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兩大致命弱點讓蜀漢最終敗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

小說塑造了眾多的傑出人物,其中尤以諸葛亮較為突出。

《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的傾向比較明顯,所以較多著墨於蜀漢集團的人物也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很多有關《三國演義》的出版說明、前言、評論等文章都認為作者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位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全才,有著超人的智慧,絕世的才能,自信瀟洒,足智多謀,似乎成為一個理想中的"完人"。

其實不然,《三國演義》終究是一部以描寫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為主的小說,蜀漢集團又是失敗者,必然有它失敗的道理。

作為蜀漢集團代表人物的諸葛亮,出現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雖然出於政治傾向,把諸葛亮塑造的較為光彩照人,但並沒有不合邏輯地掩蓋其個性弱點和重大失策,只不過是寫得較為隱晦罷了。

以下作為個人讀罷《三國演義》的體會,願與喜愛《三國演義》的網友商榷,敬請批評指正。

網絡配圖

諸葛亮有兩個致命的個性弱點:自負與臨機不決。

對於這兩個弱點,不得不提到《三國演義》中另一傑出人物的代表司馬懿,這是與諸葛亮相對照描寫的人物。

縱覽整部《三國演義》,唯一能與諸葛亮成為對手的,只有司馬懿。

雖然有"空城計"、"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等千古笑談,但這並不能掩蓋司馬懿的傑出才能,論三國而不論司馬懿實為一種缺憾。

諸葛亮戰赤壁可以把曹操、周瑜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盡情愚弄,後氣死周瑜,智取漢中速敗曹操,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但是,諸葛亮對司馬懿卻是多有顧忌,甚至是懼怕,這一點在小說中多有描寫,如:

91回 聽到司馬懿提督雍、涼兵馬時,"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

不如先起兵伐之。

"

91回 睿依言,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命曹休總督雍、涼軍馬。

曹睿駕回洛陽。

卻說細作探知此事,報入川中。

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

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

94回 太傅鍾繇奏曰:"凡為將者,智過於人,則能制人。

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臣量曹真雖久用兵,非諸葛亮對手。

臣以全家良賤,保舉一人,可退蜀兵。

未知聖意准否?"睿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賢士,可退蜀兵,早召來與朕分憂。

"鍾繇奏曰:"向者,諸葛亮欲興師犯境,但懼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長驅大進。

今若復用之,則亮自退矣。

"睿問何人。

繇曰:"驃騎大將軍司馬懿也。

"

94回 聽到魏主曹睿詔司馬懿復職時,"孔明大驚。

參軍馬謖曰:"量曹睿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

丞相何故驚訝?"孔明曰:"吾豈懼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

今孟達欲舉大事,若遇司馬懿,事必敗矣。

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

孟達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

第98回 孫權稱帝後,"後主即遣使到漢中問孔明。

孔明曰:"可令人齎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

魏必命司馬懿拒之。

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

"後主依言,遂令太尉陳震,將名馬、玉帶、金珠、寶貝,入吳作賀。

震至東吳,見了孫權,呈上國書。

權大喜,設宴相待,打發回蜀。

權召陸遜入,告以西蜀約會興兵伐魏之事。

遜曰:"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

既與同盟,不得不從。

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

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

"

整部《三國演義》當中,令諸葛亮有如此反應的人物,唯司馬懿一人。

劉備軍敗當陽時,兵微將寡,曹操身率百萬之眾而來,諸葛亮也是輕鬆應對。

而六出祁山伐魏時,諸葛亮身率數十萬之眾,對司馬懿卻依然顧忌重重。

由此可見,司馬懿真是諸葛亮的對手。

由於司馬懿的存在,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

讀罷三國,深有"既生諸葛亮,何生司馬懿"之感。

公正地講,司馬懿的智謀要遜於諸葛亮,但其把握機會和權衡輕重的能力確實在諸葛亮之上,只要失敗不影響大局,司馬懿寧可選擇可能失敗,也不輕易放棄機會,小說中多有記述,如:

67回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

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

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

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

"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

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

"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遂按兵不動。

卻說西川百姓,聽知曹操已取東川,料必來取西川,一日之間,數遍驚恐。

玄德請軍師商議。

孔明曰:"亮有一計。

曹操自退。

"玄德問何計。

孔明曰:"曹操分軍屯合淝,懼孫權也。

今我若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遣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南向矣。

"

85回 早有魏軍探知此事,報入中原。

近臣奏知魏主。

曹丕大喜曰:"劉備已亡,朕無憂矣。

何不乘其國中無主,起兵伐之?"賈詡諫曰:"劉備雖亡,必託孤於諸葛亮。

亮感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

陛下不可倉卒伐之。

"正言間,忽一人從班部中奮然而出曰:"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眾視之,乃司馬懿也。

丕大喜,遂問計於懿。

懿曰:"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

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

"

丕問何五路,懿曰:"可修書一封,差使往遼東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賂以金帛,令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此一路也。

再修書遣使齎官誥賞賜,直入南蠻,見蠻王孟獲,令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擊西川之南:此二路也。

再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逕取涪城:此三路也。

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

然後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此五路也。

----共大兵五十萬,五路並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96回 忽報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上表,說東吳鄱陽太守周魴,願以郡來降,密遣人陳言七事,說東吳可破,乞早發兵取之。

睿就御床上展開,與司馬懿同觀。

懿奏曰:"此言極有理,吳當滅矣!臣願引一軍往助曹休。

"忽班中一人進曰:"吳人之言,反覆不一,未可深信。

周魴智謀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誘兵之詭計也。

"眾視之,乃建威將軍賈逵也。

懿曰:"此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亦不可錯失。

"魏主曰:"仲達可與賈逵同助曹休。

"

106回 司馬陳群問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時,兵分八路,八日趕至城下,遂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四萬,數千里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眾樵牧。

某實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

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飢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

我今放開一條路,不絕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

"陳群拜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

關羽大意失荊州,幾乎是人人熟知的故事,但是卻沒人考慮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其實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被人設計而已,利用的正是關於戰無不勝的特點,關羽太過於自信,才會上當,最後敗走麥城。 孫權的...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誰是殺死關羽的兇手?劉備和諸葛亮躺槍了

最近看了好多有關三國時代襄樊戰役的文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因為文中提出關羽攻打襄樊直到敗亡,其實不是關羽自己的問題,而是劉備和諸葛亮聯手將他「做掉」了。這些文章中所引用的一些說法漏洞百出,但似乎...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東漢末年,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禮崩樂壞,政權名存實亡,民不聊生,於是乎黃巾造反,蜂賊盜起,天下群雄逐鹿,豪傑並起,大家你打我我打你,你殺我我殺你,弄得是雞飛狗跳,烽煙不息,不亦樂乎。廝打角逐中...

只緣識人偏頗 英雄夢斷「三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是古代明君必備的領導素質,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不識人、不用人,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要說打天下、守天下,恐怕最終連性命都難保。三國亂世,豪強並起,群雄逐鹿,誰有識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