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為什麼會叫炎漢、炎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提到漢朝,我們常常會想到「炎漢」「炎劉」等詞,比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標題就是「曹丕廢帝篡炎劉」,是說魏文帝曹丕把漢獻帝劉協趕下了皇位,自己登上皇位建立了魏,終結了劉漢王朝。
炎,其實就是火的意思。
那麼火跟漢朝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從戰國時期一個叫鄒衍的人說起。
鄒衍,又叫騶衍,是齊國人。
他生活的年代,是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而逐漸走向統一的時代。
秦國、齊國的國力比較強大,他們的國王秦昭襄王、齊閔王不滿足於與其他幾個諸侯國平等享用「王」這個稱號,還曾經在公元前288年鬧過相約稱帝,齊國尊秦國國王為西帝、秦國尊齊國國王為東帝。
雖然他們的這一行為因為蘇秦的遊說而最後失敗了,但是整個華夏統一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那麼統一以後的新王朝用什麼來說明它的合法性呢?鄒衍就開始思考了。
思考的結果就是,他把原有的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五德」,每一個王朝都對應相應的一德,按照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這一「五行相勝」的原理依次轉移,周而復始,所以又叫「五德終始」學說。
與五德對應的方位、季節、顏色是分別是:木-青色-東方-春季,火-赤色-南方-夏季,土-黃色-中間-夏末;金-白色-西方-秋季,水-黑色-北方-冬季。
鄒衍自己論述這種學說的著作《鄒子終始》很早就已經散佚了,不過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賓客編著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裡面還保存了一些材料。
《呂氏春秋·應同篇》說:
但凡新王朝的帝王將要興起的時候,上天必定先向人們顯示出徵兆來。
黃帝的時候,經常出現大螻蛄、大蚯蚓等生活在土中的動物,黃帝認為是土氣比較旺勝的緣故,所以服色崇尚黃色,做事情取法土的性質;到了大禹的時候,出現了草木在秋冬季節不凋零的現象,大禹認為是木氣比較旺盛的緣故,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性質;到了商湯的時候,發現水中有金屬刀具,商湯以為是金氣比較旺盛的緣故,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金的性質;到了周文王的時候,有紅色的鳥兒銜著丹書聚集在土地廟,周文王認為是火氣比較旺盛的緣故,服色崇尚紅色,做事情取法火的性質。
將來取代周朝的必將是崇尚水德的王朝,上天也將會先顯示水氣旺盛的一些現象。
水氣旺盛,所以崇尚黑色。
如果水氣到來,卻不知氣數已經具備從而崇尚黑色並取法於水,那麼氣數必將轉移到土上去。
這段話,可以說精到地說明了鄒衍「五德終始」學說的基本要義。
但是實際情況是,黃帝、夏禹、商湯、周文王等人在世的時候,五德終始說還根本沒有被發明出來,上述的那些例子都是鄒衍等陰陽家牽強附捏造會出來的。
為什麼是牽強附會呢?我舉幾個例子。
夏禹,我們都知道他是治水的英雄。
按照土克水的原理,夏禹應該得土德。
但是因為夏禹前面還有黃帝,黃帝得土德是沒有什麼疑義的,緊接其後的夏禹不能又是一個土德,所以只好被鄒衍們安排成了木德。
商湯的始祖契是帝嚳的妃子吞了玄鳥(黑色的鳥,也就是燕子)的蛋生的,黑為水,按道理商朝應該是水德。
但因為夏朝已經是木德了,滅掉夏的商朝就只能是金德。
凡此種種,不合理之處還很多。
不管是不是牽強附會的,有人信就好,而且在戰國末期相信這個理論的各國國君還真不少,因為人人都想一統天下。
但是商朝、周朝建立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在於前朝末代君主夏桀、商紂的荒淫暴虐。
戰國時期,周天子雖然很弱,然而既談不上昏庸也談不上暴虐。
如果某諸侯國憑藉武力推翻了周天子、滅掉了其他國家,那它就像關東六國指責秦國一樣,是虎狼之國,就是行「霸道」,是不得人心的,其統治也是不能穩固和長久的。
所以必須有一種理論,讓人們覺得這個新王朝取代周王朝一統天下是天命所歸、是不能抗拒的歷史潮流,就不敢反抗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關東六國舊貴族並不服氣,屢次發動叛亂,時時刻刻想要推翻秦朝的統治。
比如昌平君熊啟,他父親是當時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熊元,母親是秦昭襄王的女兒。
後來熊元逃回楚國,熊啟和他母親被留在了秦國。
熊啟長大後在秦國當了高官,輔佐年幼的秦始皇,還平定了嫪毐政變,為秦國立下了大功。
可是當秦國大軍去攻打楚國的時候,他心繫祖國,對秦軍倒戈相向。
楚王負楚被秦軍俘虜之後,熊啟被楚國大將項燕擁立為楚王,最後兵敗被殺。
還有韓國貴族張良,僱傭大力士刺殺秦始皇。
此外,還流傳著一些對秦朝統治不利的政治預言,比如「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龍死」等,南方原楚國境內更是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秦始皇就不能不產生合法性的焦慮,不能不思考用一種什麼樣的學說來論證秦朝的統治是合法的、是不能抗拒的,以打消老百姓特別是關東舊貴族的反抗意識。
五德終始說是個好東西,簡便易行。
秦始皇毫無選擇地採用了這套理論。
鄒衍們不是說周朝是火德嗎?水克火。
那麼滅掉周朝的秦朝,當然就是水德了。
有什麼相應的徵兆呢?秦朝君臣和一群知識分子找來找去,最後終於找到一條,當年秦文公打獵的時候,捕捉到一條黑龍,這就是秦朝為水德的徵兆。
於是,秦始皇下詔,把十月改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十月初一為元旦,舉行朝賀大典。
因為按照農曆,十月是冬季的開始。
又規定衣服、符節、旗幟等都用黑色。
數字推崇六,因為六是水對應的數字,《周易》中就說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醫馬。
把黃河改名叫德水,今天山東有個地方叫德州,就是從這裡來的。
一切事情都依照法律來決定,嚴刑峻法,摒棄仁義,這樣才符合水的性質。
可是秦始皇大概是百密一疏。
他把自己稱做始皇帝,期盼著他的子孫後代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下去。
但是五德卻是到了一定時候就依次替代的,豈不是意味著「水德」的秦朝的統治也終究會被下一個王朝所替代嗎?這是一個大矛盾。
做完了這些事兒之後,秦始皇以為天下人就能夠承認秦朝統治的合法性了,就會放棄抵抗了。
沒想到的是,老百姓不管你什麼「德」不「德」的,你嚴刑峻法、濫用民力,搞得老百姓活不下去,那就是要不得。
所以等他一死,關東就開始造反了。
先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事,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關東舊貴族紛紛拉杆子造反,使反秦鬥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由後起的劉邦、項羽先後殺入位於關中的秦國首都咸陽,滅亡了秦朝。
劉邦、項羽之間又打了三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初起義反秦的時候,殺了一條蛇,還編了一個故事。
當年劉邦是個亭長,為沛縣押送刑徒去驪山。
但是半路上刑徒逃跑了很多。
他估摸著,這樣下去,恐怕到了驪山,刑徒們都跑光了。
我們知道的,秦朝法律嚴苛,犯法可不是好玩的。
陳勝吳廣就是因為下大雨,耽誤了去漁陽的時間,又怕被依法處死而造的反。
若是劉邦負責押送的刑徒在路上跑了,他是要負刑事責任的,恐怕到了驪山,他自己也成為刑徒中的一員了。
所以,劉邦一不做二不休,到了豐縣西邊的大湖中時,停下來喝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刑徒都放了,說:「你們都逃命去吧,我從此也要遠走高飛了。
」刑徒中有十多個人願意追隨劉邦。
於是他們乘著酒意,夜裡抄近道通過大湖,讓一個人在前面探路。
走著走著,探路的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在路上,我們還是往回走吧。
」劉邦當時已經醉了,俗話說酒壯慫人膽,他也不曉得害怕,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他就跑到前面去,拔出劍,把那條大蛇砍做兩段。
他們繼續往前走了幾里,劉邦實在是醉得不省人事了,就找了個地方躺下來。
後面有人來到殺大蛇的地方,看見有位老太太在黑暗中哭泣,就問她為什麼哭。
老太太說:「有人他把我兒子殺了,我在哭他。
」又問:「你兒子為啥被人殺了呢?」老太太回答:「我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化作一條大蛇擋在路中間,如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
所以我哭。
」人們都認為這老太太簡直在胡說八道,正準備找她的麻煩,沒想到這老太太忽然不見了。
這夥人趕上劉邦之後,劉邦剛剛酒醒,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他。
劉邦心中暗暗高興,從此以後更加自負。
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畏懼他了。
實話實說,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黃河流域的氣候還比較溫潤,人口跟現在比起來還很少,森林植被還很茂盛,湖泊沼澤也多,還沒有被開發,野生動物也多。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長江流域還有野象呢,何況更早的秦末,有大蛇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跟項羽等關東六國貴族利用原有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來號召人馬不同,劉邦是個平頭百姓,他的亭長身份連公務員都算不上,可以說是無權無勢無錢。
他要帶領一幫人造反,就得有過人之處好讓別人信服,人家才能服服帖帖地跟著他造反。
於是他不得不學陳勝吳廣搞篝火狐鳴、魚肚傳書那一套。
把劉邦斬蛇賦予神話的色彩就是一例。
在斬蛇起義這個故事中,出現了「五德」中的兩個:一個是白、一個是赤。
赤帝子劉邦殺掉了白帝子大蛇,按說就意味著火克金。
可問題是,當時秦的秦朝明明按照秦始皇的規定,是水德,不是金德。
怎麼回事呢?我想,這跟人們的思想習慣有關。
自從秦始皇定秦朝為水德,到秦末農民起義,不過十來年時間。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關東老百姓未必接受了秦為水德的觀念。
而在人們的傳統意識中,秦國起於西方,屬金;劉邦是楚國人,楚國位於南方,屬火。
所以劉邦起兵反秦,正好屬於火克金。
也就是說,劉邦等人在編造這個斬蛇的神話的時候,未必想得到他自己將來是什麼「德」,而只是借這個故事來團結、號召一幫人跟他革命罷了。
劉邦一統天下、當了皇帝之後,跟著他革命的蕭何、陳平、周勃、樊噲、韓信等以前的社會下層人士都成了王侯將相、開國元勛,歷史上叫「布衣將相之局」。
由於他們的知識水平不高,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方面還沒有辦法另搞一套,所以基本上全盤接受了秦朝的,連秦朝的「水德」也包括在內。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東下與項羽打仗後返回關中,在路上問身邊的知識分子:「以前秦朝的時候修建的上帝祠堂都祭祀什麼帝?」身邊人回答說:「四帝,有白帝、青帝、黃帝、赤帝的祠堂。
」劉邦說:「我聽說上天有五帝,這隻有四位,為啥?」身邊的知識分子們都答不上來。
劉邦說:「噢我知道了,這是等我來湊齊五帝。
」於是建立了祭祀黑帝的祠堂,稱為北畤。
從此,漢朝就以水德自居,連比較年長、博學又懂得曆法的張蒼都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確實不符合五行終始說。
可能那個時候,漢朝的合法性主要來源於高帝劉邦「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上,統治者對符不符合五德終始說還不大重視吧。
一直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漢朝的國力逐漸興盛,賈誼認為漢朝要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就提出來漢朝是滅了水德的秦朝,土克水,所以漢朝應該是土德,崇尚黃色。
但是當時的漢文帝比較謙虛,覺得自己配不上什麼德,又加上周勃、灌嬰等一批老權貴看不慣賈誼受到漢文帝重視,所以不斷說他的壞話,阻撓漢文帝提拔他,結果把賈誼這麼一個大人才搞得鬱鬱而終,32歲就死了。
過了幾年,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的時候,又一個叫公孫臣的山東人上書鼓吹漢朝應該是土德,還預言應該有黃龍等相應的徵兆出現。
漢文帝肯定會就此事諮詢大臣們。
我們前面所說的那個張蒼,這時候正在當丞相,他認為,黃河在金堤決口,洪水泛濫,說明漢朝應該是水德。
公孫臣只好打道回府。
但是一年之後,真的有黃龍在今天的甘肅天水出現了。
漢文帝相信這個公孫臣還是有兩下子的,就把他召回來當博士,也就是皇帝的顧問,讓他與一幫知識分子起草以漢朝為土德而變更曆法、服色的方案。
被小小的公孫臣活生生地打了臉,張蒼這個老丞相也不好意思再幹下去了,就以年老多病為由辭職了。
後來又有個叫新垣平的傢伙,投漢文帝所好,搞些祥瑞啥的神神叨叨的花樣拍漢文帝馬屁,同時也講變更曆法、服色的事,受到崇信。
但不幸的事,有人把新垣平給舉報了,告發他搞的些預言、祥瑞等花樣都是騙人的。
漢文帝很憤怒,覺得傷自尊了,讓司法機關把新垣平殺了。
從此以後,漢文帝對什麼「德」不「德」的就沒興趣了,覺得是騙人。
公孫臣純屬躺槍,他的活兒算是白幹了。
漢文帝死了,漢景帝即位,也沒人提起「土德」這茬子事兒,就這麼過了二十來年。
終於,讓大家如雷貫耳的漢武帝登場了。
漢武帝登基的時代,漢朝已經建立60多年了,經過前幾代皇帝的勤儉持家,已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漢武帝看著手裡這麼大把的財富,不好大喜功才是怪事。
同時,國家都這麼強大了,還不建立自己的一套制度怎麼行呢?所以必須改制。
我發現,但凡生活在一個朝代的強盛時期的君主,都比較好大喜功、比較喜歡把制度改來改去。
漢武帝是這樣,隋煬帝是這樣,唐玄宗是這樣,明成祖是這樣,乾隆皇帝也是這樣。
不扯遠了。
話說漢朝都這麼富強了,還沿用秦朝的正朔、服色等制度,連一般的知識分子都覺得不合適、必須改革了。
於是漢武帝一即位,就提拔了趙綰、王臧等幾個儒生當大官,並讓他們討論改制的事情。
不過這事急不得,急了還是要吃苦頭的。
因為漢武帝的奶奶、也就是漢文帝的老婆、太皇太后竇氏還沒死。
這竇老太太是信奉黃老思想的,看不慣這幫儒生在這裡唧唧歪歪,就找了些趙綰、王臧等人的岔子來責備漢武帝。
漢武帝被逼得沒辦法,只好讓司法部門介入調查趙綰、王臧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
趙綰、王臧不堪受辱,都自殺了。
等到漢武帝當了六年皇帝之後,竇老太太終於死了。
死後不到半年,漢武帝就又提拔了董仲舒、公孫弘等一幫儒生,可見漢武帝的心情有多麼急迫。
後來司馬遷、兒寬等人也參與了改制運動。
因為確定新的正朔需要改變曆法,這個需要精確的天文觀測和數學計算,那時又沒有計算機,必然耗時較長。
所以直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也就是漢武帝登基37年後,漢朝政府終於頒布命令進行改制,宣布漢朝為土德,崇尚黃色。
事情就這麼結束了麼?沒有。
知識分子們繼續折騰。
漢武帝末年,漢朝被武帝的好大喜功搞得民不聊生,簡直有滅亡的危險。
特別是到了漢元、成、哀帝在位期間,朝政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漢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京房、谷永等人就天天在皇帝面前講,今天這裡有旱災啦、那裡發大水啦,天上出現彗星了、落下隕石啦,這裡地震了,那裡山崩啦,等等一些不好的現象,通通解釋為漢朝要滅亡的象徵,把皇帝們嚇得不輕。
怎麼辦呢?公然叫漢朝皇帝退位讓賢?是一個辦法,還真有人膽大包天。
漢昭帝時候有個人叫眭弘、宣帝時有個人叫蓋寬饒,他倆不怕死,就給皇帝上奏,請他們不做皇帝了,讓另外的賢人來做吧。
這不是與虎謀皮嗎,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有了前車之鑑,後來的知識分子們學聰明了,再也不敢公然叫皇帝退位了,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叫「再受命」,把制度再改一改。
漢高帝劉邦當皇帝,已經是受了一次命了。
現在漢朝土德衰落了,要被新的德取代了,多麼可怕,那麼咱們再受命一次,把土德改一改,那麼漢朝的「德」不就又是新的了嗎,不就可以繼續存在下去了嗎?
首先鼓吹再受命的人叫甘忠可,造了《天官曆》《包元太平經》等一些神神鬼鬼的書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說「漢朝正趕上氣數已盡,必須再從上天受命。
天帝派真人赤精子下凡教我幫助漢朝」。
這不是活脫脫的邪教麼。
結果他被中壘校尉(首都公安局局長)劉向舉報搞迷信活動欺騙皇帝和百姓而逮捕了。
關在牢里還沒審判呢,甘忠可就病死了。
甘忠可死後,他的學生夏賀良等人繼續鼓吹。
這次得到了也比較好這一口的騎都尉李尋、長安縣令郭昌的引薦。
李尋當時比較受漢哀帝的信任,所以漢哀帝召見了夏賀良。
夏賀良見到漢哀帝,就說:「漢朝衰落,必須再次受天命。
你前面的漢成帝因為不進行再受命,所以生不了兒子、絕了後。
現在你久病不愈,變故災異也很頻繁,這是上天在告誡人們。
應該馬上改元易號,才能夠延年益壽、皇子誕生生、災異平息。
明白天道而不能實行,一定有災禍,將會滅亡,洪水就將來臨,火災等災難也將發生,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久病的人往往都很迷信。
漢哀帝被夏賀良這麼一嚇,就想試一試,於是真的下令「再受命」了,改年號叫「太初元將」,自稱為「陳聖劉太平皇帝」。
這名字聽起來都怪怪的。
至於有沒有改「德」,史書沒記載。
但是改制改了一個月,漢哀帝的病沒什麼好轉,而且旱災還是旱災,百姓還是困苦,得了勢的夏賀良等人又想進一步排擠大臣、把持朝政,哀帝就不高興了,說「你們跟我講,只要再受命,就可以上安國家,下安百姓,我聽信了你們的話,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你們說還要進一步改制,提出的方案都是荒誕不經的東西。
」於是把他們殺了。
甘忠可、夏賀良死了,漢朝再受命的問題沒有解決。
知識分子們為了解決漢朝延續下去的問題,繼續想辦法。
說來還要從董仲舒講起。
董仲舒這個人很了不起,他的成就在於把原始儒學加以改造,變成了鞏固專制皇權的工具,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
他對五行相勝說進行了改造,發明了五行相生說,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還有一點,在鄒衍的時代,人們認識的古代帝王或王朝只有黃帝、夏、商、周、秦。
到了漢朝末年,經過知識分子們的不斷增加,已經有十幾個了,比如一本書叫《世經》(顧頡剛先生推論是劉歆等人偽造的),連同漢朝在內,一共有太昊、共工、炎帝、黃帝、少皞、顓頊、帝嚳、帝摯、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秦伯、漢高帝15代,其中共工、秦是霸主,帝摯品德不行,都沒有受命,所以受命的一共是12代。
太昊是最古的帝王,為木德,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理論排下來,漢高帝(也就是漢朝)就是火德。
經過知識分子們廣泛的宣揚,雖然沒有皇帝正是下命令,但是漢武帝規定的漢為土德不知不覺變成火德了。
不僅知識分子們相信,而且王莽、劉歆等高官們也相信了。
既然漢朝變成火德了,那麼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論,火生土,取代漢朝的就應該是土德。
漢朝的外戚王莽通過孺子嬰的「禪讓」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這個新朝的「德」正是由「火德」生出來的「土德」。
比如王莽自稱黃皇,把他的女兒,也就是漢平帝的皇后封為黃皇室主,等等。
王莽在位僅僅14年,就因為大搞儒家教條主義而把國家治理得一團糟,天怒人怨,就有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把他推翻了。
光武帝劉秀在戰爭中崛起,重新建立了漢朝。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光武帝正式承認漢朝為火德,崇尚赤色。
所以,從此以後,大家都把漢朝叫炎漢、炎劉。
有意思的是,五行相生學說也極大地盛行起來,人們都知道、而且承認取代漢朝的王朝將是土德。
東漢末年,以推翻漢朝政府為目的起義叫黃巾起義,他們的口號是「黃天當立」。
取代東漢的曹魏,其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的第一個年號叫黃初。
在南方自立的吳大帝孫權的第一個年號叫黃武。
這都不是偶然的。
黑黃紅到底哪一種顏色才是漢朝的本命色?原因就在於五行相勝相生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推崇水德,水德尚黑,因此秦朝推崇黑色,皇帝衣服都是黑色為主。而漢朝則比較複雜,初期也是推崇黑色,後來轉為土德,推崇黃色,到東漢又轉為火德,推崇紅色,漢朝也就成了「赤劉」。漢朝五...
我的天,終於知道秦朝為什麼崇尚黑色了!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一個平民,定下一個規定,此後所有皇帝老老實實按他說的辦
我們知道,皇帝是比較自傲的,尤其是開國皇帝,上台之後都想搞點新意思,漢朝搞獨尊儒術,隋朝搞科舉,宋朝搞僱傭兵,元朝搞行省,明朝廢宰相搞內閣,清朝……
秦始皇雖然信奉五德終始學說,卻拒不承認其中的這一點
所謂「五德終始」學說,是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首創的一種天命循環學說,它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五行學說。而五德者,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五德相生相剋,相互...
秦始皇劉邦漢武帝為何都信奉陰陽五行學說?沿襲千年後卻被推翻
諸子百家之中,有一家相當有地位,卻被當今的學者們所忽視。其實這種忽視,應該是刻意而為之。因為這種學說似乎與現在的唯物主義思想格格不入,甚至與封建迷信相掛鈎,不符合現在文化的主旋律。
五德終始:揭秘中國歷代王朝的「顏色革命」
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往往意味著國家顏色的改變,這種看似簡單的黑紅白青黃背後,其實是一種影響了中國王朝政治近千年的學說,那便是「五德始終說」。「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