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位侍衛出身的宰相,阻止了再一次「燭影斧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起燭影斧聲,大家也都比較了解:宋太祖的兒子都已經成人,宋太祖暴卒,當時的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去召趙德芳進宮繼承大統,沒想到王繼恩召來的是趙光義,就這樣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以後一直為達成三件事而努力,一是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二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三是功績超過趙匡胤,以堵住悠悠眾口。
這三件只有第二件達成了,而且還是在一位宰相的幫助下,這個宰相就是呂端。
呂端的出身並不高,他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自幼好學上進,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也就是宮廷侍衛。
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呂端也慢慢得到重用,調任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
宋太宗即位以後,他的弟弟趙廷美任開封尹時,呂端被徵召為考功員外郎,充任開封府判官。
我們說過,宋太宗一直在為傳位給自己兒子努力,封趙廷美為開封府尹不過是權宜之計,對趙廷美有所防範。
為了試探趙廷美,宋太宗在親征北漢時,任命趙廷美留守開封,主持國事。
齊王府上下一片歡騰,竟然沒有一個人反對。
就在他們彈冠相慶的時候,呂端站了出來,勸說趙廷美:「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
今主留務,非所宜也。
「意思就說,現在皇上要出去討伐北漢,而殿下您處於一個敏感的位置上,留守開封會遭到猜忌,不如主動請求跟隨親征,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趙廷美這才恍然大悟,要求跟隨皇帝親征,避免了一場災禍。
呂端為官多年,歷任朝內外官職,沒有突出的功績,但是呂端非常的穩,而且非常大度,慢慢地也被宋太宗所熟悉。
宋太宗在調查過呂端以後,給了呂端非常高的評價,「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所以宋太宗不顧眾人的反對,任命呂端為宰相。
呂端拜相時,已年屆六十,宋太宗曾後悔發現呂端的才能太遲,對他重用太晚。
事實也證明,宋太宗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宋太宗病危的時候,呂端入宮問疾,發現只有王繼恩和李皇后,不見太子趙恆。
沒錯,又一次出現了王繼恩。
呂端擔心有變,暗中通知太子趙恆,讓趙恆趕緊入宮。
實際上王繼恩有了第一次的擁立之功,還想再來一次,密謀要擁立趙元佐。
太宗駕崩以後,李皇后讓王繼恩來到中書省告知呂端。
呂端知道有變,抽身出閣,將王繼恩鎖在中書畫閣中,並派人予以看守。
然後進宮說服了李皇后,最後擁立趙恆即位。
即位大典上,呂端為了防止掉包,請求侍臣捲簾,他登殿審視,確認是趙恆後才退降殿階,率群臣高呼「萬歲」。
這就是宋太宗說呂端的大事不糊塗,宋太宗果然是選對了人,避免了又一次宮廷政變。
呂端深得趙恆信任。
呂端六十六歲逝世後,朝廷追贈司空,諡號「正惠」,並追封其妻李氏為涇國夫人,任命其子呂藩為太子中舍人、呂荀為大理評事、呂蔚為千牛備身、呂藹為殿中省進馬。
燭影斧聲,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趙光義之手嗎?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趙光義即位疑雲 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嗎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
宋朝有一個宰相,因為毛主席的一句話名揚天下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的皇位交接都會引起一系列的爭鬥,太子之爭引起的朝廷分裂、大臣之間的黨爭的例子數不勝數。不過在北宋有一宰相在立太子這件大事上不糊塗,確保了政權的平穩交接。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北宋...
如果沒有此人,宋朝第三任皇帝可能是個瘋子!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不幸的父親,他好不容易當上皇帝,除掉了弟弟趙廷美、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把皇位限定在自己一家,但是他的兒子卻出了問題:大兒子趙元佐因為叔叔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