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評價龐統是「半個英雄」,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張松、法正、孟達等人賣主求榮為內應,更堅定了劉備覬覦益州的野心。

擔心夜長夢多、節外生枝,劉備加快了圖蜀的步伐。

就在他緊鑼密鼓的準備之時,另外一人的出現,更讓他的圖謀如虎添翼。

劉備成為荊州牧之後,許多從前劉表屬吏轉而成了他的幕僚,這其中最知名於世的無過於「鳳雛」先生龐統了。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只有他的叔父是個識貨的,認為「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

」龐統十八歲的時候前去拜訪司馬德操,司馬德操一見之下,「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從此龐統聲名遠揚吳、楚之間。

龐統曾做過劉表的南郡功曹,赤壁之戰後,周瑜領南郡太守,龐統成了周瑜屬吏,仍為郡功曹。

周瑜死後,龐統護喪至吳,當時吳地名人如陸績、顧劭、全琮等人得知龐統東來,爭相結識。

不知什麼原因,一來二去龐統又成了劉備僚屬。

最初,龐統並沒有引起劉備的注重,只是隨意命他「以從事守耒陽令」。

龐統鬱郁不得志,在任上吊兒郎當消極怠工(在縣不治)。

龐統行政不作為,很快就被劉備罷官。

事情傳的沸沸揚揚,居然被魯肅知道了,魯肅立即作書與劉備: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

為什麼偏要等到魯肅作書之後,諸葛亮才「言之於先主」,沒有人說得明白,最好的解釋無過於「事後諸葛亮」。

魯肅與諸葛亮先後舉薦龐統,這才引起了劉備的關注。

史稱「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

受到重視的龐統,立即向劉備建言獻策: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開門見山的告訴劉備,如果只是想著依託荊州一地就可以與曹操、孫權鼎足而三,那只能是痴人說夢。

借荊州不如借益州!(此處當為史家曲筆,有意為劉備的仁君形象張本。

本來是公然攘奪,掠人地土人民之事,又豈可以只用一個「借」字遮羞)

龐統推心置腹的為劉備出謀劃策,哪知道劉備卻心口不一,推說——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分析劉備所言,這也正是他的施政綱領。

冠冕堂皇的背後,卻是傻子也瞧得出來的言不由衷。

劉備標榜的寬、仁、忠,並不是儒家提倡的綱常道德。

他的仁義只不過與曹操相較而言罷了。

劉備往往在言猶在耳的時候,就出爾反爾!

聽了劉備口是心非的說辭,龐統為他尋找台階下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龐統顯然屬於道流人物,在他的心底根本不會有劉備這樣的躊躇,做大事者,多是只求目的、不問手段之輩。

為了打消劉備心底顧慮,龐統甚至已經想到了如何善後。

所謂的「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之語,更是令人不解了。

難道這封國再大,還能大的過劉璋本已經有的益州嗎?(龐統此說,強盜邏輯)

龐統成劉備之惡,死於亂箭之下不得善終,也算是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史家評其為「半個英雄」,這話怎麼聽也覺得是話中有話。

參考書目《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龐統為什麼會死於非命,這是不是報應不爽呢?

有張松、法正、孟達等人賣主求榮為內應,更堅定了劉備覬覦益州的野心。擔心夜長夢多、節外生枝,劉備加快了圖蜀的步伐。就在他緊鑼密鼓的準備之時,另外一人的出現,更讓他的圖謀如虎添翼。劉備成為荊州牧之後...

簡單讀三國:劉備入蜀(02)蛟龍始得雲雨

建安十五年,孫權分豫章為番陽郡,步騭為太守;分長沙為漢昌郡,魯肅為太守,並借南郡給劉備。史稱「借荊州」。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以關羽為襄陽太守駐守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轉在江陵,劉備自屯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