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個宰相,因為毛主席的一句話名揚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皇位交接都會引起一系列的爭鬥,太子之爭引起的朝廷分裂、大臣之間的黨爭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過在北宋有一宰相在立太子這件大事上不糊塗,確保了政權的平穩交接。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間的宰相呂端。
宋太宗死後,宮廷正秘密醞釀爭奪皇位的鬥爭。
太監王繼恩牽頭,拉攏一班實力派人物,擁立已被太宗貶為庶人的趙元佐,理由是趙元佐是太宗長子,長子繼位,名正言順。
眼看就將兵戎相見,太宗的皇后李氏使了個計謀,派王繼恩速請呂端來商量。
呂端一聽是太宗去世,李後有請,心知宮廷有變,當機立斷,命令人扣押看管王繼恩,自己跑步入宮。
皇后對呂端說:「皇帝剛駕崩,有大臣要立長子,你看如何是好?」呂端鎮靜堅定地說,當時皇帝確定趙恆為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能繼承大統。
先帝屍骨未寒,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願呢?他一邊耐心地說服其他大臣,一邊讓人把太子趙恆扶持到太宗靈柩前,明確宣布他是皇位繼承人。
趙恆登基,是為宋真宗。
第一次坐殿,因為垂著帘子,呂端擔心宦官們以趙元佐冒充趙恆,站在殿下不拜,請求皇帝捲簾,趙恆捲簾後,呂端走上前確認無誤,才走下台階,率領群臣跪拜新皇帝。
趙恆與呂端商議處理了陰謀擁立趙元佐的大臣,終於沒有釀成同室操皂的苦果,維護了政局的穩定。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毛主席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不想此言一出,卻讓一位宋朝人名揚天下。
呂端一生經歷兩代帝王,一直受寵。
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這種經歷在封建王朝中實在是十分罕見的。
如果不是呂端一生清正廉潔,公而忘私,體恤民眾,忠心扶主報國,再有大事不糊塗的機敏也難於躲開宦海兇險的傷害。
這一點,或許就是呂端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吧。
作者推薦:
宋真宗即位,宰相呂端遲遲不肯跪拜,彰顯「大事不糊塗」
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繼位者應當是兩年前被冊立為太子的皇三子趙恆。即位儀式在寢宮福寧殿中進行,群臣們齊集在大殿下,等待參拜新君。然而,高高的台階之上,一幕珠簾把御座上...
太監和太后勾結準備更換太子,卻上了一個大胖子的當
大宋朝第二任皇帝趙光義繼位的過程頗為傳奇,世間都傳聞說是他殺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更是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雲。不過據史書記載,當天晚上趙匡胤殯天之後,宋皇后馬上派大太監王繼恩前去傳長子...
宋朝一位侍衛出身的宰相,阻止了再一次「燭影斧聲」
說起燭影斧聲,大家也都比較了解:宋太祖的兒子都已經成人,宋太祖暴卒,當時的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去召趙德芳進宮繼承大統,沒想到王繼恩召來的是趙光義,就這樣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宋朝歷史:丞相竟爬到龍椅前,驗證皇帝的真身?皇帝還稱讚其忠臣
宋太祖自陳橋兵變,由一介武夫變成了萬人之上的天子後,對武將的嫉妒與猜疑便跟生於心底。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的地位便一弱再弱。終南、北兩宋,武將的地位始終處於士大夫之下。而士大夫不僅受皇帝重用,而且在...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宋真宗趙恆,原名德昌,後改名元侃,被冊封為太子後又改名為趙恆。他本是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即使是被冊封為太子之後,也差一點沒能繼承皇位,一場未遂的政變後...
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
他是宋太宗上位的大功臣,一樁蠢事讓他最終下場悽慘
文|王永魁對於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宦官王繼恩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如果不是王繼恩違背宋太祖的皇后宋氏的意圖,不去宣召趙德芳而是去及時通知趙光義,宋朝的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