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真實的「三顧茅廬」被羅貫中篡改的面目全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神州日知 樂兒

歷史和現實中,諸葛亮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歷史人物,後來還成為中國人的「智慧化身」。

其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婦孺皆知,在民間也廣為散播。

但真實情況真實如此嗎?

三顧茅廬的故事,我們更多是從羅貫中《三國演義》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來描寫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精彩片段(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中知曉的。

其真實性直讓600多年來的老少婦孺們讀的如痴如醉,並信以為真。

但是,大家想想,羅貫中畢竟是元朝人,和三國差上了1200多年,他又怎麼能知道真實的三顧茅廬情況呢?

再說了,他寫的是小說,不是史記,故事的細節自然可以瞎編,只是後來的人把小說當歷史了!

那麼真實的三顧茅廬究竟什麼情況呢?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信的,但絕不是羅貫中小說中演繹的那樣!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這個「三」就不可信!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

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

其過程也未必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所說,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劉備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家,劉備在途中遇到了石廣元與孟公威;到了諸葛家,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離開諸葛家,遇到了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最後,劉備在第三次拜訪之時,才見到了諸葛亮,暢談「時務」。

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也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

眾所周知,「三」在古代是個虛詞,所以,中國紅學家研究第一人,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就認為「三」是「頻繁」的意思,而不是三次。

另外,諸葛亮當時只是個26歲的年輕人,能那麼得瑟,煩勞當時的皇叔、軍委副主席、封疆大吏劉備「三顧」嗎?別說當時還是門第十分森嚴的社會,就是現如今都不可能!

諸葛亮在《 前出師表》中的確說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史載,劉備靠討黃巾起事,先後依附公孫瓚、袁紹、陶謙、曹操等,顛沛流離,幾經沉浮,雖至不惑之年,仍無立錐之地,不得已遠走荊州,依附劉表。

劉備本一代梟雄,依附他人僅是權宜之計,就在寄劉表籬下無奈困惑之際,「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遂屈尊「三顧茅廬」,諸葛亮感「三顧」之恩,走出草廬,這才主演了一場三國鼎立的歷史活劇。

那麼,官居左將軍、領豫州牧的劉備,僅憑徐庶等人的幾句讚譽之詞,就對一個年僅26歲,且毫無政治軍事經驗的書生,」凡三往」,低三下四,「枉駕顧之」,「咨以當世之事」,你不覺得有失常理,荒唐嗎?

要知道當時社會豪強當道,門閥森嚴,專講出身、門第和等級的社會,劉備會輕易去「顧」諸葛亮嗎?

諸葛亮到的確是位上進青年,「志存靖亂」,胸有大志的人,他躬耕南陽,決非為了「苟全性命於亂世」,而是在等待時機,實現其政治抱負。

但是,對於一個沒有門第後台的青年,客居他鄉,人生地疏,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實現其政治理想。

那麼,劉備如何就看上諸葛亮呢?這也是諸葛亮長期準備的結果,羅貫中在小說中省略了關節,以致誤導後來的無數的人。

須知,在隆中,諸葛亮可不是僅僅淡薄明治,寧靜致遠,他著意結交荊州地主集團中有影響的的人物,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這樣,絕世聰明的諸葛亮很快贏得了荊襄世族名士的重視,隨之名聲大噪,並成為荊襄地主豪強集團的代表人物。

與群雄逐鹿中原,每戰敗北,流離失所的劉備,想要在荊州立足並在此打開局面,無疑會重視尋求與當地勢力相結合的機會。

同時,荊襄集團全力打造的「臥龍「形象,也正在待價而沽,荊襄集團也在尋求與劉備這顆政治新星相結合的機會。

再說,諸葛亮也確有逸群之才。

所以,在一個風雪瀰漫的季節,在南陽偏避的臥龍山莊,英雄劉備率領他的一群心腹愛將,冒著大雪,「偎自枉屈」,「三顧茅廬」,諸葛亮這才「羽扇綸巾」,閃亮登場!

由此看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來描寫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精彩片段其實忽略了很多歷史事實,不能全信。

最後,我們再讀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

也許,劉備拜訪了諸葛亮三次,三次都見到了,而且也都暢談了。

你想,一個省部級大員,要見一個平頭老百姓,諸葛亮就是神仙,得瑟嗎?

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兩人第一次談得就很「投機」,所以第二次再來,第三次又來,前後談了三次甚至多次以後,諸葛亮完全說服了劉備,劉備也說服了諸葛亮。

劉備答應諸葛亮,採納他所建議的政略與戰略;諸葛亮也答應了劉備,離開隆中的草廬,跟劉備去新野。

這樣,劉備和諸葛亮這對「黃金組合」,才上演了中國歷史最生動精彩、最使人熱淚迸濺的一幕。

顧頡剛

中國近代有個非常著名的歷史學家,叫顧頡剛,他曾提出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即「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的理論。

這個理論,一言概之,就是說歷史越悠久,人物的光環越是無限放大,傳說中假的東西也就越多。

比如,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就是把傳說作為研究歷史的資料的典範。

顧頡剛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面目了。

既然如此,傳說中記載的其他古史現象也便不可信了。

所以,關於」三顧茅廬「的歷史,理論上也可以用「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的理論來說明。

如果知道了這個理論,並加以應用,中國歷史上很多所謂的'歷史",其實都是不可信,經不起考證推敲,甚至就是謊言。

不信,你用用!

關注日知錄(微信號:dirizi001), 讀典,品典,用典;新解世間事, 知人,敬人,做人。

重逢神奇,再見驚艷,快樂天天。

喜歡,就關注一下呦。

好東西當然要分享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作用?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小說的特點在於故事的虛構與情節的峰迴路轉,羅貫中為使小說增加可信度,讓人有種真實(身臨其境)的感覺,將故事的大背景放在了三國戰亂這一特殊時期。人們對《三國演義》...

劉備為何三顧茅廬只為請諸葛亮出山

說起諸葛亮,那是大名鼎鼎的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小的時候的我,看電視里的諸葛亮每每神機妙算,力挽狂瀾的時候,都默默的將他視作自己的偶像,期待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有足夠的知識去改變一些事情。

踏雪尋梅在襄陽古隆中

摘要:「龍臥處,吟聲無絕。只為驚天震地平天下,雖羽折而往矣」,在漫天的雪花飛舞之中,腦子裡儘是劉玄德三顧茅廬,煮酒隆中對的情景。

劉備三顧諸葛亮茅廬,有以下幾點證明是真的

在《三國演義》中,比較有名的,桃園三結義,成為了佳話,之後的兄弟結拜,大家都紛紛模仿,劉備,關羽,張飛。都是以不求同日同時生,但求同日同時死的誓言來表達,對自己兄弟共患難決心和態度。在早些年《古...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三顧茅廬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自己找到劉備來施展才華的,說沒有劉備「三顧茅廬」事實,可是我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自己就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

諸葛亮身上竟然藏著個大謎團

前些時,有學者考證稱《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不靠譜,其描述中地理方位非常混亂:關羽從許昌去河北投奔劉備,本可以直接向北前往鹽津或者滑縣,渡過黃河進入冀州。羅貫中卻讓他莫名其妙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