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太宗上位的大功臣,一樁蠢事讓他最終下場悽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王永魁
對於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來說,宦官王繼恩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如果不是王繼恩違背宋太祖的皇后宋氏的意圖,不去宣召趙德芳而是去及時通知趙光義,宋朝的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趙光義做了皇帝之後,自然對王繼恩「寵遇莫比」,並且委以重任。
王繼恩先後在河北、四川等地執掌兵權,率軍鎮壓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官至宣政使。
趙光義晚年,有一個叫潘閬的人建議王繼恩勸趙光義立太子,對王繼恩說:「南衙(指後來的宋真宗趙恆)覺得自己應該被立為太子,如果向皇帝建議立他,將來他當上皇帝後也不會感激咱們。
給皇帝的建議,應該是諸位王子中不太可能被立為太子的人。
」王繼恩就按照潘閬的意思去跟趙光義說了。
趙光義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趙光義徵求寇準的意見時,寇準明確說:「謀及婦人宦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
惟陛下擇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最終趙光義立自己的第三個兒子趙元侃(後改名趙恆)為太子。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趙光義病危。
或許王繼恩從擁立趙光義登基的歷史經驗中嘗到了甜頭,他又想擁立不是太子的長子趙元佐當皇帝,並且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和知制誥(為皇帝起草文稿的官員)胡旦,說得趙光義的皇后李氏也動了心。
宰相呂端進宮探視趙光義時,見太子趙恆沒有在趙光義身旁,就急速通知趙恆進宮侍奉。
趙光義去世後,呂端又用計把王繼恩鎖在「書閤」里,去見李皇后。
李皇后說:「皇帝去世,應該立長子,順理成章。
現在怎麼辦?」呂端說:「皇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怎麼能夠再有異議呢!」李皇后沒有話說了。
在呂端的堅持下,趙恆順利繼承皇位。
兩個月後,宋真宗趙恆開始清算王繼恩一黨,王繼恩、李昌齡、胡旦都在被驅逐之列,「詔以繼恩潛懷凶慝,與昌齡等交通請託,漏泄宮禁語言也。
」又抄沒了王繼恩的家產,「多得蜀主僭侈之物。
」為避免打擊擴大化,趙恆很快又下詔,曾經跟王繼恩交往過或者通過書信的人,一概不追究。
王繼恩被貶為右監門衛將軍、均州安置。
兩年之後,王繼恩死於貶所。
參考文獻:
《宋史·王繼恩傳》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八、卷四十一
圖片來自網絡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
宋真宗差點失去皇位 多虧呂端機智平息政變宋真宗趙恆,原名德昌,後改名元侃,被冊封為太子後又改名為趙恆。他本是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個兒子,即使是被冊封為太子之後,也差一點沒能繼承皇位,一場未遂的政變後...
宋朝有一個宰相,因為毛主席的一句話名揚天下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皇位交接都會引起一系列的爭鬥,太子之爭引起的朝廷分裂、大臣之間的黨爭的例子數不勝數。不過在北宋有一宰相在立太子這件大事上不糊塗,確保了政權的平穩交接。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北宋...
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