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哄帶騙,共襄義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三國演義的第一個高潮,雖然虎頭蛇尾,始亂終棄。
按照演義的說法,首先舉起義旗,傳檄天下的,是曹操。
檄文的第一句也是:「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袁紹等人,紛起響應。
這真是太看得起曹操了!
當時的曹操,無兵無權,只是曾經當過比二千石的典軍校尉,家世雖然顯赫畢竟影響力有限。
他登台振臂一呼,恐怕連掌聲也是稀稀拉拉,不太好聽。
事實上發起這場運動,而且有能力發起這場運動的,只有袁紹。
不僅僅是因為「四世三公」的家世、司隸校尉兼渤海太守的高位,也因為他的個人聲望和組織能力,更因為他的膽識。
在朝堂上與董卓針鋒相對需要膽識。
號召天下諸侯引兵西向,直指洛陽,更需要膽識。
董卓廢立皇帝,自然引起公憤。
可是別忘了,當時大多數朝臣是默認了的。
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甚至親自將漢少帝的璽綬取下來,交給了漢獻帝。
在這種情況下反董卓,等於是反朝廷,搞不好的話,掉腦袋事小,誅九族事大。
而且,以什麼名義反呢?
演義上寫得很草率,只說曹操「矯詔」,也就是偽造了一份皇帝的詔書。
可是你想想,漢獻帝這個皇帝是董卓立的,而且被董卓牢牢控制,怎麼可能發密詔給曹操,要他帶領大夥起來革自己的命呢?
邏輯上完全說不過去。
袁紹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沒有偽造皇帝的詔書。
他退而求其次,偽造了三公的書信。
東漢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代表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國務院和中紀委。
以三公的名義號召大家反董,邏輯上說得通,而且很容易讓人相信。
寫這樣一封信很容易,袁紹手下有的是筆桿子。
問題是,由誰來將這封信公之於眾呢?
袁紹本人不合適。
他是主角,是旗手,不能充當信使,否則會降低這封信的可信度。
他想到了一個人。
二
這個人叫橋瑁,時任東郡太守。
三國故事中,橋瑁屬於打醬油的角色,沒有存在感。
但是他們老橋家,上一輩曾經出過一位大人物——橋玄。
橋玄為人剛正,為官清廉,敢於與不法權貴作鬥爭,從縣裡的小吏做到朝廷的太尉,名滿天下。
曹操還是個楞頭青的時候,橋玄就對他有過這樣的評價:「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可謂慧眼識英雄。
還有人認為,橋玄就是江東二喬之父,也就是孫策、周瑜的岳父大人,這顯然是牽強附會。
不過,為小說、電影添加戲劇性而張冠李戴,也無傷大雅。
橋瑁是橋玄的族子。
換句話說,橋玄是橋瑁的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
現代人也許不太在意這種親戚關係,但是在古代,這便是蠻親的了。
橋瑁能夠當上二千石的太守,和這位位列三公的長輩有沒有關係?
多少是有一點的吧。
當時何進聽從袁紹建議,「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引兵進京,恐嚇何太后,橋瑁也在其中。
據《後漢書》記載:「(何進)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
」
這至少說明,橋瑁是有相當軍事實力的。
他算不上猛將,但是屬於豪傑。
N多年前,他應該和仗義行俠的袁紹有過交集,甚至有過密切的交往,所以袁紹才敢將這麼機密的事情託付給他辦。
而且,以東郡的位置,距離京師不遠不近,由橋瑁來獲得這封密信,順理成章。
三
橋瑁公布的這封信,有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的聯署,號召各地軍民起來,申討董卓的弒君之罪。
這封信究竟有多大影響力呢?
冀州牧韓馥,原本是御史中丞。
袁紹跑到河北之後,董卓便趕緊將韓馥派過來當了一州之長。
毫無疑問,韓馥是董卓的人。
他在冀州的使命,就是監控袁紹。
史料上也寫得明白:「袁紹之在渤海,馥恐其興兵,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
」
就是這樣一位韓馥,在看到三公聯署的密信之後,也發生了動搖。
經過部屬勸說,最終選擇了與袁紹合流,共同舉兵反董。
韓馥的舉動,不但解開了袁紹身上的枷鎖,也給所有持幣觀望者注入了入市的信心。
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引兵加入反董同盟的諸侯,雖然沒有演義上說的十八路之多,至少也是有十一路的。
他們是: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
曹操也確實參加了這場運動,只不過他當時無權無位,只能跟著陳留太守張邈效力,不算諸侯。
還有一位諸侯也參加了行動,那就是長沙太守孫堅。
但是孫堅沒有到酸棗與袁紹會合,而是從湖南一路北上,先幹掉荊州刺史王睿,再幹掉南陽太守張咨,然後將南陽交給袁術,自己帶兵直逼洛陽。
袁術為了感謝孫堅,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
在這個過程中,袁紹故意掣肘,也派了一個叫周昂的人來當豫州刺史,結果被袁術趕走。
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正史中的十一路諸侯中沒有孫堅——他和袁紹根本不是一路人。
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董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成就了袁紹的事業,也使得曹、孫、劉三家脫穎而出,在亂世中迅速成長。
至於橋瑁和韓馥,他們雖然在這場運動的發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局卻令人唏噓。
橋瑁的結局:「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這還是反董同盟沒有解散的時候,相煎何太急?
韓馥的結局:反董同盟解散後,袁紹通過各種手段,逼迫韓馥讓出冀州牧,給他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奮武將軍。
後來韓馥出走陳留,投奔張邈。
一日,袁紹派使者來找張邈,韓馥以為是要殺自己,跑到廁所裡面,揮刀自殺了。
真是一個不添麻煩的人。
說的好聽有啥用?討伐董卓的酸棗會盟上臧洪讓人聲淚俱下又如何?
我們先看一下誓師結盟的地點——酸棗。酸棗在陳留郡,陳留屬於兗州刺史部。因此酸棗真正的東家是張邈,也歸兗州刺史劉岱管轄。從之前我們介紹的看,正是在臧洪這個小角色的推動下,依託於張家兄弟——張邈、張...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漢末三國最悲劇的諸侯,公孫瓚自焚,孫堅被射死,第一令人惋惜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隨著宦官和外戚的鬥爭,導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加上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諸侯局面。而漢初平元年(公元1...
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史學家是否醜化曹操?劉備為何不是第十九鎮?
十八路諸侯,有兩種提法,一種指漢末以曹操和袁紹為首的討伐董卓的十八支隊伍的首領;一種是指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的以劉邦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王。東漢末期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爆發了董卓討伐戰(...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歷史真相,曹操不是發起人,劉備根本沒參加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述了曹操在京城刺殺董卓未遂後,星夜逃回陳留,與父親協商,一邊變賣家產,一邊到處拉贊助,開始招兵買馬。沒有幾日,投奔者如雨駢集,這些人中有陽平衛國人樂進,有山陽巨鹿人李典;又...
討伐董卓諸侯里有袁家兄弟三人,曹操最推崇的卻不是袁紹、袁術
董卓專權,關東起兵的人包括渤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邈弟弟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曹操(身在陳留)、後將軍...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十八路諸侯32:酸棗會盟的主導者不是任何一個諸侯,是一個幕僚
董卓專權,關東起兵的人包括渤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邈弟弟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曹操(身在陳留)、後將軍...
漢末風雲錄九:袁術逃亡曹操蛟龍入海 韓馥倒戈袁紹大合諸侯
上回說到周毖和伍瓊勸說董卓寬恕袁紹,以此換得他的不反。於是,董卓就坡下驢將袁紹任命為渤海太守,封為邟鄉侯。為何說是就坡下驢呢?因為董卓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權威有限,命令出了京城,地方郡守想聽就聽...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結局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漢室威信受挫,權力下放,各地方諸侯自組勢力。河東太守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而且他生性兇...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三國真相之十八路聯軍
導言:重小到大,我們由於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以及各種三國美文,導致我們了解的真正三國歷史已經早已偏離歷史。如果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些比較權威的三國記傳,我們或許就會將真正的歷史真相變為我們現在百見...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