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960年陳橋兵變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文我們分析過,正月初一,鎮州與定州上報契丹入侵的軍情,雖不是假情報,但是卻反應過度。

那麼,這是否就可以說陳橋兵變真的沒有預謀呢?

不能。

因為,雖然趙匡胤對鎮、定州上報軍情沒有預謀,但是趙匡胤對取代後周、自己做皇帝,卻是早有預謀的。

何以見得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另一個問題。

後周世宗柴榮,雖然得暴疾而亡,然而,「丙午……是夜,帝不豫」,到「癸巳,帝崩於萬歲殿,聖壽三十九」(《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其間有四十七天。

那麼,在這四十七天之中,柴榮身為一代雄主,有沒有為身後之事做過安排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那麼到底做了哪些安排呢?

首先,宮闈之內而言,「癸未,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后,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以皇長子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

柴榮本就深染重疾,加上「丙子,皇女薨」,在此打擊之下,他自己應該料到將可能不久於人世,而實際上,丙子日距離癸巳日僅為十七天。

而策立符皇后的癸未日距離癸巳日柴榮駕崩更是僅有十天。

如果說,為了能更名正言順的登基,而在去世前十天封柴宗訓為梁王;那麼,同時策立皇后,就顯得有點不尋常。

而實際上,立符彥卿女為皇后,是柴榮為加固後周王朝打下的第一道樁。

符彥卿之父符存審,因為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被賜姓李,史稱李存審。

李存審輔佐李克用父子,為一代名將,死後被追封為秦王。

而符彥卿更是將門虎子,十分了不得。

我們大概列一下在959年之前,符彥卿的履歷。

符彥卿,男,漢族,898年出生,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人)。

910年,會騎射;

922年,任吉州刺史;

928年,任龍武都虞候、吉州刺史,破契丹;

929年,破定州,任耀州團練使;

934年,任易州刺史,兼領北面騎軍;

936年,任同州節度使;

942年,任河陽節度使;

944年,任許州節度使,封祁國公;

945年,任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947年,任泰寧軍節度使、兼侍中;

949年,任青州節度使、兼中書令,封魏國公,拜守太保;

951年,封淮陽王;

953年,任大名尹、天雄軍節度使,進封衛王;

954年,拜太傅,改封魏王。

從以上履歷來看,符彥卿本人很有能力,而且也非常有勢力。

而實際上,符彥卿長女——「宣懿符皇后」即為柴榮第一任皇后,也是柴宗訓生母,被稱為「大符皇后」;

而此時立的是符彥卿次女——「宣慈符皇后」,也叫「小符皇后」;

柴宗訓本人即為符彥卿外孫,但是柴榮害怕光靠這一層關係似乎並不太保險,因為符彥卿本人與柴宗訓雖有血緣關係,但是維繫的紐帶——大符皇后此時已去世,所以,柴榮就又立了符彥卿次女為皇后,這樣以保證能有一個強力的勢力來支持後周。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柴宗訓此時虛歲才七歲,顯然並不能親政,所以立柴宗訓姨母小符皇后,這樣可以保證皇權不至於被其他人操弄。

然而,很可惜,符彥卿似乎並不能被「寄予厚望」。

因為,從上面列出的履歷可以看出,符彥卿的一生經過了太多的皇帝,看多了皇位上的「你來我往」,生於五代的人們,或許大部分人最終都只會先保存自己,符彥卿也沒有例外。

在陳橋兵變後,面對已經掌握了大局的趙匡胤,符彥卿沒有挺身而出。

另外,還有一點很關鍵,符彥卿並非只有兩個女兒,他還有一個三女兒,而很「不巧」的是,這個三女兒又恰好在顯德年間成為了後來的宋太宗趙匡義的繼室,在太宗即位後,被追尊為「懿德符皇后」。

所以,從某種角度講,陳橋兵變,宋代周,對符彥卿而言,只是兩個「親家」的事,他能怎麼辦?尤其還是趙家能力占優。

所以,符彥卿也只好選擇作壁上觀。

因此,柴榮死前打下的第一根樁就被如此的破掉了。

其次,外朝而言,在駕崩前的一周之內,柴榮進行了大範圍的重要的人事調動。

簡表如下:

世宗柴榮駕崩前人事調動簡表

從這張表中,大致可以看出世宗柴榮臨終前此番人事調整的思路:

⑴託孤於宰相范質、王溥與魏仁浦,且使此三人之間的權力相互牽制、相互平衡。

范質為弘文相,為首相;王溥為史館相,為次相,令二人參知樞密院事,是讓此二人可以參與軍政。

同時,升樞密使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即為集賢相,為末相,此為抬高掌管軍政的樞密使——魏仁浦的地位,使他能夠與范質、王溥相抗衡,不使前二人專權。

這樣,范、王、魏三人,同為宰相,又共同執掌軍政,實現相互牽制、相互平衡。

最終,皆置於皇權之下,穩固皇權。

⑵分割軍國機務大權,以實現相互牽制、相互平衡。

上一段分析了范、王、魏三人以宰相掌軍政,除此之外,又另立了吳廷祚為樞密使,同時行左驍衛上將軍之職。

雖然在北宋,左驍衛上將軍、左領軍上將軍與左監門衛上將軍等環衛官,沒有職事,只用來除授宗室或者任滿還朝的地方帥守,或用來給武臣贈官。

但是在此時,環衛官等還留有唐朝印跡。

在唐朝,「驍衛將軍之職,掌如左、右衛。

」「左、右衛將軍之職,掌統領宮廷警衛之法,以督其屬之隊仗,而總諸曹之職務。

凡親勛翊五中郎將府及折衝府所隸,皆總制之。

」(《舊唐書·職官志》)

從此處可以看出,吳廷祚不但作為樞密使,能夠參與軍國機務,而且作為行左驍衛上將軍,還能執掌宮廷警衛。

如此,雖然品級職權上位於能夠參與決定軍國機務的三位宰相之下,但是若遇特殊情況,尤其是在三位宰相決策有私心的情況下,在皇(太)後與皇帝的授權下,能夠以宮廷警衛行緊急處理。

如此,則在軍國機務大權上實現了相互牽制、相互平衡,從而讓皇權能夠有最終決定權。

⑶在宮廷警衛權上也進行了分割牽制。

不但樞密使吳廷祚掌有宮廷警衛指揮權,而且宣徽南院使昝居潤與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張美,也掌有宮廷警衛權。

如此,宮廷警衛權非一人獨掌,皇權可以居中掌控。

⑷在實際統兵軍權方面,對後周精銳——禁軍的指揮權,也進行了調配,實行牽制。

後周禁軍本為兩司,即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

侍衛親軍司時任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

李重進本為後周太祖郭威外甥,是郭威四姐福慶長公主之子。

而世宗柴榮為郭威內侄,即聖穆柴皇后之兄柴守禮之子,後又過繼為郭威養子。

為了能讓柴榮順利繼位,不至禍起蕭牆,「及周祖寢疾,召重進受顧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

」(《宋史·李重進傳》)柴榮本就與李重進同輩,且能力還遠高於李重進,更兼繼位時已經三十四歲,郭威駕崩時尚且需要如此,更何況柴宗訓此時僅為七歲呢?那麼柴榮又當如何呢?

「(世宗)即命(李重進)率所部赴河東,次百井路。

」——不讓李重進回京師,而且讓他趕赴河東(即今山西),以防備北漢。

同時,任命韓通為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分李重進之權,實際執掌京師侍衛親軍這支禁軍——既不讓李重進回京師,又用李重進防備北漢,同時還讓韓通牽制李重進,分割李重進之權。

至於殿前司,時任長官為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

殿前司,本較侍衛親軍司更為精銳。

「帝自高平之役,睹諸軍未甚嚴整,遂有退卻,至是命今上一概簡閱,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復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而張永德本人又為當朝駙馬,尚太祖郭威之女壽安公主。

與李重進一樣,也存在相似的問題,柴宗訓在繼位後,張永德能否甘為人臣?這又是一個問題!

對於此問題,世宗柴榮又採取了另一種辦法,即尊張永德之位——令其為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使其為使相;同時,又落其軍職——去殿前都點檢,命趙匡胤代之。

這樣,在禁軍最高軍權方面,趙匡胤與韓通同為「新人」,根基不深,而又相互牽制。

同時,對於皇室宗親中可能威脅皇權的人,又通過去實權、駐地方來實現鞏固皇權的目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世宗柴榮在去世前一周,進行了大量縝密的安排,而且,理論上這些安排應該是非常有效果的。

那麼,陳橋兵變又是怎麼成功的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終極篇

柴榮逝世:安排好王朴的後事,柴榮於公元959年(顯德六年)三月,北伐契丹,意在收回被石敬瑭出賣的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柴榮這個時候北伐契丹,而不是參照王朴的《平邊策》,先南後北,柴榮認為,...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

陽光下的陰謀(一)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人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在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全國軍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