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徐庶在曹營的處境,諸葛亮感慨萬千,5個字預言了蜀漢的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三國中曾經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是為了歌頌徐庶雖然身在曹操陣營里,心裡卻想念著劉備,不給曹操提供任何計策的傳說。

不過徐庶在歷史上的表現難道真的就像小說里描述的一樣嗎?

徐庶原名叫做徐福,是貧苦人家的孩子,不過年少的時候徐庶就喜歡舞刀弄劍,有一顆想要一站宏圖的心。

中平末年,徐庶替別人報仇,在逃跑的時候就把麵粉塗在臉上,結果卻被當時的官兵抓住了。

官兵詢問有人認識他沒有,當時在場的人沒有人吭聲,官兵就做了要殺掉他的動作,這個時候他的同伴才來救助他。

也許就是因為這件事,徐庶才改名字,也改變了自己一貫的作風,也是不想牽連他的朋友。

徐庶從這裡改成學習儒學,剛開始他的同伴都瞧不起他,後來徐庶就默默的學習,遇到不懂的就問,最終成為精通儒學的學者,後來還認識了石韜。

初平三年,董卓在朝中亂來,導致當時戰火紛飛,徐庶被迫和家人還有石韜逃亡到荊州。

到了荊州,徐庶就認識了諸葛亮,並且跟諸葛亮非常要好。

後來徐庶看到劉備做事情勇敢果斷,有大將之風,他覺得劉備值得信賴,於是就跟隨了劉備。

後來徐庶又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諸葛亮,和諸葛亮交談之後,更加覺得諸葛亮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人才,開始重用諸葛亮,並且事事都要聽聽諸葛亮的意見。

這個時候的徐庶還沒有怎麼為劉備出過主意,就遇到了曹操攻打荊州,當時的繼位者選擇了投降。

劉備一聽,就開始想決策,最終他選擇了向南逃避曹操的追趕,因為當時的實力不能抵抗曹操的攻打。

曹操一看劉備逃跑了,就趕忙派人去追趕,但是沒有追上劉備,卻把徐庶的家人抓了回來。

當時徐庶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放棄劉備,畢竟那個時代講究孝義,徐庶本來出身就不能和權貴們相比,若是再失去了孝義,恐怕以後很難在當時的時代立足了。

最終劉備同意了他的請求,徐庶歸順了曹操。

徐庶雖然跟隨了曹操,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重用。

徐庶當時也算是被脅迫才跟隨了曹操,徐庶也算是一個文人,以前的文人講究從一而終,自然在對待曹操陣營的事情就沒有那麼多的熱情和動力。

不過影響徐庶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應該也不僅僅是這個原因。

當時徐庶歸順的時候曹操陣營里的人才很多,徐庶壓根就沒辦法參與重要的事情決策,沒有發言權,自然是沒有辦法得到重用的。

也正是由於當時劉備軍營里人才較少,徐庶才會顯得比較突出。

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才得到了徐庶並沒有重用的消息,諸葛亮說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不見用乎。

為徐庶惋惜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又有對曹操陣營的人才多而感慨。

也正是這句話,預言了蜀漢的興亡。

蜀漢在夷陵一戰後,人才剩餘的沒有幾個,當時諸葛亮也沒有重新選拔人才,缺少能人志士,蜀漢自然就比不上曹魏,而且諸葛亮北伐期間,百姓苦不堪言,不得民心也沒有可以任用的人,走向滅亡也是自然的,只是蜀漢這個原本被人看好的軍隊,最終落得個這樣的結局,實在是讓人覺得可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比諸葛亮聰明的人,其實是徐庶,為什麼呢?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歷來被稱為最聰明,最智慧的代表人物,其實,比諸葛亮聰明的人是徐庶,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楚,徐庶為什麼不回到劉備陣營,甘願一生湮沒無聞?

雖身在曹營,卻是劉備最應該感謝之人!

看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與諸葛亮這對魚水君臣,那種信任是歷代君臣都很難做到的,更可說是許多君臣的典範。蜀漢後來的發展,也與諸葛亮後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分不開的。當然,說到劉備與諸葛亮的淵源,...

徐庶悲慘的一生,讓亮看到了結局

今天我們來說說三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謀士,他曾經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勞。他就是徐庶,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蜀漢的**者劉備的手下,因為當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所以在那個時候徐就是劉手下最厲害的謀士。...

疑點重重的三顧茅廬真的是歷史事實嗎?

但凡了解三國歷史的人,沒有不知道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不過,一直以來,就有不少人懷疑它的真實性。那麼,這些懷疑究竟只是故作驚人之語,還是確實有事實做依據?三顧茅廬到底是否有其事呢?先看傳統的說法三...

三國蜀國國主劉備識人能力如何

劉備識人能力如何在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身為一個君主或許自己不需要太高的軍事政治才能,但是一定要有識人用人只能,而劉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劉備相比起很多豪傑最大的優勢不在於他的仁義,而是在於他能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