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諸葛亮《隆中對》的可行性,沒開始就註定失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這四個字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吳下阿蒙的偷襲,關二爺的慘死,荊州的丟失。

血淋淋的事實足以證明一切。

很多人不服,會辯駁,是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

是關羽恃寵而驕,辱罵前來提親的吳國使者諸葛瑾,甚至說出孫權的女兒是犬女之類自作孽不可活的話語,蓄意破壞吳蜀之間親如一家的友好關係。

而事實卻並不是如此。

歷史上並無借荊州之事。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半個江夏郡和半個南郡,劉備得到半個江夏郡和半個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請求用半個江夏換孫權手上荊州的半個南郡(南郡戰略要地,此提議屬孫權方極度吃虧),一是迫於曹操南征重心偏於淮南的形勢,二是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方面面對曹軍鋒芒,三是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包圍之下、孤軍深入,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

後來,曹操重心偏向西北,東吳抽出手來,以「借荊州」之名向劉備討要整個南郡和荊南4郡,討要半個南郡要「還」整個南郡外加四郡,劉備當然不答應,孫權於是發兵攻打劉備、在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交還部分,即只將長沙、桂陽兩郡當作南郡還給了孫權。

在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猛攻樊城的時候,呂蒙展開了預謀已久的偷襲計劃,成功拿下了荊州,便有了蜀國後來一系列的悲慘敗局。

雖然孫權自己無力統一天下,只想安穩過日子,當他的諸侯王,但這位豬隊友絕對不會坐視蜀國強大,背後捅刀子是吳國慣用的伎倆。

無論如何當時的局面只能聯吳抗曹,才能勉強維持三國鼎立的態勢。

但這個隆中對的成功性卻幾乎是零,即便諸葛亮七出岐山打敗了司馬懿,蜀國也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最後兵戎相見,這結果就是家喻戶曉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這段公案就是劉備借荊州。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和戲劇再度渲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終於...

讓諸葛亮頭疼的荊州外交風波,在215年差點崩盤

正當劉備、諸葛亮攻占益州,轟轟烈烈的進行「西部大開發」時,東邊卻來了麻煩。這麻煩還是來自於之前的盟友孫權。根據《隆中對》,江東孫吳是興復漢室的當然盟友,要長期合作。劉備孫權共同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

蜀漢失敗的標誌——關羽大意失荊州

2013-09-19 10:12:42 未知 共有301人圍觀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

吳蜀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三國時期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議。協議中重要內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