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酸棗會盟的主盟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寫道曹操到陳留郡招募義兵,向各州郡發出矯詔,號召大家起兵反對董卓。

渤海太守袁紹收到檄文,前來與曹操會合。

總共有十七鎮響應。

討伐董卓十七路諸侯

這十七鎮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怞,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徐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揚,長沙太守孫堅。

加上曹操共十八路。

他們各帶兵馬來到洛陽,在關外安營紮寨。

在推舉盟主時,曹操說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後裔,可為盟主,袁紹再三退讓,大家說非本初不可,袁紹於是才答應。

不久這個討伐董卓的軍事聯盟才基本形成。

袁紹

然而根據歷史,《三國演義》這一段與史實還是有些差距的。

根據史實記載:各州郡起兵後,並沒有集中在洛陽,而是分兵各處。

袁紹,王匡屯兵河內,孔怞屯兵潁川,韓馥屯兵鄴城,袁術屯兵南陽,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兵酸棗。

這與小說有所不同。

當年,劉岱,孔怞,張邈,橋瑁,張超在酸棗會盟,在會盟過程里,廣陵功曹臧洪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會盟過程里,各地刺史,太守相互推讓,誰都不敢當領頭的,於是就推薦臧洪,臧洪於是就登台盟誓。

《三國志.臧洪傳》:乃設壇場,方共盟誓,諸州郡推讓,莫敢當,乃共推洪。

洪歃血盟誓,辭氣慷慨,莫不激揚。

臧洪所讀的誓言,與小說的誓言基本相同,字句也是有所差異的。

臧洪

《三國演義》取材於史實,但是在這段歷史的寫作上,卻把主持盟會的人換成了袁紹,《三國志.袁紹傳》記載中袁紹當時並不在酸棗,但是眾人遙推袁紹為「盟主」。

而《三國演義》里卻成另一番景象: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實際上這些都是臧洪做的,與袁紹無關。

歷史上這次酸棗會盟並不是成功的,且不說呼聲最高的袁紹沒有出場,就是那些刺史,太守也因為懼怕董卓,沒有願意領頭,經過一番你推我讓之後,把一個不夠級別的廣陵功曹臧洪推到前台,雖然臧洪是名義上的盟主,然而實際上他並沒有指揮權,這個會盟最終也是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酸棗會盟的首領並不是袁紹,而是臧洪。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真相之十八路聯軍

導言:重小到大,我們由於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以及各種三國美文,導致我們了解的真正三國歷史已經早已偏離歷史。如果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些比較權威的三國記傳,我們或許就會將真正的歷史真相變為我們現在百見...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十八路諸侯」盟主不是袁紹,原來是他!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了「酸棗會盟」的故事:曹操逃出洛陽,來到陳留(今河南陳留縣),散盡家資,招募義兵,並向各州郡發出矯詔(假託皇帝的名義發出詔書),要求大家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十七路諸侯收到矯詔,...

酸棗會盟的盟主並不是袁紹而是另一個人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寫道曹操到陳留郡招募義兵,向各州郡發出矯詔,號召大家起兵反對董卓。渤海太守袁紹收到檄文,前來與曹操會合。總共有十七鎮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