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點重重的三顧茅廬真的是歷史事實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凡了解三國歷史的人,沒有不知道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
不過,一直以來,就有不少人懷疑它的真實性。
那麼,這些懷疑究竟只是故作驚人之語,還是確實有事實做依據?三顧茅廬到底是否有其事呢?
先看傳統的說法
三顧茅廬的講法,最早來自《出師表》,是諸葛亮自己說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裡強調了劉備的知遇之恩,不過,故事的具體過程沒有說。
後來陳壽作《三國志》時,將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較為詳細地寫了出來。
屯兵新野時,先是徐庶前來投奔,劉備重用了他。
後來,徐庶便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
劉備的第一反應是,「君與俱來」,你和他一塊來。
但徐庶卻說,諸葛亮這個人,只能是你去見他,不能讓他來見你,所以我建議將軍您親自去拜訪。
劉備一聽徐庶這麼說,認為諸葛亮必定有大才,所以便親自去登門拜訪諸葛亮,連著去了三次,才最終見到面。
後來,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又增加了一條《襄陽記》中的史料。
故事說,劉備去拜訪當地名士司馬徽,想請他出山。
司馬徽不願出來,但他也推薦了兩個人給劉備,就是龐統和諸葛亮。
至於後來如來,就沒有了下文。
關於這兩次舉薦,並沒有具體的時間記載,但很多人認為先是司馬徽推薦了諸葛亮,而後又經過徐庶的大力舉薦,劉備認識到諸葛亮的價值,便下定決心請他輔佐自己,才有了三顧茅廬的發生。
疑點在哪裡呢?
質疑三顧茅廬故事真實性的理由主要有二點:
其一,不合情理。
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當時劉備四十七歲,征戰疆場二十多年,雖然沒有成大業,但在當時人的心中,他也是一個有名的大英雄,連曹操都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相比之下,諸葛亮當時僅二十七歲。
年齡問題是硬傷,劉備完全可以說,當年我闖蕩江湖時,你還穿著開襠褲呢。
而且,諸葛亮雖然號稱臥龍或者伏龍,但其實,他在荊州的名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這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里有記載。
「(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身高近1.9米,常常自認為是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
但是,周圍的人卻都認為他在扯淡。
只有諸葛亮的兩個好基友,徐庶和崔鈞相信他的才華。
所以,無論是從年齡還是從名望上看,劉備都沒有理由三顧諸葛亮。
禮賢下士是好事,但凡事都要有個度。
對一個天下的大儒,你多請幾次會傳為美談。
但對一個普通的士人太過卑微,卻很有可能適得其反,影響自己聲譽。
其二,不符合劉備的風格。
劉備作為一個亂世生存的老兵,深刻明白一個道理:有名的不一定有才,越是名氣大的越可能只會紙上談兵。
所以他用人本著的是一種實用主義態度,只有經過自己考核認可的才會大用,名士推薦起到的作用有限。
一個直接的證據便是龐統。
龐統和諸葛亮齊名,一個叫鳳雛,一個叫臥龍。
但是龐統在依附劉備之初,並不受重視,只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還因事被免了官。
幸好,魯肅向劉備大力推薦了他,諸葛亮也跟著推薦。
劉備這才親自面見了龐統,在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後,認識到他的才華,才重用了他。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則,龐統在依附劉備之初,並不被劉備所熟知,恐怕更沒有見過面。
而我們之前提到過,司馬徽曾經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由此可見,劉備起初並沒有把司馬徽的推薦放在心上。
二則,劉備後來之所以重用龐統,魯肅、諸葛亮的推薦也只是起到一個門檻的作用。
真正的核心在於通過面談,劉備認識到了龐統的才華,於是才決定重用他。
所以,劉備是一個實用主義者,看重的是實際的才華,這點跟曹操一樣。
這種情況下,劉備一方面會因為對人才的渴求而去尋找名士,同時做一些禮賢下士的舉動。
但另一方面,他本身不會對名士有著過高的崇拜之情,並沒有名士情節,他更看重實而不是名。
諸葛亮有一定名氣,但有沒有真正的才華,他並不知曉。
依照劉備的用人準則,他又怎會為了一個不知道有沒有才華的人而去再三地乞求呢?
反面的證據
當然,光有懷疑並不行,如果拿不出有效的材料,一切都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反面的材料當然有,出自三國時期魏國人魚豢的《魏略》。
話說曹操平定了北方之後,諸葛亮看出荊州的戰火已經不可避免。
但劉表這個人是個慢性子,也不懂軍事。
諸葛亮於是北行,去見駐紮在樊城的劉備。
但是,因為與劉備沒有交情,而且年紀也不大,便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
等到大家都一一散場了,諸葛亮卻賴著沒有走。
劉備也不以為意,坐在一旁編個叫毦的小玩意。
諸葛亮此時說了,「將軍應該胸懷大志向啊,怎麼只是在編毦呢?」劉備一聽,頓時覺得這個人有料,便扔了毦,回應諸葛亮,「這話說的,我只不過藉此消愁罷了。
」
兩個人於是你來我往,進行了一番問答題。
交談的最後,諸葛亮給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將南下到荊州的人口登記在案,以此來充實兵糧。
劉備聽從了,結果兵力果然變強盛了。
從此,劉備知道了諸葛亮的能力,便把他尊為上賓。
根據這種說法,不僅三顧茅廬不存在,而且還是諸葛亮自己主動去找的劉備。
在毛遂自薦的過程中,一開始還不受重視,一直等到自己的謀劃有效果後,才得到劉備的禮遇。
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種記載似乎更有道理。
一則諸葛亮的年齡確實不大,名氣也一般,他去主動拜訪劉備也合乎情理。
二則,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來看,他是個積極進取的人,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樹。
而當時的情形已經十分危急了,不由得諸葛亮不主動出擊了。
不然,只能做曹操的臣下之人了,諸葛亮並不想這樣做。
更何況,管仲、樂毅都是善於主動抓取機會的人,諸葛亮並沒有一般儒生那樣的心理負擔,非要垂釣渭水不可。
因此,他主動投靠劉備的可能性存在。
到底誰對呢?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諸葛亮本人及陳壽的說法, 即三顧茅廬是真實存在的。
理由如下:
其一,《魏略》的真實性有疑點。
歷史深受政治影響,很多時候是為了政治宣傳。
魚弮是魏國中期的人,長期生活在北方,是在曹魏的統治之下,自然是以魏為正統。
一方面他對南面的蜀國沒有直接的了解,材料都是間接的,不免有很多不實的地方。
另一方面,為了詆毀對方,也會有意採用一些不真實的材料。
在這種情況下,否認三顧茅廬的存在,轉而採用一種故意貶低劉備、諸葛亮形象的史料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這只是推測。
其二,陳壽及諸葛亮的信譽。
陳壽本來是蜀國人,對蜀國的歷史較了解。
而且他的《三國志》一向以良史著稱,有人品保證。
所以,陳壽的可信度非常高。
而諸葛亮更沒有必要公開撒謊。
作為當時蜀漢的實際的掌權者,人們對他的過往經歷會非常好奇,必定會知之甚詳。
三顧茅廬只要發生過,在當時應該是個大事件,必定會有很多人知道。
如果沒有人知道,基本可以斷定不存在。
既然諸葛亮敢在給皇帝的表文中寫出來,有意樹立君臣相知以及自己深受先皇重視的形象,就說明他不怕被人拆穿,不怕給敵對勢力所利用。
所以,從這裡反推,三顧茅廬應該是存在的。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三顧茅廬故事的不合情理、也不合劉備的脾性,這件事怎麼說?
三顧茅廬的真實原因
以往對三顧茅廬的認識,主要是強調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君臣相知的千古美談。
然而,實際情況恐怕不是這樣。
我們知道,拜訪諸葛亮是徐庶熱心的推薦。
因此,在劉備確定前往諸葛亮住處拜訪時,徐庶應該已經事先跟諸葛亮打好招呼了,約定好時間地點,這是下屬辦事時應該做的。
同時,提前的聯繫也是讓諸葛亮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這一次面試。
劉備對此也應該心知肚明的。
正因為他的心知肚明,所以第一次拜訪諸葛亮卻見不到人時,才明白對方是有意的。
結合之前司馬徽的拒絕,這就透露出一個很危險的訊息:荊州士人不願意跟他劉備合作!劉備必須破局,而且要快速破局。
因為時間已經到了建安十二年,曹操的北方已經基本統一,南下荊州也指日可待,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如何快速贏得荊州士人的擁護?千金買馬骨!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把自己愛才的名聲擴散出去,才能讓士人歸附自己。
所以,當他第一次被諸葛亮拒絕後,不僅沒有憤怒,反而從中發現了一個作秀的絕佳機遇。
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三顧茅廬的佳話誕生了,劉備的求賢名聲四處遠播,一切正如他設想的那樣。
最終,這名聲幫助他贏得了民心,進而奠定了後來入主荊州以致三分天下的可能性。
劉備請臥龍,曹操請司馬 三國兩大軍師出山趣事
當多數人選擇象徵性的反抗、有了好處立馬妥協時,只有少數人選擇堅持,持之以恆,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進而改變歷史。劉備劉玄德,就是這樣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年男子。不過他的勢力過於單薄,根本沒有與曹...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的幕後導演竟然是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名著《三國演義》中,作者不知道描繪了多少人物。但在可謂浩瀚的群星中,有一位出場不多的人物卻讓人們對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至於時至今日還...
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遠勝諸葛亮和龐統,可惜沒被劉備請出山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這是一個人才濟濟,良將輩出,謀臣無數,群星璀璨的星輝年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英雄豪傑,或者山野閒人,他們總是給所以熱愛三國的朋友們無限的遐想和感慨。在這些人才之中,有一位非常...
你可知提議劉備三顧茅廬的人是誰嗎?
曹操北伐烏桓時,劉備建議劉表出兵許都襲取天子,劉表沒有接受(註:劉備原本在袁紹陣營,袁紹兵敗後,劉備投奔荊州,依附劉表)。等曹操凱旋迴到許都,劉表才對劉備說:"沒聽你的話,失去了大好機會。」劉備...
他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為了老母親,不得已投奔曹操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曾經三顧茅廬堅請諸葛亮出茅廬,為自己出謀劃策,與群雄爭霸。可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在諸葛亮投奔劉備之前,有一個叫徐庶的謀士曾供職於劉備麾下,漢獻帝建...
歷史上司馬徽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
後漢司馬徽三國時期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帝王將相,才子將人比比皆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既有文臣武將,也有英雄豪傑;既有當世名士,也有山野隱士,可以說是群星璀璨。這正像開篇說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
劉備三顧茅廬去找諸葛亮,是不是太丟臉了
劉備來荊州,其實也就比諸葛亮晚幾年。在201年,他在汝南被曹操打敗,南下投奔劉表。只不過長期以來,劉表讓劉備駐紮在荊州北部新野一帶,作為抵抗曹操的排頭兵。而當時的諸葛亮還很年輕,「臥龍」的名號還...
三國謀士系列之八一:司馬徽推薦了兩人,劉備為何只請了一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除了這個故事之外,龐統此時的情況還有一點仍然值得留意。當劉備於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南下荊州投靠劉表之後,已經積極開始在荊州大力尋找謀謨之士加入自己的陣營。司...
此人比諸葛亮還厲害,劉備請不動,曹操想重用,卻遺憾去世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這是一個人才濟濟,良將輩出,謀臣無數,群星璀璨的星輝年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英雄豪傑,或者山野閒人,他們總是給所以熱愛三國的朋友們無限的遐想和感慨。在這些人才之中,有一位非常...
三國中獨具慧眼的伯樂發現了兩個奇才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上不缺乏千里馬,而獨獨缺少伯樂。在厲害的千里馬,也需要伯樂的慧眼。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人才濟濟的時代,誰才是第一伯樂呢?
龐統是醜男?還因劉備不識他而醉酒?還原最真實的龐統!
官渡之戰前,劉備被曹操擊敗,只能暫居荊州劉表處。也是在荊州,劉備得名士司馬徽的引薦,知道了能改變天下格局的兩大謀士,一人是臥龍諸葛亮,一人是鳳雛龐統。當時劉備聽說得一人可安天下,心中十分高興,於...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提出者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
龐統一生沒什麼實際成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論實際業績,龐統的確乏有些善於可陳,這很大程度上緣於他死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不過,就有限生命而言,龐統已經十分耀眼了。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很大,是個劉表都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