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大的一場陰謀,蜀漢二號人物被殺幕後黑手到底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費禕是誰?這個網友應該不會陌生。

《前出師表》中諸葛亮曾兩度提到此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之咎,以彰其慢。

這說明,諸葛亮非常看重費禕,並委以重任。

諸葛亮去世時,司馬懿曾經想大舉攻打蜀漢,沒有獲准,以後的一段時間,魏國給蜀漢的壓力並不巨大。

237年,遼東公孫淵叛魏,司馬懿用了將近2年時間平定;239年,魏明帝死,司馬懿不久被解除兵權,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才殺曹爽,奪回大權。

但是此後司馬與曹氏之間的鬥爭還是比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費禕的守成政策執行起來就不那麼吃力。

延熙7年(244年),魏大將軍曹爽伐蜀,王平成功退敵,費禕也到了漢中。

延熙10年(247年),汶山平康夷反,被姜維討平。

延熙11年(248年),齋涪陵地區少數民族造反,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

——以上都是小打小鬧,沒什麼意義。

費禕做了10年太平宰相,不但沒什麼危機,還頗有些喜事呢:

247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漢;

249年,魏國司馬懿殺曹爽,魏國右將軍夏侯霸來降。

由於並沒有伐魏的強烈願望,費禕更關注國內的安定與治理,所以也不象諸葛亮、蔣琬那樣,長期駐守在漢中,而是更喜歡呆在成都。

即使自身在外,中央一旦有什麼重大決策,也往往在外面遙控。


延熙14年(251)年夏天,費禕在成都,成都的「風水先生」告訴他,成都「無宰相位」,於是,費禕當年冬天就搬到北邊的漢壽去辦公了——作為一個執政,這個行為倒是滑稽,也可能另有內因吧。

與費禕相反,姜維卻是個激烈的伐魏主義者,早在蔣琬時期,姜維就多次帶偏師伐魏。

在姜維的強烈要求下,費禕先是耐心勸導:「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

若不如志,悔之無及!」這個等於說國家完全沒有前途了,姜維當然不能滿意。

於是,費禕勉強同意姜維出兵,但作為大將軍,只給他不足1萬的兵力。


247年,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

249年,又出西平伐魏,不克。

——費禕算是有了藉口:怎麼樣,不行吧小伙子!但姜維自然也不會服氣,原因很簡單。

費禕是個好同志,團結幹部,性情溫和,本來應該是個長壽的長者,但是他身上的兩個特徵導致了他意外的死亡:

一是「博愛」,對什麼人都信任和推誠,即使對於剛投降過來的人也不加防範,安全意識不強。

張嶷將軍就勸過他: 「東漢的大將昔岑彭、來歙,都是被刺客殺害的,您這麼位尊權重,應該保持點警惕啊。

二是好酒。

前面說過,年輕時候出使東吳他就喝高過,這個習慣實在是太頑固了。

延熙16年新春, 費禕與群僚聚會飲酒,費禕大醉,竟然被魏國詐降的刺客郭循手刃而死,可惜了一代太平宰相。

一個國家的二號人物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殺身亡。

這事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對於費禕的死因,現在網絡上相關文章很多,但觀點大多都是來自於十幾年前作家馬伯庸的一篇文章,我們一起去看看——

費禕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

這件事單從《費禕傳》來看,只是一次偶發事件。

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繫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

刺殺費文偉的那個郭循,其實是個有來頭的人。

姜維在進攻西平的時候,將任魏中郎的郭循捉獲,後來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

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於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身在魏,資治通鑑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

」足見此人用心良苦,先以恭順態度取得蜀國的信任,然後再企圖刺殺劉禪。

最後雖然劉禪沒殺掉,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

最後連魏國都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郭循的費禕刺殺行動,無論時間、地點還是出手的時機,都拿捏的非常準確。

很明顯並非是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經過了周密策劃的。

無論如何,這都並非是一起偶然事件。

在這其中,有一個人非常值得懷疑,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

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可以說姜維被費禕壓制的很慘。

費禕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

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

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

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禕的死,姜維是有著充分的動機。

《姜維傳》裴注里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

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里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

至於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麼用的,就不好說了。

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

最初將他帶進蜀中的人,恰好正是姜維,而郭循的所做所為,也完全符合死士的行為模式:他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於盡,不想活著回去。

這兩條證據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結論就不難得出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循,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

而郭循出於自己的想法(刺殺漢主),也答應與姜維合作,於是兩個人為了各自的目的達成了協議。

郭循一面表面上表示恭順,並得到了左將軍的高位與高層的信任,一面暗中伺機刺殺漢主(這個想法姜維也許並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未必會認真去阻止)。

當他發現機會實在太少的時候,就把目標轉向了「信新附太過」的政界一把手費文偉,而這正是姜維的初衷。

結果歲末大會上,他們兩個人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第二代五虎上將,夏侯霸上榜,第一無爭議

熟讀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蜀漢的五虎上將,忠義武聖的關羽,嫉惡如仇的張飛,渾身是膽的趙雲,智勇雙全的馬超,老當益壯的黃忠,他們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被後世稱為蜀漢第一代「五虎上將」,只可惜,關羽殞命...

姜維——孤注一擲的賭棍

姜維,這個在鄧艾口中的一時雄兒,本來就是屬於曹魏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官,曹魏明星璀璨,人才濟濟,而蜀漢卻是人才最凋零的時刻,因為馬遵的坑爹,姜維有國難投,有家難回,只好投降諸葛亮了。作為一個外來人,...

諸葛亮的另一個接班人是被姜維害死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知道姜維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姜維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此人忠於漢室,統帥蜀軍繼承諸葛亮遺志,屢次北伐,最後因為後主劉禪昏庸,兵敗詐降慘死。《三國演義》將姜維的身...

蜀漢執政費禕被刺,姜維是幕後主謀?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佳節,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即葭萌關,位於今天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境內)劉備將其更名為漢壽,與關羽的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異地同名)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同僚共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