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勸劉備扔下百姓輕裝跑路,劉備為何要義正辭嚴地拒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眼見得曹操大軍就要殺至,再作猶豫就等於是自殺,劉備當機立斷決定——立即南走江陵!所以選擇南奔,原因無它,現在北有曹操、東有孫權。
劉備不會笨到去做南轅北轍的事情,當然是選擇離開曹操越遠越好。
另外江陵地方糧秣、軍械屯集甚多,到了江陵再做下一部打算。
就在這種火燒眉毛的非常時期,卻仍有人獻議裹脅劉琮及荊州吏士一起前往江陵,然後相機行事。
劉備躊躇再三道:「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後世尊劉抑曹者,無視史實,對劉備這種心口不一的說辭大加褒揚,上述言辭也成了劉備仁義道德的鐵證。
其實,只需再回顧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足以證明劉備人性中虛偽、狡詐的一面。
《隆中對》既稱之為對,那就不是諸葛亮一人的自言自語。
對於諸葛亮提出的「荊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的建議,劉備深表贊同,否則不會連連稱「善」,更沒有必要直承「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諸葛亮洞察了劉備的內心世界,說出了劉備見光死的心事。
而且,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二人之間,並不是如後世人想像中的那樣君臣相得。
劉備對於諸葛亮一直都是既要用、且要防,無數事實證明,鐵扇公主並不喜歡肚子裡的孫悟空。
帝王心術,不可不知。
簡單地將歷史人物貼上仁義、道德的標籤,本身就是件很扯的事。
劉備不是不想奪取荊州,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據《三國志-蜀卷-先主傳》記載 ,諸葛亮曾經主張乘機消滅劉琮,占有荊州。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
」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劉琮不敢與他相見,並不是因為他覺得對不起劉備,而是擔心劉備會利用二人會面的機會當場發難。
後世學者專家多認為《三國志》一書中對曹操多有溢美之辭,其實仔細推敲,陳壽對於劉備也有許多為「尊者諱、賢者諱」的春秋筆法。
以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如何會看不出現在奪取荊州已經不是最佳時機?劉備過襄陽之時,大半兵馬已在關羽率領下先行乘船出發(只是這次為什麼不安排妻兒一起走,很是令人不解)。
這時候的劉備身邊並無多少人馬,即便是僥倖得逞,也會出現得而復失之事。
從「諸葛一生惟謹慎」的行事風格來分析,他斷不會出此下策。
對於此事,一些歷史學家也有清醒之認識——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引用史家王懋竑的原文:「夫跨有荊益乃隆中之本計,而以當日事勢揆之,恐諸葛公未必出此。
是時,曹操已在宛,軍勢甚盛,先主以羈旅之眾,乘隙以攻人之國,縱琮可取,操豈可御乎?」
大概是劉備想要火中取栗,諸葛亮極力勸阻才是。
見劉琮不敢與自己相見,「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他的眼淚中是哭劉表多些,還是哭自己的人生際遇多些就不得而知了。
哭罷之後,劉備率張飛、趙雲、諸葛亮、徐庶等人重新踏上了顛沛流離之路。
在荊州多年的經營終於見到了效果:許多不願意追隨劉琮投降曹操的荊州地方人民選擇了劉備,紛紛攜妻挈子的加入劉備跑路大軍。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
」
劉備的這次跑路居然變成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遠足,第一次跑路的諸葛亮見狀十分不解,勸說道:「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丟下包袱、輕裝上路的建議無疑是正確的,但劉備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
劉備與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諸葛亮可以丟下百姓不管不顧,劉備卻不能。
劉備明白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越是在危急時候,越是要不拋棄、不放棄的風雨同舟,禍福與共。
有了政治凝聚力,還可以捲土重來;如果人心盡失,就等於永遠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雖然帶了這些民眾逃亡,會因此而放慢速度。
但風險與利益同在,為了未來不可知的人生,劉備準備賭一把。
至於這些百姓的死活,他是不會在意的。
劉備作戲的天份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漸漸變得爐火純青。
他義正辭嚴的拒絕了這個趨利避害的建議,慷慨激昂道:「夫濟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鑑》
英雄如雲將如虎,世間再無趙子龍(江東風雲四百年之十)
接上回率大軍南征前,曹操做了兩件事:一是穩住西北。占據西北的軍閥是馬騰,曹操勸他放棄軍權,到朝廷任職。馬騰此時年事已高,加上與另一個西北軍閥韓遂不和,接到曹操的邀請後,也在考慮要不要退休。但同時...
歷史上劉備在新野屯兵的這七年在幹什麼?
其實我們一般人在看三國的時候其實都是覺得一些武將厲害,一些謀士有計謀,爾虞我詐和戰場的單挑還是把人看得十分的過癮啊,但是其實如果仔細的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帝王之間的勾心鬥角也非常的有趣,熟悉劉備...
諸葛亮曾說法正能阻止劉備伐吳?其實這句話後半句才是他真實想法
看三國演義,似乎劉備帶著七十多萬人馬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劉備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聽趙雲和諸葛亮的勸諫,以至於被火燒連營,還搭上了老將黃忠的性命。但是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劉...
劉備難捨新野十萬百姓之迷?真相竟是如此殘酷
在《三國演義》中,花了很多筆墨,用了很多心思,去突顯劉備仁德之君的光輝形象。但劉備仁德的背後,其實是一副梟雄的面目。在諸多劉備的光輝事跡中,不捨棄新野隨從的十萬百姓,是一個亮點。那劉備為何難捨...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諸葛亮作為三國劉備集團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人物,對於劉備創業的持續成功及其後續的鞏固有著重要的影響,期重要性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諸葛亮被劉備三請茅廬後走出南陽,開始將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宏圖進...
隆中對,到底牛逼在哪裡?
很多人眼裡,隆中對水平很低,到底哪裡牛逼了?甚至有人認為任一知乎大V,穿越到劉備身邊,都能提出和諸葛亮隆中對差不多的策略。不就是北邊曹操打不過,東邊孫權吞不下,所以只能找軟柿子劉璋!
諸葛亮出山後第一計,劉備沒有聽從,所以丟了天下
諸葛亮出山時,獻與劉備的草蘆對(通稱「隆中對」),一千八百年來眾說紛紜,多少千古名士、軍政大家對此都有過精闢論述。 贊之者多認為劉備半生苦戰,促居一縣,得此戰略規劃後,騰躍高飛開三國鼎立局面,可...
劉備難捨新野十萬百姓之迷?真相竟是如此讓人嗤之以鼻
在《三國演義》中,花了很多筆墨,用了很多心思,去突顯劉備仁德之君的光輝形象。但劉備仁德的背後,其實是一副梟雄的面目,當然他表面功夫獨到,藏得夠深,一般人看不出來而已。在諸多劉備的光輝事跡中,不捨...
諸葛亮建議拿下荊州,劉備為何一口拒絕,真實原因其實並不簡單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火燒博望坡之後。故事的主人公分別為劉備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他的獻計,劉備沒有聽取,導致關羽陣亡,隆中對無法實現!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之後,這位奇才為他勾勒了先三分天下,後一舉統一的美好藍圖、實現這個理想的第一步便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
劉備攜民渡江的真相!諸葛亮無計可施,曹操譏笑說:自食其果!
荊州九郡,新野只是一個小縣城,湊不出十萬民眾。《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火燒新野退曹軍,劉備無奈打算將數萬百姓遷入樊城,隨後曹操八路大軍掩攻樊城,劉備問計諸葛,諸葛亮說: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
諸葛亮獻上襲取襄陽的計策,劉備為什麼不採納?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建安十...
三國地圖|諸葛亮建議攻劉琮,劉備為何不聽?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三國志 · 先主傳》在撤至襄陽時,諸葛亮勸...
諸葛亮出山後給劉備出的第一個主意是啥?《隆中對》是一廂情願?
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然後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打天下。那麼諸葛亮出山後給劉備出的第一個主意是什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給劉備出的第一個主意是諸葛亮建議劉備派人去北方打探曹操是不是在訓練水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