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毛主席三句話說出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規律,天下大亂後必然會回歸到統一的局面,也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任何割據勢力必然都會被另一方吞滅,而當時魏強而蜀吳弱這一局面是非常明顯的

內因:當年劉備軍事集團進入益州後,便逐漸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內部分裂現象。

劉備手下出現三個黨派:一是追隨劉備已久的河北武將派,以關羽張飛為首;二是後進及投降荊州士大夫派,以廖立馬良為首;三是益州本土派,以吳懿法正為首,法正死後以李嚴為首。

諸葛亮根據出身屬於第二派,但後來把持大權,以一己之力調解壓制三派的鬥爭,每當國內矛盾變得非常激烈的時候,就出兵北伐,當然最後也因為內部鬥爭狀況的變化而失敗

外因:吳蜀聯盟的基礎在吳國方面過於薄弱,而曹魏的強大並不是僅靠幾十年就可以改變的軍事上:雖然諸葛亮曾創造出用3萬步兵攆著曹魏十餘萬騎兵打的軍事奇蹟,奈何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吃步兵是必然的規律。

經濟:這個就說一句吧:蜀國最後國民經濟凋零到需要依靠蜀錦的出口來維持,皇帝逢年過節都拿不出余錢來賞賜大臣

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第一次北伐,當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諸葛亮沒有內憂,就以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

大軍逼近長安。

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達反叛計謀被司馬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守街廳,最後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計」。

諸葛亮的第一次失敗,主要就是自己錯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

這兩個問題。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糧草的問題。

第五次北伐,此時,屬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幾次用計謀都戰勝司馬懿,後來蜀國大軍,逼近渭水(今天陝西的母親河,渭河),直搗長安。

可是,後主劉禪聽信讒言,詔回大軍。

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機會。

第六次,火燒上方谷,計謀都已經實施的很順利,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澆滅,救了司馬父子。

(後人說,是老天要滅魏國,所以要留下司馬昭)。

又加上,東線諸葛謹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夾擊魏國。

諸葛亮氣上心頭,舊病復發,鬱鬱而終。

病勢於五丈原,享年54歲。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

還有一句,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毛主席僅用三句話就總結了諸葛亮未統一天下的原因,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為何失敗,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後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遺願,先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然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北伐中原,諸葛亮勞累成疾,病逝五丈原。至此,蜀國偏安一隅,之後雖然有姜唯北伐中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