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設台於梧州的兩廣總督府來了一位全能大儒!他,叫王陽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 篇

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王守仁】

王守仁

提到王守仁,很多人可能會感到茫然:王守仁是哪朝哪代的人,又有什麼事跡呢?但是,如果改用對他的另一個稱呼——王陽明,人們立刻就恍然大悟了。

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關於王陽明的當代著作,從最學術的《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到有普及色彩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內聖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再到語氣諧謔、取名方式近乎《明朝那些事兒》的《明朝一哥王陽明》……

這位名氣響噹噹的歷史名人還提出了一個很玄妙的「心學」理論,至於這個理論究竟說的是什麼,他還有哪些思想,做過什麼大事,人們便多以搖頭作答了。

那麼,歷史上的王陽明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人物,他對後世有哪些影響呢?他在梧州歷任兩廣總督的時候,又幹了什麼大事呢?

+

一、生平事跡

年少有為

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

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

此後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平定一方。

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守仁格竹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

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仕途坎坷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

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

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

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

二、「陽明說」的創立

嘉靖末年,「陽明學」已經成為當時儒家學派的顯學之一,王學門人徐階官至首輔,王守仁也於萬曆年間獲得從祀文廟的待遇,成為「先儒」之一,一度與朱熹平起平坐。

有了「格竹」的經歷,再加上龍場的「端坐澄默,以求靜一」的悟道,他對「格物致知」也提出了新的解釋:

「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

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

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

夫是之謂格。

在王守仁看來,「格物致知」實際是一個去惡為善、體認本心的過程,與外物無關,自然也就沒什麼「聖人處此」的問題。

他主張「致吾心之良知」,又認為良知是「天命之性」和「吾心之本體」,則「心」與「理」實為一事,學者體認到本心,也就認識到了天理。

今之俗語說「天理良心」,便是源自王氏之學說。

+

三、「陽明說」的當代影響

陽明之學終究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其中一些思想已不可避免地過時了,但是其中的精華,以及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今天仍是有價值的。

其中最值得講的,就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重視「知行合一」,曾多次在調研、考察,乃至講話時提到王守仁的這一重要思想,並將其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2014年1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我們在前文中講到,王守仁講的是「知則必行」,強調的是「知」與「行」的一體兩面性,而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知行合一」則更為深刻,在「知」與「行」之間建立起互相促進的關係。

這樣一來,「知」既能推動「行」的發展,「行」反過來也可以促進「知」的進步,兩者互為因果,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在現代社會的進一步深化,對於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

四、至梧州任兩廣總督

興學傳道

嘉靖六年(1527年),守仁以原先的官職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

王守仁到任後,到處建講堂、興學校,教習"聖賢之學",他認為「理學不明,人心陷溺」,必須通過興教育、用文德來感化人心。

是以,他大力發展梧州的教育事業,興辦學校,開展講學,推行教化,傳播中原的先進文化。

梧州府的百姓和文人紛紛前來求學,使得總督府門前士子云集,門庭若市。

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於梧州府學宮(即今孔廟裡右側)建尊經閣藏書,閣內藏書分經、史、子、集,並制訂出一套比較科學的藏書和流通規章制度。

此外,王守仁還特意作《尊經閣記》,刻於閣內石碑,這也是梧州城最早的頗具規模的圖書館。

王陽明獨樹一幟的心學哲學體系,影響了中國人數百年人文歷史。

他的「心學」、「知行合一」說傳到梧州,加快了中原文化往嶺南地區傳播的歷史進程。

也突出表現了兩廣總督對梧州,乃至兩廣地區教育事業的貢獻。

明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兩廣總督府設台在梧州,標誌著延續百年的兩廣總督制正式確立,也體現了梧州在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地位。

兩廣總督府設台在梧州有100多年時間,歷任了42位總督,其中有王陽明、韓庸、歐陽必進等多位歷史名人。

重建兩廣總督府,旨在通過對歷史文化名人思想的挖掘與傳承,展示梧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宣傳嶺南地區文化特色。

+

五、重建兩廣總督府

梧州是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為體現梧州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群眾的意願,挖掘傳承梧州的歷史文化資源。

梧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萬秀區百花沖片區和冰泉沖南側重建兩廣總督府。

整個兩廣總督府文化旅遊博覽區項目,以總督文化為脈絡,採用傳統方式建造的明朝官式建築,填補梧州明朝建築的記憶空白,提升梧州民眾的自豪感。

項目二期配套建設傳統文化商業區,設置王陽明「知行合一」特色功能區,豐富兩廣總督府文化旅遊博覽區項目文化底蘊。

恢復重建兩廣總督府,將為梧州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歷史信息要素,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兩廣總督府建成後,將成為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作為老城區創建國家5A景區推動文化旅遊加快發展的引擎和對外宣傳引爆點項目,對樹立梧州旅遊品牌,推動我市旅遊產業發展、梧州三產的快速發展起龍頭核心帶動作用。

註:部分圖文轉自兩廣總督府文獻資料調研報告、中華書局1912微信公眾號。

梧州發布

wuzhoufabu2015

梧州發布編輯部

編輯:黎羽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數百年來 中國評價第一人

此人生於明成化七年,五歲錢不會說話,後經異士改了名字,才頓悟初化,後經弘治、正德、嘉靖五十餘年,築學立說,被儒學文士稱為自孔子以來,儒家「二聖」。他就是影響了明朝半部歷史,甚至直接促進了日本的「...

蔣介石為何說:中日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

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大師王守仁概述

人世的哲理長久地隱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繹著爆炸,膨脹的輪迴,直到上天也厭倦了這周而復始的一幕,打了哈欠,眨了眨眼睛說:「讓王陽明去吧!」於是一道天光劃亮了沉寂幽遠的萬古長夜,墜入神洲大...

在明朝,有一個人文能安幫,武能定國,他是?

知道歷史上有個王陽明先生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個時候酷愛武俠小說,有一本小說是這樣描寫王陽明的:軍陣之前,月圓之夜,作為軍事主帥的王陽明一夜頓悟,功力大增,一聲長嘯,驚敵百萬。長大後讀《明史》,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