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千方百計把徐庶騙去,為什麼卻一直不用他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有一個問題讓後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什麼問題呢?
就是當年曹操率大軍南征,劉備打不贏曹操敗逃。
在敗逃過程中,徐庶的母親不幸被曹軍俘獲。
曹操知道後,派人偽造徐庶母親的書信,召徐庶去許都。
徐庶得到書信後,方寸大亂,痛不欲生,不得不辭別劉備,去許都找他的母親。
然而,曹操得到徐庶後,卻始終不用他,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後,才任命徐庶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其實是一個很一般的小官。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時候,聽說徐庶才只是那麼一個小官,不禁大為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意思就是說,魏國真是人才濟濟啊,連徐庶、石滔(諸葛亮另一好友)這樣的大才都不用。
諸葛亮因為疑惑,他做了這樣一個解釋,就是曹魏的人才太多了。
另一個疑惑的人是羅貫中。
羅貫中於是又做了另一番解釋。
他在《三國演義》中把徐庶塑造成一個顧念舊主劉備的忠臣。
因此,去曹營後,始終一言不發,不為曹操出一個主意,所以曹操才不用他。
後來還由此流傳下來一個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那麼,曹操不用徐庶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是徐庶沒有能力,曹操看不上他嗎?顯然不是的。
第一,雖然歷史上並沒有曹操對徐庶能力評價的記錄,但是,徐庶在劉備那裡的時候,劉備是很看重他的。
劉備和曹操都是當世英豪,劉備看得上的人,曹操大體也看得上。
所以,徐庶的能力應該是不差的。
第二,徐庶是一個很孝道的人。
聽到母親被擄就趕緊前去,這就是他孝道的表現。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那時候,人才舉薦制度還是察舉制,也就是「舉孝廉」(從曹丕開始才是九品中正制)。
像徐庶這樣孝道的人,自然是曹操最喜愛的。
曹操既然那麼喜愛,為什麼不用他呢?
第三,徐庶是曹操千方百計獲得的人才。
曹操為了得到徐庶,不惜偽造書信,用欺騙的手段把徐庶搞去。
要知道,貴為丞相的曹操,萬不得已,不會採用這種手段。
由此可見,他對徐庶有多麼看重。
既然如此看重,為什麼不用?
有人可能說,羅貫中的分析應該是對的,就算徐庶不是顧念舊主,他見到他母親,知道是被曹操欺騙的時候,肯定也很生氣,因此肯定一言不發,所以曹操不用他。
但是,照一般的情況,曹操那麼重視徐庶,把徐庶騙去以後,肯定立馬就會給他封官,這也是向徐庶「道歉」的一種最好的辦法。
當給徐庶封官後,徐庶才可能發表意見。
然而,史上並沒有曹操給徐庶封官的記錄啊。
還有人說,諸葛亮的分析是對的,徐庶雖然很有能力,但是曹操的人才更多,所以比較而言,徐庶的能力並不比曹操的其他人才更厲害。
但還是那個問題,至少一開始曹操是很重視徐庶的,而且他也知道徐庶不會輕易給他出主意,他只有給徐庶封了官,過一陣子,徐庶心情平復了,才會向他掏出真才實學。
可他並沒有封,一直沒封。
我個人分析是這樣的:徐庶的能力確實是很強的,曹操肯定也是很看重徐庶的能力的。
不過,他把徐庶騙去,並不是要用徐庶,而是不讓劉備用徐庶。
那時候,劉備身邊還沒有什麼謀士,諸葛亮還沒去。
只要把徐庶從劉備身邊支開,劉備就少了幫他出謀劃策的人。
這樣,要打倒劉備,就很容易。
也就是說,他騙徐庶去,並非想用他,而只是不想讓劉備用他而已。
他為什麼知道徐庶能力強卻又不用呢?因為曹操是個多疑的人,他會很擔心,萬一徐庶故意給他出一個壞主意,騙他上當,他不是得不償失嗎?所以,儘管他知道徐庶能力強,也不敢輕易用他。
(參考資料:《三國志》)
若曹操當初善待他,赤壁之戰就不會輸,天下格局可能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大家都應該學過一個歇後語叫做: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是三國時期的謀士,徐庶,沒有人知道他是生於何年,死於何年,字元直。是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是劉備帳下謀...
徐庶為什麼不棄曹歸漢?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不能算是一個主要人物,但有關他的描寫卻與歷史真實相差甚遠。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潁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並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偽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
劉備待他如兄弟一般,但他為了救母親還是不得不離開劉備
如果沒有那一段相逢,劉備也不會有機會遇到後來的諸葛亮,沒有彼此的一段惺惺相惜,當知己離自己而去,自己卻無能為力,不會留下那麼令人傷感的送別。
三國時期的幾大可悲的事情,看完了你有何感受?
Number1曹操的父親在躲避戰亂的時候,陶謙為了討好曹操專門派人暗中保護曹崇,卻不想陶謙用人不慎選擇了張闓,隨後張闓就把曹崇給殺了,明明陶謙自己是想要與曹操結好,卻反而與曹操結下了深仇大恨,導...
劉備首任謀臣徐庶的本事到底有多大?揭秘有憑有據
劉備歷經徐州、荊州失利後,心灰意冷,落魄不堪。其一生的轉折點得從水鏡先生(司馬徽)指點開始,水鏡先生指點其年逾四十,仍一事無成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大才軍師。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一心追求明...
徐庶母親自殺而死,為何他不直接回劉備身邊?
如果今天要在中國人的心中給三國人物分一個陣營的話,那麼估計會有不少人把徐庶當成漢臣,也就是劉備一邊的。 這徐庶本是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之後魏國史書《魏略》中為徐庶作傳時...
水鏡先生和諸葛亮,究竟誰更厲害?羅貫中早已說明
一般來說,諸葛亮是三國第一智者這個稱號,是沒有爭議的。雖然有人常說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也有人說如何郭嘉更加神鬼莫測,但畢竟司馬懿曾自語「吾不如孔明也」,而郭嘉也並非和孔明同時代,命數太短,無法並論...
趣評《三國演義》:他輔助過劉備,卻被曹操棄用,從此默默無聞
其實三國的時候誕生過無數的謀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幕僚。最為出名的就是諸葛亮,司馬懿還有感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物,但是有一個人他和諸葛亮都為劉備出謀劃略過!後來卻跑到了曹操...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曹操卻給其高官,背後隱藏怎樣的政治博弈?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曹操卻給其高官,背後隱藏怎樣的政治博弈?忠孝絕對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道德的標準,缺少忠義的人都會被人們恥笑的,我們現在也能夠聽到人們常說誰是不忠不孝的人,這樣的話語可以說是不帶髒...
徐庶身在曹營一言不發,為什麼曹操還留下他?原來這才是曹操目的
中國歷史中,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很多歷史都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精彩征戰。說起三國,想起的人物就有曹操和劉備,早期劉備一直在逃亡,在勢力上弱於其他諸侯,直到徐庶的出現,才勉強扭轉了局面。
一條計策沒有獻過的謀士,投靠曹操,卻幫了劉備一個大忙!
三國演義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本書,它還被翻拍成了電視劇,基本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對於裡面的人物我們也是很喜歡的。這部小說裡面刻畫了許多英姿颯爽的武將,他們這些人英勇強悍,在三國那個時代盡情綻放...
徐庶離開劉備並非因為母親,諸葛亮也不想出山,只是被劉備逼得緊
三國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成王敗寇,國與國之間的優勝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難料,今時成王,明時做寇;今時生,明時死;今時存,明時亡。因此,想在三國混,沒有識時務的眼光,你只能成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
聽了徐庶母親的死訊,劉備說了句話,難怪徐庶不願再回來輔佐他
三國里的人才輩出,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在竭盡全力的搶人才。但是時候,儘管人才跟主公相遇相惜,也難免會出現最終不能「在一起」的事情來。比如說三國中挺讓人嘆息的徐庶,本來跟著劉備好好的,結果...
三國里被埋沒的人才,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連年征戰,在各地諸侯相爭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聰明絕頂的人才。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但是也有很多人才被歷史埋沒了,比如說這個人,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諸葛亮。
若非諸葛亮,此人不會進曹營成就千古佳話
徐庶,字元直,是劉備早期的謀士,侍奉劉備時期,面對曹操大將軍曹仁的進攻時,破解曹仁八門金鎖陣,並奪取樊城,大敗曹仁李典,使當時屢戰屢敗的劉備嘗到了打勝仗的滋味。敗軍之將曹仁李典逃回許昌後告訴曹操...
聽聞徐庶在曹營的處境,諸葛亮感慨萬千,5個字預言了蜀漢的結局
我們都知道三國中曾經有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是為了歌頌徐庶雖然身在曹操陣營里,心裡卻想念著劉備,不給曹操提供任何計策的傳說。不過徐庶在歷史上的表現難道真的就像小說里描述的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