萬)。

所以我們總結出;曹操通常只帶3~6萬精銳部隊進行作戰。

其次,在當時,曹兵精銳是全國有名的,這可以不止一次的從敵方將領嘴裡得到證實:官渡戰役時,袁紹主要謀士沮授說:曹操兵精,利在速戰。

袁紹大將張郃說:曹公兵精往必破之(其估計曹操率5千兵深入袁紹後方作戰必定能擊敗淳于瓊的1萬多人)。

而劉表軍不見有什麼部隊精銳的記載。

再次,曹操此次南下作戰,原本是要討伐劉表與其兒子(見《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七——"秋,七月,曹操南擊劉表"),只是後來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才變成了進攻劉備的戰役,最後由於孫權的出頭而演變為與整個江東的對抗。

因此曹操在南下時的對手只是劉備和他非常看不起的劉琮(見資治通鑑記載"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劉備雖然是雄傑,但當時兵力只有1萬人。

通過這一分析,我們可以明白:曹操率領中原精銳部隊來進攻這樣的對手(兵力8~9萬人),根本不需要15~16萬,8~9萬就綽綽有餘了。

這才符合曹操的用兵規律和軍事常識。

第三,結合周瑜說此話的前提來進行判斷。

周瑜說這段話是針對曹操勸降書中的"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這句話而為孫權解疑的。

所以如果曹操說的是全國的總兵力,那麼周瑜所講的也應當是曹操的全國總兵力。

根據《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中的"治"在這裡是訓練的意思(不是統領的意思)。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現在我已經訓練了水陸大軍八十萬",非常明顯是指全部的水陸大軍,因為訓練的部隊不是就要全部帶到荊州來的。

而且水軍八十萬必不是專指水軍,因為眾所周知曹操當時的軍隊以陸軍為主,僅是在當年才開始訓練水軍,不可能幾個月就有了如此多的水軍——而是指水陸大軍(其實自己訓練的水軍還沒有呢)。

根據上述論點,可以認為周瑜當時所說的是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

注2:根據《官渡戰役雙方實際參戰兵力分析》一文中的數據。

注3:根據《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七》中的記載,曹操在208年春開始在鄴城造玄武池訓練水軍,但是當年7月就開始進攻劉表,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半年時間不可能既挖池又完成訓練水軍的工作。

因此,在曹操進攻劉表時,沒有帶自己訓練的水軍是比較合理的。

因為當時劉表的主要地盤如襄陽、江陵、樊城等均在長江以北,曹操只帶陸軍就可以達成戰役目標——擊敗劉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造三分天下格局

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公元208年,率領大軍南下,進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駐守。他聽到曹...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於公元208年秋天率 兵30萬號稱80萬,南下攻打荊州。當曹操 的軍隊還沒有到達時,劉表就病死了。他的 兩個兒子一4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向來就不 和睦,在劉表臨終前幾個月,劉琉出任...

如果赤壁之戰沒有東風,曹操有沒有機會贏?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今赤壁市三國赤壁古戰場(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進行了一場大戰,這就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著名的「赤壁之戰」。整個漢末三國時期...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舌戰群儒: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赤壁之戰被稱為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一場統一全國的戰爭,而對於孫權和劉備來說,則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大戰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剛剛當上了丞相,七月就發兵南征劉表。八月,劉...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三國地圖|赤壁之戰只是場遭遇戰?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 · 武帝紀》以上這句話,就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出處。如果讀史只看本傳,赤壁之戰的確只是曹操與劉備、孫權的一場遭遇戰。但具...

這場戰爭最終奠定了三國格局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

赤壁之戰,曹操到底損失了多少兵馬?

赤壁之戰,是三國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最後是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天下魏蜀吳三分的基礎。既然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那麼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