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推崇的觀其大略讀書法,難道只需知道一本書的大概意思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讀書之事有一句描述:「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
簡短的一句話,便把諸葛亮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四人對待讀書的態度做了鮮明對比,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讀書務於精熟,唯獨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
或許陳壽只是對諸葛亮讀書一事做個簡單介紹,也沒有說務於精熟和觀其大略那種讀書的方法會更好一些,但是到了《三國演義》之中,司馬徽跟劉備推薦孔明時,不僅說到了上面的話,而且在最後對諸葛亮加了句極為推崇的評語:「其才不可量也!」
正是這句「其才不可量也!」,使得人們對觀其大略這種讀書方式大為讚賞推崇,似乎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做到「其才不可量也!」,就是因為這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所致,再加上文學作品之中對隆中對策、赤壁之戰、足食足兵、北伐中原、空城計,特別是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等事跡的渲染,使人們對這種觀其大略讀書法可促人成才的觀點更加篤信不疑。
愛屋及烏人之常情,但是毋庸置疑,諸葛亮這種觀其大略的讀書之法,確實有很大的可取之處,比諸葛亮晚些時候的陶淵明,在其《五柳先生傳》之中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顯然,陶淵明也是觀其大略讀書法的踐行者。
但從陶淵明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來看,這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可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讀書之法,每當陶淵明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可見,這種讀書之法要求讀書人對所讀之書,要抱著強烈的需求感。
觀其大略,首先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要求讀書之人不要逐字逐詞地讀,而是要一目十行,理解文章大意就行。
其實這是很難做到的,讀的過程中要動腦筋思考,概括提煉文章里的精髓要義的同時,還要印證自己的觀點,比細讀更要集中注意力。
觀其大略,其次也要去關注某些細節,大略不是指文章大意,而是指文章的要害精義所在。
對那些「每有會意」的章節,就要「便欣然忘食」的去讀,目的明確,心無旁騖的直達要害,所以,觀其大略讀書之時,也要關注細節,帶著存同求異的眼光來讀書。
觀其大略,最後是要對書中所言懂得梳理主次、取捨輕重、取己所需。
對於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完全沒有必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讀;相反,對於那些獨出心裁、聞所未聞的知識內容,不僅要通其大略,更要重讀細讀,把握要旨。
當然了,觀其大略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諸葛亮和陶淵明,都是博聞強識、才氣洋溢之人,他們讀書時觀其大略,只不過是看書中所載是否和心中所知相悖,表面上泛泛而讀,實則是比務於精熟更高一境界。
讀一本書,只要把握理解了書的中心思想,定義概念,並融匯讀書者的智慧,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此的讀書,就掌握住了獨觀大略讀書法。
「務於精熟」與「觀其大略」
「務於精熟」與「觀其大略」,指的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法,就好比精讀與泛讀之分。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歷史上六位卓越文人學者的讀書方法,教你怎樣讀書
在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學者在歷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傳奇,他們或是言語非凡,妙語連珠,或是筆鋒犀利,字字珠璣,留下一篇篇珠璣般美麗的詩章。這些文人學者的成功,跟他們好的讀書方法不無關係,今天小編...
文史|古代人如此深諳讀書之道,你沒想到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這些從小就朗朗上口的至理名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古代人深諳讀書之道,對
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對我們學習有什麼啟示?
諸葛亮一生,不僅一直在學習,而且學習方法也為後人稱道。在隆中時,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人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具體的學習訣竅是啥?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
諸葛亮未經實戰,一出山就這麼厲害,難道是因為出身?
諸葛亮在27歲之前,也就是公元207年之前,他一直躬耕於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有了著名的隆中對,才一步步輔佐劉備三分天下,那話說諸葛亮所謂的隆中對不過是紙上談兵,和歷史上的趙括又有何不同呢,趙...
文史|古人是如果快速有效地讀書的?(文末有福利)
閱讀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在即將迎來的「4.23世界閱讀日」及第十一屆西安讀書月之時,曲小文特意準備了四本好書送給大家(福利在文末哦!)隨著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人們...
諸葛亮四個好友,荊州歸曹魏後,三個被曹操徵用,一個神秘失蹤
年輕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之時,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分別是:徐元直(名庶)、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崔州平(名鈞),合稱「諸葛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