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吳國政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吳王孫權這個集團我們也稱之為江東集團,長江基本上是由西往東流的,但是在蕪湖和南京之間這一段長江偏北流,這一段江段的東西兩岸古人就稱之為江東和江西,而把現在咱們的湖南省稱為江南,也就是說三國時代的江南不是蘇州那個地方,是我們現在的湖南。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是海賊出生,從小就膽識過人。

有一次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出門坐船,來到一個地方準備靠岸,發現江上很多船都不敢靠岸,因為碼頭上有一夥強盜正在那兒分贓。

當時孫堅十七歲,站在船頭看了一下,說這一夥毛賊,怕你們個毛啊?可以幹掉他們嘛!拎了一把刀他就上岸了,而且他不是上去硬拼,上岸以後他就指指劃劃。

強盜一看,官兵來了,這個小伙子是個指揮官,正在吩咐,什麼這邊抄後路啊什麼東西。

強盜就放下贓物,一鬨而散,孫堅提起刀就跑,追上一個,頭砍下來。

那麼這件事情就轟動了,轟動了以後,地方政府就任命他做縣尉,也就是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後來又升到縣丞,那就是副縣長。

孫堅這個人非常強橫,當時他要去娶吳小姐為妻,他看上了吳小姐,但吳家覺得孫堅不是個好人,不情願把女兒嫁給她,結果還是吳小姐自己出來說,不要因為我一個人,得罪了這麼一個人物,以致家庭遭受災難,如果我所嫁非人,算我的命不好,所以三國演義里有個吳國太,按書里的說法是這個吳小姐的妹妹,這個事情就八成是虛構的,首先三國志里就沒記載這個吳國太,而且吳小姐嫁過去並不情願,不可能搭上一個妹妹的。

孫堅真正名揚天下,是在董卓之亂的後面,當時董卓在洛陽造亂,袁紹、曹操啊這些人起來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這個時候孫堅已經擔任了長沙太守,也起兵討伐董卓,但是他這個時候地位還比較低,所以他還是投靠了袁術,作為袁術麾下的一員戰將。

關東聯軍組成以後是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只有兩個人去打董卓,一個是曹操,但那時的曹操還很弱小,打了一下打敗了,還有一個就是孫堅。

孫堅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凱歌,那真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一路上殺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陽跟前,殺掉了董卓的大將華雄,所以《三國演義》說關羽溫酒斬華雄那是虛構的,華雄是孫堅殺的。

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袁術這個傢伙小心眼,看到孫堅的力量這麼強,就害怕將來孫堅不聽他的指揮,就扣押孫堅的軍糧。

孫堅得到消息以後,連夜跑了一百里路去見袁術,孫堅說:請將軍想一想,我孫堅和董卓前世無冤後世無仇,我為什麼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討伐董卓呢?上報效國家,下報答將軍,因為袁將軍你的家人已經被董卓殺光了,我是給你報仇啊,你為什麼還要不相信孫堅呢?袁術說不好意思,軍糧給你。

第二件事情就是董卓害怕了,董卓派個人去找孫堅,說我們不打了,我們和親好不好,我們做個兒女親家。

孫堅說什麼,說:你董卓禍國殃民,是天底下頭號國賊,我恨不得拎著你的腦袋到全國各地去巡迴,和什麼親?董卓一聽這話嚇壞了,劫持了皇帝,劫持了百官,燒了洛陽,跑西安去了。

後來孫堅在打劉表的過程中由於輕敵而陣亡,死時年僅37歲。

於是,十八歲的長子孫策接替了孫堅未竟的事業。

孫策是個少年英雄,當時吳這個地方的人把孫策和他同年的周瑜呼為孫郎、周郎,就是孫帥哥、周帥哥。

而吳郡的太守叫做許貢的上書朝廷,說孫策這個人非常驍勇,就像當年的項羽,因此孫策得到了一個外號,叫做小霸王,小霸王什麼意思呢?小項羽。

孫策人長得非常漂亮,也喜歡漂亮,史書上的說法叫做「美姿顏」。

他第二個特點是性格好,叫做「好笑語」,喜歡說笑話,「性闊達」,就是很大度,所以史書上說,「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就是一些士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見到孫策都非常喜歡他,願意為他去死,可見其人格魅力。

孫策很善於用人,孫策的手下有很多的人才,當然有一些是他父親給他留下來的,比方說程普、黃蓋啊,但是他自己也招募了一些人才,吸引了一些人才,比方說周瑜,比方說張昭。

張昭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幹的人,而且寫得一筆好字,所以張昭到了孫策那裡,孫策讓他當秘書長,把軍務政務都交給張昭。

所以當時甚至到這種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東有一個張昭,不知道江東有一個孫策,給江東寫信總是把這些功勞都歸於張昭。

張昭接到信他就緊張啊,這個事情怎麼辦呢?我把這些信給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氣瞞著孫策那我更加說不清楚了,好像我有個人野心,很為難。

孫策知道了以後哈哈大笑,孫策說:你們知不知道齊桓公啊?齊桓公當年是把所有的軍務政務都交給管仲啊,而且稱管仲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齊桓公那請示工作,齊桓公說你去問我叔,再來請示工作,他說你去問我叔。

旁邊就有一個人說齊桓公了,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為君其易乎?你有什麼事你就問管仲,有什麼事問管仲,你這個國君也當得太容易了吧?齊桓公說什麼呢,這個當國君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沒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難的,有了仲父以後我就不困難了。

他說國君有難有易,有勞也有逸,勞在什麼呢?勞在找人,國君辛苦在什麼地方?辛苦在尋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

孫策把這個故事講了以後對周圍的人,也對張昭說:「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所以齊桓公成就了霸業,張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張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張昭難道我就沒有功勞嗎?難道我就沒有名聲嗎?哈哈大笑,非常大氣,非常聰明。

你要知道一個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麼呢?功高蓋主,或者準確地說他最害怕被認為功高蓋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認為他功高蓋主。

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殺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蓋主啊,賞無可賞。

而孫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人才來輔佐自己,要讓這些人才盡心盡力必須解除他們的思想負擔。

那麼這個故事孫策就等於告訴大家,在我這裡是不用害怕功高蓋主的,我不怕你們功高蓋主,你們也蓋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氣,而且聰明。

那麼這樣的一種作風就使得孫策這個少年英雄英氣逼人,充滿了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的英雄惺惺相惜,比方說太史慈。

太史慈原來是劉繇的部下,而劉繇是和孫策打仗的。

有一次他們狹路相逢,孫策這邊帶了十三個人,太史慈只有一個人,那你敢跟我單打、單挑嗎?行啊!兩個人就打起來了,短兵相接的時候,就發展到近乎肉搏,這個時候孫策手快,一把把太史慈背上戟撥下來了,太史慈也手快,一把就把孫策的頭盔拿下來了,他們有過這樣一段遭遇,當然後來大部隊來了以後兩個人就分開了。

那麼在後來的一次戰鬥中太史慈做了孫策的俘虜,那麼孫策聽說太史慈被俘了以後,就走上前去親自為太史慈鬆綁,然後拉著他的手說:太史兄弟,我們又見面了,我問你個問題,如果我做了你的俘虜會怎麼樣?太史慈說:那就不好說了,那可不一定。

孫策就笑:行了,行了,我們也不要打了,我們合作吧,共計大事。

那麼從此太史慈就成為孫策手下的一員戰將,太史慈他是一個英雄啊,就連曹操都是非常想得到太史慈的,當時曹操給太史慈寄了個包裹,太史慈打開一看,裡面裝了一味中藥,大家猜猜是什麼藥?當歸,就是該回來了,但是太史慈一直跟著孫策,後來又輔佐孫權。

不過孫策雖然是一個英雄,也有毛病,一個是喜歡殺人,二是死要面子。

當時江東有一個隱士叫高岱,這個人是一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人,而孫策想他討論一下《左傳》,就把他請出來了。

這個時候不知道怎麼就冒出一個小人來,這個小人就去跟孫策說:高岱這個人很傲慢,他認為將軍您就是一個武夫,不是文化人,沒學問,根本就不屑於和您討論什麼學術問題,你看吧,他來了以後您問他什麼他肯定說不知道。

然後這個傢伙又跑去跟高岱說:你要注意了,孫策這個人死要面子,他最討厭人家跟他討論問題的時候壓倒他,比他說得好,所以你見到他你就說不知道。

夠壞的,孫策把高岱請來以後,來討論學術問題,果然高岱就說不知道,再問,不知道,又再問個問題,我不知道,孫策勃然大怒,你果然瞧不起我,不屑於和我討論問題,關起來!這一關起來不得了啊,幾乎所有的那些文化人、那些名人、那些士大夫都出來求情,孫策走到樓上往下一看,黑壓壓的一片,把巷子裡面堵滿了,都是人,孫策想,你們人多我就怕啊,我一樣殺他,就把高岱殺了,為了他的一個面子,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

吳郡太守許貢上書朝廷,說他是小項羽,許貢接著說像這樣的人必須控制,因此建議朝廷把孫策召到京城去監控起來,不要讓他在外面為非作歹。

孫策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把許貢殺了,這個許貢被殺以後,他的門客就要為他們的主人報仇,有一次孫策出去打獵的時候,這些刺客就刺殺了孫策。

陳壽在《三國志》中卻評價:「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

孫堅去世的時候,孫策自己十八歲,他的弟弟孫權十一歲,他下面還有兩個弟弟。

孫策把他的老母幼、弟託付給朋友,帶上二弟十一歲的孫權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叫做擦乾了血跡,掩埋了屍體,又上戰場。

而且一直把孫權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孫權在政治上、軍事上成長得非常快,又給孫權留下了一片好基業。

孫策被刺當天晚上他找來了張昭等人,說了這樣的話,他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這裡說的中國就是指的中原,說中原地方正是一片大亂,我們這個地方是可以相對安定一點來天下的成敗的,請大家好好地輔佐我的弟弟。

然後把孫權叫來,把自己的印綬交給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就是率領一支部隊去打天下,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團結自己的部下,鞏固已有的勝利成果,哥哥我不如弟弟你。

那麼這段話的意思就很清楚,孫策不但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接班人,而且留下了一個治理江東地區的既定方針,那就是保江東、觀成敗。

也就是說孫策非常清楚自己的歷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東集團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這麼大了,下一步要調整政策,變進攻為保守,所以必須找一個老臣謀國,不急不躁,舉賢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各盡其心、各盡其力的這樣一個人,事實又證明孫策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孫權接班的時候只有十八歲,當然他這個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為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當了陽羨縣的縣長。

漢代的規矩,是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

陽羨縣看來是一個小縣,孫權十五歲就當了它的縣長。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背景,就是他有一個大後台,孫策。

《三國志·孫策傳》的傳末有孫盛的一句話,叫做「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

說孫策創下的這個基業不是一個積德的基業,因此他這個政權是不穩固的。

孫氏家族在江東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

《三國志》就說孫堅是「孤微發跡」,就是家境是很貧寒的。

江東士族是看不起他們孫家的。

孫堅發跡也不在江東。

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是在江西。

他不是在江東發跡的,他招募的將士稱之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帶招募的一些精兵,這是孫堅的班底。

然後孫策繼承了孫堅,把這支隊伍拿到手上,從袁術手上討過來,殺回江東,才建立孫氏政權。

而袁術是什麼人呢?袁術是個稱皇帝的,因此在江東的士族、士大夫眼裡這是亂臣賊子;孫堅是亂臣賊子的部下。

那麼孫策就是叫做亂臣餘孽。

所以當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回到江東的時候,江東的父老鄉親、江東的世家大族一致認為,孫策這不是回家,這是入侵。

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沒有什麼江東父老夾道歡迎這種事,抵抗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抵抗的結果是孫策大開殺戒,盡誅英豪。

孫策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殺戮,建立起來的一個不怎麼得人心的政權,這叫做「業非積德之基」。

孫策託孤於張昭時,跟張昭說了這樣的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後面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就是說如果孫權在江東立足不了,請張昭先生帶領我這個部隊回江西去,我們不在江東待了。

「緩步西歸」那個「歸」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認為是江東的,江西才是根據地。

孫權接班時,邊遠地區的人民沒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當時江東還有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是不服的。

江東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

而一些北方來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觀望態度的。

事實上甚至孫權接班以後有個廬江太守叫做李術的他還果然就造反了,他馬上宣布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而且專門招降納叛,誰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跑他那兒去他都收留。

當時,北方袁紹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戰,這一戰不管誰贏誰輸,對孫權都不是什麼好事,不管誰贏了,下面就要來收拾他孫權了。

何況孫權的隔壁還有一個劉表,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就緊挨著孫權的地盤,孫堅就是劉表的大將黃祖殺死的。

所以孫權接班的時候,他哭個沒完。

就在孫權哭個沒完、一籌莫展的時候,張昭走到孫權的跟前,對孫權說:孝廉啊,孫權當時是舉了孝廉的,現在是哭的時候嗎?想想看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周圍到處都是豺狼,小將軍要是哭個沒完,那是開門揖盜了。

再說了,一個接班人,重要的是繼承父兄的事業,把它們發展壯大,打起精神來!然後讓孫權換上衣服,親自扶孫權上馬,擺開儀仗隊,讓孫權出去巡視三軍,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這個集團有新主子了。

然後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率領所有的手下立孫權為主。

周瑜也從外地趕回吳縣,從此留在孫權旁邊幫助他。

而且因為當時孫權的職務他不過是一個將軍,不是君主,所以當時手下的人還有那些賓客們對於孫權的禮節是比較簡慢的,也就是下級對上級的那樣一種禮節而已。

而周瑜帶頭行臣子禮,就帶頭把孫權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這樣來支持孫權。

孫權確實具有領袖的素質,後來辛棄疾在他的詞裡面是這樣描述孫權的,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晉代人有一個叫傅玄的,曾經對孫策和孫權兄弟兩個有一個評價,他說孫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明果獨斷,勇蓋天下。

敢作敢為,什麼都不怕。

孫權的特點是什麼呢?乘間伺隙,兵不妄動,就是孫權從來不輕易用兵,他總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兒出了空子,或者劉備這兒有空子鑽,他就動他一下,故戰少敗而江東安。

所以基本上孫權是不打什麼敗仗的。

孫權和他的臣下親如兄弟、親如骨肉。

比如說周瑜,我們知道,赤壁之戰總指揮是周瑜,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回去以後就發現,周瑜是個難得的人才,就琢磨著把周瑜給挖過來,為自己用。

那麼就要派說客了,派了誰呢?蔣干。

時間在什麼時候呢?建安十四年,也就是赤壁之戰的後一年。

所以蔣干不可能盜書的,他赤壁之戰以後才去嘛。

蔣干到了周瑜這個地方,周瑜站在營門口哈哈大笑,子儀兄啊,遠涉江湖而來,怕是給曹孟德當說客吧,見面就給戳穿了。

蔣干一楞,公瑾兄,這是什麼話嗎,這不就是老鄉來看老鄉嗎,你怎麼要詐我呢?周瑜說不是做說客嗎,周瑜說我公務繁忙,你在這兒先住三天,三天以後,周瑜回來見蔣干,大開營門,大開庫房,檢閱部隊,都看完了,大擺宴席,然後對蔣干說了這樣的話,周瑜說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得意的最讓他高興的事兒,是什麼呢?是遇到一位好的君主,好到什麼程度呢?周瑜說「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

他說一個男人,如果找到了這樣一個君主,外表上看是君臣,實際上是兄弟,是骨肉嘛,告訴你說吧,你就算是蘇秦、張儀、酈食其活過來了,來做說客,我周瑜都會摸著他的背,把他頂回去。

蔣干很識趣,蔣幹什麼都不說,笑了,「喝酒,喝。

」喝完酒回去向曹操匯報說,這人搞不定。

又比如說周泰,周泰出身寒門,地位比較低,建安十八年的時候,孫權任命周泰做濡須口的前線總指揮,坐鎮濡須口,讓朱然和徐盛兩個人當他的副手。

這朱然和徐盛是不服氣的,孫權也知道他們兩個會不服氣,於是孫權就借巡視的名義,親自到了濡須口,然後大擺宴席,款待他的將領。

孫權自己起身拿起酒樽來,依次斟酒,斟酒到周泰跟前,孫權說,周將軍,請把衣服脫了。

周泰不知道怎麼回事,遵命把衣服脫下來,結果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因為周泰身上傷痕累累,體無完膚。

孫權說,周將軍,這塊傷疤是怎麼回事啊?周泰說這是末將在什麼什麼戰鬥中負傷的。

哦,那這一塊傷疤呢?這是末將在什麼什麼戰鬥中負傷的。

次次戰鬥留下的傷疤,有多少塊傷疤,就參加了多少次戰鬥。

這個時候孫權哭了,他拉著周泰的手臂,叫著周泰的字說,幼平啊幼平,你為孤兄弟出生入死,是把命都搭上了啊,我孫權怎麼能夠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啊。

我怎麼能夠不把你當做我的親兄弟骨肉呢?我怎麼能夠不委任你兵馬輜重啊?不要因為你是出身寒門,你就自慚形穢,告訴你,孤與你同榮辱、共休戚,我孫權是你大後台。

所有人都感動,所有人都服了。

夷陵之戰的時候,有人告諸葛瑾的刁狀,因為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有人就說了,這個諸葛瑾裡通外國啊,和諸葛亮有來往。

這個風聲造得很大,弄得最後前線總指揮陸遜都坐不住了,陸遜就給孫權寫信說,主公啊這個事情,你一定要出來澄清一下,我是相信諸葛瑾的,但是這個議論太多了以後,這是個問題啊。

孫權寫一封信給陸遜,說你放心,我和子瑜(就是諸葛瑾),我和子瑜恩如骨肉,而且我和子瑜來往多年,我完全了解這個人,這個人的特點是非道不行,非義不言,不是這個符合道義的事情,他是不會說也不會做的。

我告訴你,當年孔明先生出使吳國的時候,孤是想把孔明先生給挖過來的,孤就去對子瑜說,這個弟弟跟著哥哥是天經地義的啊,既然哥哥在江東,弟弟也應該到江東來,只要孔明先生願意,我寫封信給劉玄德,解釋解釋。

你說子瑜怎麼說,子瑜說,舍弟已經跟了劉玄德,那是不會改變的,就象我諸葛瑾不會投奔劉玄德一樣,你看看,他是這樣的人,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所以孫權是以情感人。

實際上有很多人,就是為孫權的真情所感動,來投奔孫權的,比方說潘濬,潘濬原來是劉備手下的人,但是好象不太被劉備所重用,做的是個小官,和關羽一起守荊州。

那麼關羽丟了荊州以後,荊州的劉備的那些官吏都投降了孫權,唯獨潘濬不投降,潘濬說我生病了,他不去見孫權,在家裡躺著,孫權聽了匯報就說,潘濬生病了,那我們拿一個病床去吧。

就派人抬了一張床,到潘濬家裡,請潘先生上床,抬到孫權那兒去。

潘濬還是不見,潘濬把頭埋在床上,開始哭,哭得淚流滿面,不能遏制,這時孫權就走到他跟前,輕言細語地跟他談話,跟他講為什麼應該投誠的這個道理,孫權一邊說,潘濬一邊哭,孫權就說來人吶,拿毛巾來,給潘將軍擦擦眼淚,這下子,潘濬實在扛不住了,下床來,拜了孫權,歸順了孫權。

所以孫權他的用人,他確實是以情感人,可惜這都是孫權的早期、前期。

孫權到晚年、到後期不要說跟他的群臣不再有什麼骨肉之恩,就是他自己的親生骨肉,都已經沒有情感可言。

我們來看看孫權的幾個兒子吧,孫權一共七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叫做孫登,他是孫權的第一任太子,三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這個太子也是當得很不愉快的。

第二個兒子呢,叫孫慮,二十歲的時候也去世了,這個算是善終了。

第三個兒子叫孫和,第四個兒子叫孫霸,孫和是孫權的第二任太子,孫登去世了以後,二兒子孫慮不是也去世了嗎,那就三兒子孫和來當太子,這個孫和當了太子以後呢,和這個四兒子孫霸兩個人鬧。

為什麼呢?因為孫權既喜歡孫和,他也喜歡孫霸,他冊封孫和為太子,同時又冊封孫霸為魯王,而兩個人的禮儀待遇沒有任何區別,這下子就鬧起來了,鬧起來的結果是孫和被廢,孫霸被殺、被賜死。

為什麼要廢孫和呢?道理很簡單,朕還在,你不能鬧。

為什麼要殺孫霸呢?道理也很簡單,朕不給,你不能搶。

第五個兒子叫孫奮,孫奮後來也被殺了,不過不是孫權殺的,是他是侄子孫皓殺的,這個以後再說。

那麼第六個兒子叫孫休,第七個兒子叫孫亮,孫亮是孫和以後的第三任太子,也是孫權以後的第二任皇帝,但是他比較倒霉,他十歲登極,十六歲就被人廢了,被下面的權臣給廢了,廢了以後還被他的哥哥,就是老六孫休給殺了。

因為孫休接著他當了皇帝,當了第三任皇帝,那就要把前任皇帝要殺掉,孫休還不錯,孫休也算是壽終正寢自己死的。

但是孫休死了以後,他的皇后和他的兩個兒子,又被孫皓殺了,孫皓是誰呢?孫皓就是那個孫和的兒子。

我估計大家這會兒已經聽迷糊了,所以我總結了這個四句話:父親殺兒子,哥哥殺弟弟,侄兒殺叔叔,宗室殺皇族。

反正就是大家記住一條,姓孫的殺姓孫的,他們自個兒家的人互相殺。

那麼朝廷呢?如果說家庭是骨肉相殘,朝廷就是特務統治。

孫權晚年設了一個官,叫做校事官,這個校事官有好多名稱,幹什麼呢?就是刺探臣民們都幹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誰跟誰來往,然後匯報到孫權那兒,說白了就是特務嘛。

這個特務非常的囂張,孫權又聽他們的,不相信他的文武大臣,甚至搞逼供信。

比方說,這個校事官其中最猖狂的一個人叫呂壹,這個呂壹就跟孫權說,有一個叫刁嘉的人誹謗朝廷,孫權馬上就相信了,就抓起來關進去,然後拷問,然後還要問跟這個刁嘉有來往的這些人,你們都聽見他誹謗朝廷了嗎?所有的人都因為害怕這個特務,都說他聽見了聽見了,他確實是誹謗朝廷,一個個查查查,最後查到是儀這個人,這個人的名字有點怪,他姓是不是的「是」,禮儀的「儀」,查到是儀,是儀說我沒聽到,孫權說怎麼可能呢,所有的交往的人都聽說他誹謗朝廷,怎麼你沒聽到呢?!再問,再問是儀說我還是沒聽到,再問,再問我還是沒聽到。

最後逼問,是儀說:哎呀,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幹嗎要護著那個人啊,拿自己腦袋開玩笑,我沒聽到就是沒聽到嘛,實事求是嘛!這才知道是冤案。

那如果不是是儀頂住了,那不一個冤案就造起來了嗎?

當孫權決定立宰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張昭.當然是張昭當丞相啊,結果孫權沒有任命張昭,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人.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個多事之秋,丞相這個工作,那任務是很重的,張公年紀大了嘛,怎麼忍心讓他擔任這麼重的職務呢?這不是優待他啊,那麼孫邵當了幾年丞相以後就去世了.又要選丞相,大家又說張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顧雍為丞相.從此張昭就永遠的失去了當丞相的可能.那麼在孫權稱帝以後,張昭就寫了個報告,說老臣身體不好,我所有的職務和權利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請退休.孫權說,退就退,不要休啊.或者是休就休,不要退吧.又給了張昭一些榮耀的職務.但是基本上不來上朝了.張昭沒有辦法,他本來是經天緯地的要大幹一番事業的.沒辦法只好回家著書立說。

孫權這個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負義,比方說他對孫策,就忘恩負義,他這個權利誰個他的?孫策交給他的,但是他當皇帝以後.他追封了孫堅為皇帝。

孫策封了個王,長沙桓王。

孫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兒子剛生下來哇哇叫他就封王了。

孫策的兒子他只封侯。

所以有人說他忘恩負義。

另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呢?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

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

陳壽說張昭不能當丞相是「以嚴見憚,以高見外」。

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怕他。

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

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來對待張昭的。

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

既當叔也當老師。

張昭呢,也當仁不讓。

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

孫權呢?其實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

經常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就出去打獵。

射老虎。

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

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

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

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

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

孫權說,不好意思嘛。

年輕嘛,不懂事嘛。

我下回不了,好吧。

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

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

射虎車。

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箭還是射。

就這樣還是有老虎或者別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

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

很高興,很開心。

張昭一看,怎麼又去。

這老頭子又去嘮叨他。

你這樣不對啊,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

這時候孫權就只笑不答了。

笑一笑,不回答。

照做。

有一次在武昌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的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洒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車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著說,告訴你說,當年殷紂王把酒槽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孫權沒有辦法,好,散會散會.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的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繫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的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

這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個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適當丞相。

張昭退居二線以後基本上就不上班了。

後來遇到一點事情,孫權就去找他,到他家裡去看他。

張昭就說了,說想當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孫策和吳夫人,「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

這句話很重,就是當年孫策和吳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給你,可是把你交給老臣我的。

講清楚了這個帳,誰歸誰管。

可惜老臣這個人不知趣嘛,不會說話嘛。

不會討人喜歡嘛,所以受冷落嘛。

老臣以為這一輩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

沒想到陛下還來看老臣,看歸看,老臣這個人這個性子是不會改的。

老臣之所以這樣做,就因為太后和桓王託付了老臣,所以老臣想什麼就說什麼,要老臣琢磨著別人的心思,說人家喜歡聽的話,老臣做不到。

孫權沒辦法,是是是,你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嘉和元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孫權已經當皇帝了,遼東太守,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他裝模作樣的向吳國稱臣,那麼孫權就封他為燕王。

然後派了一萬人,兩個重要的大臣去封王。

大家都說這個公孫淵這個人是靠不住的,這個人反覆無常,是個小人。

他肯定是忽悠我們的,我們就把他的使節打發回去,給些錢,給個證書什麼的就算了。

孫權高興的不得了,說不行不行,隆重的封他燕王。

所有的人都去勸,沒有用。

張昭也去勸,還是沒有用。

然後張昭說一句,孫權就駁一句。

這個矛盾就越來越尖銳。

最後孫權忍無可忍,把刀拔出來了,張公啊,我們吳國的士人進宮拜朕,出宮拜君。

進了我皇宮是拜朕,出了皇宮人家跪拜的都是你。

朕對你也是夠給面子的了,可是張公你從來不給朕面子。

每次都是當著這麼多的人面跟朕頂撞,朕可是要犯錯誤了哦,朕可是忍不住了啊。

朕要犯錯誤了,就是我要殺你了。

張昭也不說話,盯著孫權看。

然後說,陛下,其實老臣也知道,我說什麼都沒用,為什麼還要說呢。

太后的遺言言猶在耳啊。

太后囑咐臣的那些話是什麼時候說的,是太后臨終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說的啊。

然後淚流滿面,涕累縱橫。

孫權把刀一扔,也哭了。

君臣二人抱頭痛哭。

但是孫權哭歸哭,做歸做。

哭完了散會以後,他還是把人派到遼東去了,事實證明孫權錯了,孫權派過去的使節到了遼東,就被這個公孫淵給殺了。

從此張昭再不上朝,孫權說好啊,你不上朝,來人啊,用土把張昭的門給我壘起來。

把他家門封起來,張昭說你會封門我不會封嗎?我在家裡面壘土封,他在裡面也砌個牆,把門封起來。

孫權也拿他沒辦法,孫權只好借一次外出的機會去看他,在外面喊,裡面沒有搭理。

孫權一怒之下說放火,就放火,放火以後張昭在裡面說,把門給我關的更緊一些,把所有門都關起來讓他燒,燒死我算了,孫權沒辦法,說滅火滅火,滅火滅完了以後,孫權只好站在他家門口站著,罰站嘛。

這個時候張昭的兒子也知道這個事不能再這樣鬧下去。

人家畢竟是皇上,於是把張昭從床上弄起來,拿個擔架抬著,抬出去。

然後跟孫權一起進宮。

孫權還做檢討,深刻檢討。

你想張昭這個時候已經是半退休狀態,退居二線啊,還這麼硬,這麼厲害,他當了丞相還得了。

陳壽說孫權這個人有勾踐之奇,一方面孫權早期忍辱負重,另一方面他晚年亂殺功臣,這些都和勾踐一樣,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嘉掐指算死東吳之主「小霸王」孫策!

孫策別號「小霸王」,是孫堅的長子,也是孫權的哥哥,我們常說孫權承繼父兄基業,也就是承繼孫堅和孫策的基業。先說孫堅吧,這個人也是不簡單了,雖然孫氏世代為官,可孫家真正崛起還是在孫堅的時候。傳說孫堅...

三國群雄(二)——孫策

公元191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埋伏所殺,享年三十七歲。當時十七的孫策因此繼承了父業。194年,孫策轉而率領父親舊部投靠壽春的袁術,孫策在袁術帳下出生入死,功勞很大,但不得...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