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間序列考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時間序列如何?至今不夠明朗。
筆者考證如下:
一 蜀帥從隴西退兵
《魏書·張既傳》備註《魏略》曰:「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吏民騷動,天水、南安太守各棄郡東下,楚獨據隴西……楚聞賊到,乃遣長史馬顒出門設陳,而自於城上曉謂蜀帥,言:『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
』使顒鳴鼓擊之,蜀人乃去。
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楚」即魏國隴西郡太守游楚。
諸葛亮首次北伐,先進攻祁山而勝,後退守祁山而敗。
「諸葛亮破走」,或指街亭之敗,或指祁山之敗。
自祁山之勝至街亭之敗,至多五日(受姜維行動的時間因素的制約,考證必慮)。
因此,符合「後一餘日」的「破走」,只能是祁山之敗。
對「諸軍上隴」,可理解成「各路軍隊都越過隴山」。
馬謖失街亭後,第一天,張邰不敢攻打王平,恐有伏兵;第二天,張邰不敢追擊諸葛亮,以致於諸葛亮敢於「徐行」。
騎兵日夜兼行三百里為大忌,步兵日行百里為大忌。
因此,騎兵的行軍速度可作日行180里計(三十年後鍾會部騎兵日行可達172里),步兵的行軍速度可作日行90里計。
從郿國到街亭,有716里,騎兵四天到達,步兵八天到達。
因此,張邰的步兵比其騎兵晚到四天。
待步兵到齊,才可謂「諸軍上隴」。
「蜀帥」到達隴西郡治襄武城下,自然是從祁山出發的,從祁山到襄武城,有386里,按日行90里計,需四天,途中經過南安郡城,至少應停留一天。
因此,共計五天。
「後十餘日」,可作15天計。
僅從「蜀帥」這一路來計算,諸葛亮從祁山之勝到祁山之敗,其間至少有20天。
至於「蜀帥」是誰,最合適的人選是魏延。
這次北伐,諸葛亮任命魏延為「涼州刺史」。
二 姜維的行蹤
《蜀書·姜維傳》曰:「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
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
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
維等相率還翼,翼亦不入維。
維等乃俱詣亮。
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
故維遂與母相失。
」
《姜維傳》裴注《魏略》曰:「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屬隨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
遵念所治翼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遂亦隨淮去。
時維謂遵曰:『明府當還翼。
』遵謂維等曰:『卿諸任便叵覆信,皆賊也。
』各自行。
維亦無如遵何,而家在翼,遂與郡吏上官子修等還翼。
翼中吏民見維等大喜,便推令見亮。
二人不獲已,乃共詣亮。
亮見,大悅,未及遣迎冀中人,會亮前鋒為張邰、費繇等所破,遂將維等卻縮。
」
綜合上訴兩條引文,可如此敘述:
郭淮、馬遵、姜維等在洛門,得知諸葛亮到達祁山的消息,他們經過翼縣而不人城,向東駛去。
郭淮先人上城,馬遵在深夜獨自入上城。
姜維、上官子修因不能入上城而返回翼縣城。
(當他們走近上時城時,蜀軍仍全部滯留在祁山)。
姜維回冀縣後滯留了幾天,馬謖率前軍到達街亭。
姜維受家鄉父老之託,到蜀軍帥帳褐見諸葛亮。
諸葛亮正準備派姜維回冀縣迎接義軍首領時,傳來了失街亭的消息。
蜀漢的建興六年,即曹魏的太和二年。
洛門即今甘肅省武山縣的洛門。
冀縣在洛門的正東方。
冀縣是天水郡的郡治。
上邦屬天水郡。
從祁山到洛門有230里,從洛門到上有192里,從上邦到冀縣有108里。
諸葛亮攻打祁山堡的消息,一天後就可傳到洛門。
姜維騎馬從洛門到上邦城下,用了一天。
他從上邦城下返回冀縣家中,又用了一天。
估計他在家住了三天。
然後,他從冀來到上邦城下諸葛亮的帥帳前,又用了一天。
這時,傳來了馬謖失街亭的消息。
諸葛亮率大軍到達祁山後,用了兩天攻打山上的城堡。
古領祁山堡後,各路軍隊才各自上路。
這兩天,正好是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天水郡太守馬遵從洛門向東趕回上邦城的兩天。
(一天得消息,一天趕路。
)
街亭在上邦城的正北方。
如果馬謖部剛到祁山就奔赴街亭,就意味著上邦城迅即被蜀軍包圍,這樣,郭淮、馬遵就回不了上邦城。
可見,蜀軍的確在祁山一帶滯留兩天後再實行各路出擊。
為何說「姜維在家住了三天」?這是從馬謖部進軍街亭的時間推演出來的。
據,蘭州大學中文系張崇琛教授在《諸葛亮為何不納魏延之計》中所寫,街亭即今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
從祁山到街亭,有344里。
馬謖部從祁山到街亭,用了四天。
(騎兵用兩天,步兵用四天。
)
街亭之戰,應為一天。
馬謖從出祁山到失街亭,共計五天。
因此,姜維除行路兩天(回家與離家)外,在家應為三天。
姜維的本傳寫「維等相率還翼,翼亦不入維。
」寫翼縣的吏民沒讓姜維入城,這一點是不合情理的。
姜維是孝子,薑母就在城中,姜維當時沒有投奔蜀國,翼縣吏民沒有理由不讓姜維入城。
後來魏國沒有為難薑母,可反證姜維曾入城,被吏民推選而不得已去見諸葛亮。
「翼亦不入維」,其時間帳也算不過來。
假設姜維迅速返回上邦城下去謁見諸葛亮,這時離失街亭還有三天,而不是「會馬謖敗於街亭」。
筆者推論姜維「在家應為三天」。
姜維在家的天數能否更多一些呢?翼縣的吏民不會久等姜維。
三 馬謖部撤退的速度
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率軍到街亭附近接應,蜀軍從街亭附近撤退到祁山,比較從容。
《蜀書·諸葛亮傳》裴注《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
諸葛亮軍的「徐行」,其速度如何?古代兵法有行軍三十里為一舍的條文。
但背向敵軍而撤退,日行三十里未免太慢。
「倍道」而行是日行六十里,是正常行軍的速度,比「徐行」又快了一點。
撤退之軍,重兵(軸重之兵)在前,輕兵(輕裝之兵)在後。
《孫子兵法集注》軍爭篇注中張預曰:「若止是輕兵,則一日行五十里,不為遠也」。
因此,「徐行」取日行五十里比較合適。
從街亭到祁山,有344里,按日行五十里計,需七天。
綜合姜維的行蹤和馬謖部的行蹤,可得出如下的結論:
蜀軍從出祁山到撤回祁山,用了十二天。
蜀軍在出祁山前,進攻祁山堡戰而勝之用了兩天。
四 蜀軍「安從坦道」的速度
《蜀書·魏延傳》裴注《魏略》曰:「亮以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安從坦道」即從漢中出發向西北挺進,經武都郡,到達魏國天水郡的祁山。
蜀軍「安從坦道」,其速度如何?
古代步兵行軍,有一舍、倍道、倍道兼行等三說。
《孫子兵法集注》軍爭篇曰:「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句後有注。
何氏曰:「言三將出奇求利,委軍眾輜重,卷甲務速;若晝夜百里不息,則勁者能十至其一。
」張預曰:「卷甲,猶悉甲也。
悉甲而進,謂輕重俱行也。
凡軍日行三十里則止,過六十里為倍道,晝夜不息為兼行。
」注家雖時代偏後,但頗合孫子原意。
具體到蜀軍首次北伐的「安從坦道」,日行百里則「勞」,日行三十里則未「務速」,以日行六十里最為妥當。
從漢中郡城到祁山,有736里,按日行六十里計,需十二天。
五 蜀軍退守祁山八天左右
在第一節「蜀帥從隴西退兵」里,我得出了結論——「僅從『蜀帥』這一路來計算,諸葛亮從祁山之勝到祁山之敗,其間至少有20天。
」「蜀帥」從祁山出發的日子,應與馬謖的相同,即蜀軍占領祁山堡之日。
蜀軍從出祁山到祁山之敗,用了20天。
蜀軍從出祁山到撤回祁山,用了12天。
兩者相差八天。
因此,蜀軍退守祁山的時間有八天左右。
六 郭淮的行蹤
郭淮精通軍事,當時任雍州刺史。
蜀軍首次北伐進駐祁山的第二天傍晚,郭淮入上邽城。
(從洛門到上192里)。
當天半夜,天水郡太守馬遵入上邽城。
第三天早晨,姜維、梁緒等天水郡官吏要求入上邽城,沒被允許。
姜維、上官子修是翼縣人,返回家鄉。
梁緒、尹賞、梁虔等是外地人,進退失據,只好在上城邦下等諸葛亮到來,歸順蜀國。
(據《姜維傳》,在蜀國,梁緒官至大鴻臚,尹賞官至執金吾,梁虔官至大長秋。
)
第三天上午,因職責所致,郭淮向東行去,下一站必定是廣魏郡治臨渭城。
臨渭城在上邽城(今天水市)正東50里處,在渭水北畔,在清水入渭城的河口東側,即今杜棠一帶。
郭淮在臨渭城,不難得到關於蜀軍馬謖部向上邽的正北方挺進的情報。
蜀軍對上邽城圍而未攻,又未向不遠的(僅50里路)的廣魏郡治臨渭城挺進。
這些,很容易使郭淮判斷出蜀軍的戰略重點在上的西北方向———安定郡。
在黃初年間,郭淮鎮壓過安定羌。
這使得郭淮對安定郡非常敏感。
因此,可以說,張邰軍之所以能直接撲向街亭,其主意是郭淮出的。
此句雖為推論,卻合情理。
當然,郭淮用不著親自急馳奔向當時正位於邽城一帶的張邰部,他派一名驛兵去傳遞建議書就行了。
《魏書·郭淮傳》曰:「太和二年。
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詳屯列柳城。
張邰擊謖,淮攻詳營,皆破之。
」郭淮取得了柳城之勝。
筆者難以知道「柳城」究竟在什麼地方,但依據態勢分析,此「柳城」應在今清水河畔的平道、新城一帶。
平道在清水縣城正北28里處。
郭淮僅僅憑藉臨渭城和清水城,集合千名士兵是不成問題的。
(蜀國北伐軍雖多至十萬人,但輪到高詳名下,至多也只能有千名士兵。
)
七 趙雲軍佯攻的時間
《蜀書·趙雲傳》曰:「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
此段後裴注《雲別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亮大善之。
「《蜀書·諸葛亮傳》曰:「(建興)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亮)上疏曰:『……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
《水經注卷二十七》載:「諸葛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
又雲: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谷與伯苗相聞而已。
」
趙雲軍(含鄧芝軍)佯攻的郿,是郿國,曾是魏國平氏侯曹范的封邑。
郿城的城牆,應比一般的縣城高大堅固一些。
趙雲軍在箕谷失利,是由於「兵弱敵強」,還是由於「不戒之失」,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現在已無從考證了。
「箕谷」在什麼地方?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三冊22—23頁,將「箕谷」標在褒谷的南谷口,此處離褒中城很近。
張崇琛在《諸葛亮為何不納魏延之計》中認為「箕谷」在陝西太白縣境內。
筆者贊成張先生的結論,「箕谷」應在今太白縣境內,在三國時期的赤岸之北。
否則,就無法解釋「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
趙雲軍何時開始佯攻郿城?如果其時間過早,其消息就會及時傳到郭淮的耳中。
而史料表明,雍州刺史郭淮在諸葛亮率大軍進駐祁山時,還「偶自西至洛門案行」。
可見,郭淮事先根本不知道趙雲軍攻郿之事。
城離洛門有712里。
驛兵以最快的速度(一晝夜500里),也得用一天半才能將消息送到。
既然郭淮在洛門時對趙雲軍攻郿之事毫無所知,那就說明趙雲軍的佯攻不能比諸葛亮軍的主攻早一天半。
因此,趙雲軍的佯攻與諸葛亮軍的主攻,應該是同日發生的。
按照驛兵騎馬送信的低速,日行180里,從郿城到洛門需四天,因此趙雲軍的佯攻,不能比諸葛亮軍的主攻早四天。
以上論述涉及到驛兵送信的速度。
古代傳遞緊急軍事要件的速度如何呢?目前筆者找不到三國的資料,只好借鑑北宋的資料。
劉寶河、劉七妮在《我國古代的信息傳遞》中寫道:「急腳遞專門送緊急軍事要件。
仁宗以詔書形式規定:『馬鋪以晝夜行400里,急腳遞500里。
』」
八 張邰軍到達街亭的時間
《蜀書·張邰傳》曰:「諸葛亮出祁山。
加邰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馬謖所依之山,既謂「南山」,此山應在街亭之南。
諸葛亮的援軍自南往北接應馬謖部。
因此,張邰軍是自北往南進攻馬謖部的。
張邰軍是魏國精銳的機動部隊。
魏明帝早在一年前(太和元年春)就知道諸葛亮率十萬大軍進駐漢中,接受孫資的建議,「分命大將據諸要險」(見《魏書·劉放傳》裴注《資別傳》)。
因此,曹真軍、張邰軍擺在陳倉與長安之間的渭河南畔,以防蜀軍從三道山谷(褒斜谷、儻駱谷、子午谷)來的進攻。
其防守要點是陳倉、邽國、武功、長安等四城。
蜀軍主力遠赴祁山,實在出魏明帝的意料之外。
因此,張邰軍應來自陳倉、長安一線。
從邽出發,到陳倉往西北,經縣到隴山,然後向南到街亭。
因為有趙雲軍佯攻邽之事,所以,張邰軍這次長途跋涉的出發點是郿國。
從郿國到街亭,有716里。
騎兵需四天到達,步兵需八天到達。
筆者在第六節已論證,在諸葛亮進駐祁山的第三天上午,郭淮從上來到臨渭城。
郭淮派驛兵向東馳去,向曹真、張邰通報情況。
假設趙雲軍與諸葛亮軍發動進攻的時間是同一天。
在城下,經過一天的戰鬥,曹真和張邰可判斷出趙雲軍不是主力。
第二天,張邰就可收到祁山堡守將派驛兵送來的急件,知道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
(從祁山到郿城有664里,急腳遞用一天多的時間就可送達)。
第三天,張邰軍率領騎兵向祁山馳去,在陳倉可遇到郭淮第二次派來的驛兵。
(從臨渭到陳倉,有302里,是急腳遞的大半天行程。
從郿城到陳倉,有140里,是騎兵的大半天行程。
)這樣,張邰軍就可從陳倉往西北直奔街亭。
而郭淮因為驛兵的返回,就用不著再向東趕路了。
在三個時辰內,郭淮可兩次派驛兵向東馳去。
第一次是從上邽城派出,第二次是從臨渭城派出。
時在諸葛亮進駐祁山的第三天早晨與中午。
張邰軍的騎兵與馬謖軍的步兵,應是同一天到達街亭。
九 魏明帝到達長安的時間
《魏書·明帝紀》曰:「(太和)二年春正月……蜀大將軍諸葛亮寇邊。
……亮敗走,三郡平。
丁末,行幸長安。
夏四月丁酉,還洛陽宮。
」
查《中華兩千年曆書》,在曹魏太和二年,「夏四月丁酉」是四月初八,「夏四月丁酉」前的「丁末」是二月十七日。
魏明帝二月十七日到達長安。
十 諸葛亮退兵的時間下限
諸葛亮退兵的時間,與魏明帝離開長安的時間有關。
魏明帝何時離開長安呢?史料未載此時間,但我們可以推算一番。
首先,我們可以估計魏明帝行進的速度。
《魏書·明帝紀》曰:「(太和四年)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嶽。
乙末,幸許昌宮。
」魏明帝從洛陽經中嶽,東巡到許昌,歷時十四天,行程420里,平均每天行進30里。
再說太和二年。
從長安到洛陽有860里,按每天行進30里的速度計算,魏明帝用了29天。
因此可以說,魏明帝於三月九日離開長安。
從諸葛亮退兵到魏明帝離開長安,其間最少要算多少時間呢?從祁山到長安,有896里。
驛兵將諸葛亮退兵的消息送到長安,需兩天。
魏明帝制定告益州書,以及召見曹真、張邰、郭淮等詔書,需一天。
驛兵將詔書送到祁山,需要兩天。
張邰、郭淮安排各項事宜,需一天。
張邰、郭淮回長安,需五天。
(曹真在郿城,較近。
)魏明帝接見群臣,需一天。
總計十一天。
因此,諸葛亮退兵的時間下限是二月二十七日。
十一 諸葛亮出兵的時間下限
筆者在第一節已論證:「諸葛亮從祁山之勝到祁山之敗,其間至少有20天。
」
既然諸葛亮退兵(祁山之敗)的時間下限是二月二十七日,那麼,祁山之勝的時間下限是二月七日。
依次還可推出如下的時間下限:
「蜀帥」部到達隴西郡,時在二月十二日。
馬謖部步兵到達街亭,時在二月十一日。
失街亭,時在二月十二日。
諸葛亮接應馬謖部,時在二月十三日。
諸葛亮、馬謖返回祁山,時在二月二十日。
筆者在第四節已論證:諸葛亮率主力軍,從漢中到祁山,需十二天。
又:從進駐祁山到攻克祁山堡,需兩天。
因此,諸葛亮出兵的時間下限在一月二十三日。
這個時間,可與派援兵救孟達的時間相接。
(恕不贅述)
諸葛亮北伐與街亭之戰 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蜀漢章武二年(魏黃初三年,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死,諸葛亮以丞相秉政。為了完成興漢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致力北伐十數年。而街亭之戰是諸葛亮首出祁山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三國時期的街亭,...
諸葛亮虎頭蛇尾的第一次北伐
也許是因為三國演義這部書太過於出名,所以大家對於三國演義的了解程度往往大於三國志與裴注等書,其實這種結果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三國演義寫的太好了,人物刻畫非常細膩,故事情節又非常的合情合...
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部署,就真的能守住街亭麼?
最近《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電視劇火的不行了,在上周,電視劇上演了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等故事情節,看到這裡,小編不禁想到,如果歷史上馬謖完全按照諸葛亮軍事布置行事,馬謖能不能守住街亭勒?
馬謖為什麼守不住街亭要地?
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不是為軍法,另有隱情!
馬謖丟失街亭,戰敗回來,諸葛亮揮淚殺了馬謖,馬謖作為重要謀士,屢獻戰策,也立下不少功勞,特別是給諸葛亮獻策平定南中地區,功不可沒。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呢?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還可以將...
出師未捷身先死,六出祁山是否真,諸葛亮幾齣祁山?
總是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百折不撓尋找一切出兵機會,盡忠盡節直到公元234年8月病死五丈原軍中。諸葛丞相真的是「六出」祁山麼,他的進攻方向是從漢中向西北,但不是每次都是必出祁山,還有司馬懿是在諸...
丞相北伐(四)為什麼馬謖守街亭而不是魏延,兼論街亭緣何失守
對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小編我曾有很多疑問,比如蜀漢大軍是否占領過祁山?比如張郃統兵五萬去戰馬謖,那曹真的兵從哪冒出來的?比如街亭之戰時魏延在做什麼?比如諸葛亮為什麼不親帥大軍迎戰張郃?比如街亭失...
諸葛亮北伐戰役,贏了就退回漢中!
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請兵北伐,後主允准,下討魏詔書,授諸葛亮主持討魏專命之權。三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自益州(成都)出兵漢中,紮營於沔北陽平關,設丞相府,...
諸葛亮北伐失敗純屬必然 這兩個小人物就逼得他無功而返
三國後期最重要的軍事行動,莫過於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連續發動了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然而均未取得重大勝利,最後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就此結束了自己「鞠躬盡...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失敗的真實原因在這裡
建興五年,諸葛亮率大軍進駐漢中,六年春,諸葛亮大軍到達祁山,出兵前謊稱從斜谷道進兵攻郿城,而諸葛亮確出兵祁山,來個聲東擊西,派趙雲鄧芝屯兵箕谷作為疑兵 ,諸葛亮軍容嚴整,賞罰號今嚴明,天水,南安...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因為失街亭?實屬冤枉!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戰略家、將領。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經常談論定國大事。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
諸葛亮根本沒有殺馬謖,而是馬謖逃跑,千萬別再被演義誤導了
《三國演義》中,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
如果街亭不丟,諸葛亮能否擴大戰果,與曹魏主力一決雌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