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只是虛張聲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路諸侯伐董卓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上回講到了所謂的「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經典橋段都是歷史上沒有的,可以歸結到羅先生為了突出草根劉備三兄弟的英雄形象,和無敵無解的反派大BOSS呂布,再引出來後面憑空的貂蟬來,迎合下連環計的「巧妙」,大體上羅先生是按照這樣的故事線索,在三國志記載的基礎上重構了18路諸侯伐董卓的場景。

好了,演義中的故事情節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肯定都會在背後罵袁紹為什麼在董卓退逃長安的時候不下令追擊,為什麼袁術故意不給最能打的孫堅軍糧,也會疑問18路諸侯都打不過一個董卓+呂布的組合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看看真實的三國歷史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答案吧。

在三國時期,任何一場大型的會戰,都是交戰雙方兵力、軍糧、後勤實力的綜合比拼,單個的戰將的武力只有在遭遇戰、偷襲戰的情況下,才會起到主導作用。

換句話說,單單一個呂布加上一個華雄,即便是再強大,也不可能僅憑個人的武力就能抗衡的住18路諸侯。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盟軍最終無法戰勝董卓的呢?總結起來有四點原因,我們一一道來:

一、雙方兵力對比

我們先來看董卓這一方,我們知道董卓在西涼時的總兵力大概20萬人,留了一半在西涼老家,另外有10萬人帶到了洛陽,加上收編了洛陽的守備兵力,投入到這場戰役的總兵力應該在15萬人左右。

再來看盟軍一方,18路諸侯實際上只有11路集結,分別是1.後將軍袁術、2.冀州牧韓馥;3.豫州刺史孔伷;4.兗州刺史劉岱;5.河內太守王匡;6.渤海郡太守袁紹;7.陳留郡太守張邈;8.東郡太守橋瑁;9.山陽郡太守袁遺;10.濟北相鮑信;11.代理奮武將軍曹操這11路,另外的1.北海太守孔融、2.廣陵太守張超、3.徐州刺史陶謙、4.西涼太守馬騰、5.北平太守公孫瓚、6.上黨太守張楊、7.長沙太守孫堅這7路開始根本就沒有參加盟軍。

而參戰的盟軍中,除了袁紹和曹操得到了當地土豪勢力的支持,獲得了創業天使輪的投資之外,算是能夠拿得出手的兵力外,其餘的幾路所謂的諸侯,其官職都是刺史、太守一類的行政官職,沒有實際的兵權,而又大多是何進上台之後,為了制衡當地勢力而空降的幹部,在當地還沒有來得及培養起來自己的勢力,也大多沒能拉攏得到當地土豪投資人的投資,所以幾乎沒有太多的兵力,我們按照袁紹3萬、曹操1萬,其餘5千人計算,盟軍總兵力應該不到9萬人。

15萬對9萬,兵力環節董卓占優。

二、部隊作戰能力

西涼兵馬以兇悍著稱,而且從董卓出兵打黃巾軍開始就已經有了實戰經驗,長期又在跟匈奴爭奪資源,從而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而盟軍方面的9萬人馬,幾乎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都是臨時招募的鄉勇菜鳥。

這一點上游擴大了雙方的實力差距。

單兵作戰能力,董卓占優。

三、糧草後勤

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190年,那一年屬於欠豐之年,糧食處於相對短缺的狀態。

董卓部隊的糧草補給來源於洛陽,這個東漢的帝都,各方面的補給是相對充裕的,而且由於洛陽距離虎牢關(汜水關)非常近,補給線很短,所以董卓的部隊是不太會擔憂糧草的問題,所以可以從容 布陣防守即可。

而盟軍方面卻要面對糧草相對短缺的囧境。

演義當中提到孫堅(後來加入到盟軍隊伍)多次向負責糧草供給的袁術去催糧都沒有拿到糧,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實際上在征討董卓這件事上,態度最積極的就是袁家兄弟,孫堅又願意沖在前面可以降低自己的損失代價,袁術應該是會給孫堅供糧的,可惜盟軍的糧草不計,遠道的兵馬自帶的糧草不多,補給只能就近的冀州牧韓馥和陳留郡太守張邈來提供,他們能提供的糧草顯然只是杯水車薪。

後來盟軍內部就因為糧草問題發生了內訌,兗州刺史劉岱因借糧造拒而殺了東郡太守橋瑁,成為盟軍散夥的導火索。

四、盟軍軍心不齊

在演義中對於這一點介紹的比較多了,,盟軍天天都是在一派歌舞昇平中,一點沒有打仗的樣子。

這當中,是存在幾種心態的:一是以劉岱、張邈、橋瑁為代表的自身實力不濟,有心殺敵但是沒有那個實力去拼,只能是站腳助威刷刷存在感;二是以袁紹、袁術為代表的有實力,但不願意過早的拼光自己的家底,所以袁家兄弟最厲害的顏良、文丑、紀靈、張郃這些人都沒有到場,希望通過消耗戰,即打擊了董卓又能削弱其他諸侯的實力;三是以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為代表的實力派,根本就沒有出兵響應盟軍的號令,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是代表當地的權力階層,從根本上是不擁護袁紹改變現有勢力格局的,作為真正的既得利益諸侯代言人,不反董卓也不支持董卓,屬於真正看熱鬧的一波兒,分出來上下高低了再出來表態,從而讓自己代言的利益階層得到最大化的安全感。

四是為了改變歷史格局而衝鋒陷陣的曹操、孫堅、鮑信為代表的盟軍少數派,有想法有衝勁,但是實力不夠。

所以盟軍人心不齊,只有少數人抱著真正與董卓決一死戰的決心,距離勝利還是太過於遙遠了吧。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18路諸侯在當時是根本沒有實力,也沒有資本伐董卓的,勝負早在動兵之前就已經是明明白白的了。

不過通過這一仗,間接導致了公孫瓚和孔融與袁紹的交惡,徐州的陶謙雖然近在咫尺都不肯出兵表明態度,也為其後來的各種遭遇埋下了禍根,這雖是後話,但起因在於他們對於這場戰役的反對態度,當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雄起的時候,首先平定的目標都選擇了沒有參加這場戰役的幾大諸侯,這真的不是一個巧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十八路諸侯討伐,為何還斗不倒一個董卓?

《三國演義》中,曹操號召天下群起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路諸侯紛紛響應,袁術、袁紹、孫堅等17路人馬,加上曹操,一共十八路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算來,討伐董卓的人馬合...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第五回 十八鎮諸侯

董卓隻手遮天,群雄當然不服,結成同盟,共同反抗董卓。當然,有的是為名,有的為利;有些真想匡扶漢室,有些只是想做第二個董卓。董卓有什麼好呢?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這是很多諸侯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