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後面還有一句,這才是諸葛亮最真實想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秋。
故事的主角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原文如下: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最難以判斷結果的事情就是戰事。
當初先帝兵敗當陽,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
過後,先帝東聯孫吳,西得益州,率部北征,斬殺了夏侯淵,說明了曹操當年的判斷是錯誤的。
之後,東吳違背盟約,導致關羽戰死,先帝兵敗退回秭歸,曹丕又稱帝。
大凡事情就是如此,難以預料。
微臣竭盡所能,貢獻出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至於是成功還是失敗,順利還是困難,就不是微臣的聰明才智所能預見的了。
與以前每個故事僅介紹一個成語不同,本文要介紹的共有三個成語,分別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
這其中的「死而後已」出自《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為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生,意為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
而另外兩個則是諸葛亮的首創。
「鞠躬盡瘁」意為竭盡所能,貢獻出全部力量;「成敗利鈍」的意思是事情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上面介紹的這段文字,出自著名的《後出師表》。
與《前出師表》的慷慨激昂、充滿必勝的信念不同,《後出師表》的風格較為悲壯。
在該表中,諸葛亮分析了戰與和、安與危之間的關係,指出了繼續北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對北伐所產生的結果做出了較為客觀的預測,這便是「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或許也正是諸葛亮當時的真實心態:不發動北伐是等死,發動北伐其實也勝負難料。
參考書籍:《三國志》、《論語》
《隆中對》為什麼實現不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隆中對策無疑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讓劉備集團「興復漢室」。那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隆中對本身的漏...
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回憶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說的卻並非真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所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昭烈帝劉備,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是後主...
并日而食是什麼意思?并日而食出自什麼典故?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了,當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神話。不過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碼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諸葛亮寫的《出...
一千零一夜:讀諸葛孔明的《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不忠!
南宋文人安子順曾評: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一千零一夜:今夜推薦古文諸葛孔明的《出師表》。
後出師表是孔明所寫嗎?
出師表分前後,但《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