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首創一成語,拒絕了孫權的建議,卻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主人公是劉備。

原文如下:

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

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

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

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

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

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向獨自占據益州,便拒絕了孫權的意見。

他說:「益州百姓富足,地形險要。

劉璋雖然暗弱,但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地盤。

張魯虛偽而不可靠,未必真正效忠曹操。

如果現在進兵益州和漢中,不但軍需物資要從萬里之外進行轉運,而且要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行動即便是兵法大師吳起也無法制訂住計劃,孫武也能以保證能成功。

曹操雖然企圖篡奪帝位,可現在還是打著保衛皇帝的旗號,有些人只看到曹操在赤壁打了大敗仗,就認為他的力量不足,實際上如今曹操依然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他打算到大海邊飲馬,到吳越之地檢閱軍隊,如何肯干坐在那兒等待年老?現在盟友之間無緣無故自相攻擊,無異於給予曹操把柄,使敵人有機可乘,這不是長遠之計。

孫權不肯聽從劉備的建議,派遣孫瑜率領水軍進駐夏口。

劉備不然孫瑜的軍隊經過,他對孫瑜表示:「你打算奪取益州,我就算是披散頭髮,隱居山林,從此不過問世事,也絕不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義。

」他派關羽駐紮江陵,張飛屯兵秭歸,諸葛亮據守南郡,劉備自己也進駐孱陵。

孫權知道劉備的意圖後,只得下令讓孫瑜撤軍,不再攻進益州。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劉備口中的「被髮入山」,意為披散頭髮,隱居山林,形容不過問世事。

這也是由劉備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孫權想借道劉備所占據的荊州地區進攻益州,故此寫信給劉備,提出與劉備一起向益州發動進攻。

但劉備回信拒絕了孫權的邀請。

孫權大怒,派遣孫瑜帶領軍隊,打算強行通過劉備的地盤。

劉備則用「被髮入山」這句成語進行威脅,同時又派關羽、張飛等人把守通過益州的要道,擺出以武力阻止孫瑜大軍的架勢。

孫權發現劉備下定決心不讓自己的大軍經過,只好撤軍。

不過,自從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構想之後,劉備就一直對益州虎視眈眈,一直在尋找進入益州的最佳時機。

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怎麼會讓孫權捷足先登呢?故此,他不惜編造了種種謊言來阻止孫權,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脅,最終迫使孫權放棄了西進益州的打算。

但這也為日後的荊州之爭和關羽之死埋下了伏筆。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法正:做軍師,我超過諸葛亮······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

劉備奪取益州,為什麼孫權和曹操會坐視不管?

益州牧劉璋邀劉備剿除漢中惡匪張魯,沒想到引狼入室,益州被劉備收入囊中,自己則被遣到公安,做起了安樂侯。劉備占據益州,絕對是曹操和孫權不願意看到的。那麼,劉備占領益州時,曹操和孫權為什麼不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