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執政費禕被刺,姜維是幕後主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佳節,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即葭萌關,位於今天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境內)劉備將其更名為漢壽,與關羽的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異地同名)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同僚共歡。

席間費禕「歡飲沈醉」,不意被出席宴會的一個叫郭循的人「手刃」刺殺,當場身亡。

對於蜀漢政權而言,費禕之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自諸葛亮頻繁北伐耗空國力之後,蔣琬當政13年,費禕當政六年,均未再大規模地對魏用兵,蜀漢政權獲得了一段相當難得的休養生息之機。

費禕死後,姜維當政的前五年,歲歲興軍,年年用兵,剛剛積蓄起來的有限的一點國力又被瞬間耗空。

可以這麼講,費禕之死,意味著蜀漢政權內部鴿派勢力的下台和鷹派勢力的登場。

雖然不能偏執地將亡國之責加在姜維的窮兵黷武上面,但是姜維執政後的頻頻北伐,的確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令人疑惑的是:郭循為什麼要刺殺費禕?

郭循並非蜀人,而是魏國涼州西平人。

一次蜀軍寇掠西平,郭循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了蜀國。

所以史書對他的身份的定位是「魏降人」。

對於郭循此舉,曹魏方面下達過一份詔書予以褒獎,並且恩及其留在魏國的後人。

詔書是這麼說的:「已故中郎西平人郭修(即郭循),品行高尚,百折不回。

之前蜀將姜維寇掠西平郡,郭修遭到擄略……郭修於大庭廣眾之下刺殺費禕,其勇超過聶政,其功勝於介子,真可謂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之人。

追加褒獎和恩寵,是為了表揚忠義之士;賞賜爵祿延及後嗣,是為了獎勸將來之人。

特下詔追封郭修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追諡為威侯;令其子襲爵,再加拜為奉車都尉;賜銀千兩,絹千匹,以光榮恩寵存者與亡魂,使其永垂後世。

乍然讀來,似乎郭循受到了曹魏方面的指使。

其實不然,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郭循刺殺費禕是在正月,而曹魏方面下詔褒獎卻是在八月。

蜀漢執政者的死訊屬於當時的重大「國際事件」,曹魏方面應該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可能8個月之後才知曉。

倘若郭循是曹魏方面派來的刺客,費禕死訊一到,曹魏方面的褒獎詔書就應該隨即下達,不可能拖延半年之久。

實際上,對於費禕之死背後的謎底,陳壽雖未明言,但卻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絲線索。

在其親筆一字一句撰寫的《蜀書·姜維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十六年春,禕卒。

夏,維率數萬人出……」

姜維在費禕的制裁下鬱郁不得志,率萬人也不能。

費禕剛死,姜維就如鳥出籠、如虎進山,率軍大出。

這種前後對比帶著強烈的含沙射影的意味,很容易讓人將費禕之死和姜維聯繫起來,但又並不能切實證明姜維和費禕之死有關係。

自來史家撰史,最忌諱這種容易引人誤解、模稜兩可的筆法。

如果確有其事,不妨直書;倘若並無其事或者僅僅心存疑惑,則不妨略過。

陳壽素有良史之名,他如此記載,必有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兩個字:回護。

陳壽必須替姜維回護。

我們考察陳壽的生平,結果發現:仕蜀期間,陳壽曾經擔任過衛將軍主簿之職(《晉書·陳壽傳》)。

衛將軍之職歷來僅設員一人,屬第二品,位亞三司。

蜀國設立此職始於劉禪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維升任大將軍為止。

此後缺員四年,景耀四年(263年),復授諸葛瞻此職。

充分的證據表明,陳壽所擔任的是衛將軍姜維的主簿,而非諸葛瞻。

第一,據《晉書·陳壽傳》記載,諸葛瞻一向輕視陳壽,不可能徵辟陳壽做自己的主簿;第二,景耀年間黃皓專權已久,「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陳壽仕蜀的最高官職是六品黃門侍郎,若其景耀四年尚為八品衛將軍主簿,是不可能在此期間升至六品的,相反,他會遭到黃皓的打擊而貶官;第三,陳壽在做了衛將軍主簿之後,又擔任過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景耀四年距離蜀漢滅亡僅僅兩年,陳壽怎麼可能仕途得意、連續3次升遷呢?

「故吏」對於「舊主」的感恩和忠誠,這在當時是一種被世人普遍認可和推崇的社會道德。

臧洪身為張超的「故吏」,不惜為之去死;蔡邕身為董卓的「故吏」,也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為其死大哭一場,最終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如此我們就更加清楚了:身為姜維「故吏」的陳壽,自然沒有任何理由誣衊姜維;相反,對於《姜維傳》,陳壽必然較其他傳記要更為用心地去撰寫。

所以,在《姜維傳》中出現上述這麼一段含沙射影的記載,絕非偶然,必有深意。

而且,費禕遇刺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陳壽終日在姜維身邊工作,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也絲毫不足為奇。

除此之外,刺殺費禕的幕後指使者是姜維這個論斷,還有一些別的佐證:

第一,郭循進入蜀國極其偶然。

魏國不可能知曉蜀軍將至何處擄掠,自然無法安排郭循早早地埋伏在西平等待時機被俘入蜀。

第二,《傅子》記載:「(姜)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姜維既有豢養「死士」的興趣,而最初俘虜郭循的人又正是姜維,自然他最有機會將郭循納入自己麾下,使其成為自己眾多「死士」中的一員。

第三,據《魏氏春秋》記載,郭循刺殺費禕的時候,已經官至左將軍,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資格出席費禕的「歲首大會」。

一個降俘要想在短短的時間裡驟然升到如此顯赫的地位,在蜀國沒有一個強大的後台是做不到的。

蜀主劉禪又是昏庸之輩,不可能做出量才破格提拔之事。

當時具備這樣強大的後台資格的,除了大將軍費禕,就只剩下了衛將軍姜維。

第四,郭循的「魏降人」的身份最適合刺殺費禕。

事後,姜維等人大可將責任全部推給曹魏集團。

而魏國延緩了半年多時間才下詔褒獎郭循,而且還將郭循之名誤寫為郭修,可見他們是在事後很久才打聽到此事的,而且道聽途說,並不完全準確。

費禕死後,姜維暢意自為,連續5年時間裡五次北伐,結果自然是勞而無功,虛耗國力,蜀漢覆滅的速度無形中墜落得越來越快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另一個接班人是被姜維害死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知道姜維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姜維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此人忠於漢室,統帥蜀軍繼承諸葛亮遺志,屢次北伐,最後因為後主劉禪昏庸,兵敗詐降慘死。《三國演義》將姜維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