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諸葛亮借荊州殺關羽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還是很了解的,自從劉備稱帝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調動所有的軍隊討伐東吳,收復荊州。

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時劉備已經做了皇帝,誰要進諫,搞得不好
就要掉腦袋。

只有趙雲不管,照樣說了一大通理由,堅決反對劉備伐吳。

劉備果然大怒,一點
也聽不進趙雲的意見,不僅聽不進去,伐吳也不要趙雲去了,讓趙雲留守後方,實際上就是把趙雲晾在一邊。

《三國演義》上講,趙雲是五虎上將,其實,趙雲的官要比關、張、馬、黃小得多,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車騎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黃忠是後將軍,他們都是重號將軍,但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是個雜號將軍。

可見,由於趙雲過於耿直,所以劉備對他不是太喜歡。

劉備准
備伐吳的時候,還有一個大臣叫秦宓,他也進諫,說討伐東吳是天時不利,結果秦宓的下場就更慘了,差點被殺掉。

幸虧大臣們求情,劉備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獄,一直到劉備死
後,秦宓才被從監獄裡放出來。

後來劉備伐吳慘敗,火燒連營七百里,差不多全軍覆沒。

這個時候諸葛亮才說了一句
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

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
邊,就不會慘敗了。

」這簡直就是一句「事後諸葛亮」的話,這說明諸葛亮當時之所以沒有進
諫,可能是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比較透。

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覺
得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

但在這種事關國家利益興亡的時刻,作為大
臣就是要儘自己的職責,何況諸葛亮作為軍師、宰相,更應該儘自己的職責。

民族英雄林則徐
說過這樣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意思是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用生
命去換取也值得,豈能因為災禍就避開呢。

而且,就算諸葛亮勸不動劉備,但總可以盡心盡責地幫助關羽吧?關羽這個人的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個例子: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西涼的馬超前來投奔劉備。

馬超是一員虎
將,連曹操這樣一個把天下英雄視為鼠輩的人,看見馬超也畏懼三分。

馬超前來投奔劉備,劉
備當然高興,就加封他為平西將軍,與關羽的地位相等。

這一下子可把關羽惹火了,關羽寫信
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本事可以同誰相比?諸葛亮馬上回了封信給關羽,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武藝和張飛差不多,他們兩人可以並駕齊驅,但同你美髯公比起來,還差了一截啊,因為你美髯公的武藝是絕倫逸群,天下第一。

這一番話可把關羽捧上了九霄雲外,關羽本來就驕,這樣一來更是驕上加驕,他得意得不得了,還把諸葛亮的信拿給左右賓客們看。

從此,關羽頭腦更加發熱,真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
一了。

諸葛亮這樣做只會害了關羽,關羽不是一般的將領,他鎮守荊州,承擔著蜀漢政權差不
多半壁江山的重任。

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關羽如此驕狂,以至於因張狂而不把孫權放在眼裡,最後走麥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中諸葛亮確實是要負責任的。

找遍《三國志》,也沒有看到諸葛
亮離開荊州時,提醒關羽要注意和東吳搞好關係的史料記載。

《三國演義》中孔明離開荊州將
要進益州時,對關羽講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完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是被呂蒙生擒活捉,首級被送給了曹操。

荊州之戰,不僅僅是蜀漢政權的致命之戰,同時也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專家認為,關羽攻襄樊的時候兵力雄厚,兵精糧足,所以劉備、諸葛亮根本沒有必要派出援兵。

那麼,關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嗎?關羽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
載,《三國志》上講:「羽號有三萬人」,這樣算來,關羽能帶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會超過兩萬人。

而關羽水淹七軍,是俘虜了不少曹家的兵將,但他能否使用這
些降兵降將,使他們反戈一擊呢?似乎不行。

關羽平時驕橫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關係,
怎麼可能讓他去做俘虜兵的思想工作?

那麼劉備、諸葛亮明明看到關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為什麼不給他增派援兵?有人說,這是劉備、諸葛亮不知道前線的戰況,而且時間上來不及。

而實際情況是,襄樊戰役是從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響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結束,整個過程有半年時間,成都方面從來就沒有發過一兵一卒前去增援。

如果說剛開始的時候,關羽水淹七軍打了勝仗,劉備、諸葛亮
不給他增加兵力或許還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給關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兩條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證明劉備與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發兵去救關羽。

一條是呂蒙攻下江陵、公安後,為了擴大戰果,又派陸遜去攻打蜀國的邊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歸,結果這些城市全部被陸遜打了下來,這樣吳國的疆域已經擴展到蜀國的西部邊境白帝城,這條史料出現在《三國志·孫權傳》中。

另一條史料更為重要,就是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
棄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這條史料是在《陸遜傳》中。

這條史料太重要了!因為即使呂蒙攻下江陵後,馬上嚴密封鎖消息,關羽的荊州兵統統被
呂蒙俘虜,無一漏網,沒有人能回成都報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

宜都既然被打下
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丟了,這麼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連滾帶爬地跑回去報信嗎?

而且,劉備在攻下漢中後,為了加強成都同漢中的聯繫,從成都到白水關,造了四百多所驛站,就是為了保證前方和後方之間通訊聯絡的暢通無阻。

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從成都到
湖北宜昌、武昌,到處都是快馬探子、細作,隨時了解敵情。

這要放在今天來說,基本上就算
是「諜報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來看看曹操那裡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隊:第一批是于禁、龐德率領的七軍,這一批部隊被關羽消滅了。

緊接著,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將———徐晃的部隊,他們吸取上一次于禁被消
滅的教訓,在兵力不夠充足的情況下,先按兵不動,不同關羽決戰。

曹操又陸續給他補充了後
續部隊,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隊,估計徐晃這時的部隊至少在五萬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軍隊,形成了里外夾攻之勢。

曹軍對關羽已經具有壓倒優勢。

這還不算,曹操還不放心,他
又下令,把合肥張遼的部隊調過來。

張遼是曹操的五虎上將之首,他曾經在合肥打敗孫權,威
震逍遙津,差一點就活捉了孫權。

所以說,曹操為了對付關羽,已經把他的王牌軍都拿出來
了。

這還不算,曹操覺得還鎮不住,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他統率十幾萬精銳部隊,開赴距
離襄陽不遠的地方——摩陂。

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打過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難,但
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為了打關羽,花費這樣多的心血,進行了全國總動員。

為《資治通鑑》作注的胡三省對這件事曾經做過評論。

他說:「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也必然被曹操打敗,關羽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後來曹操借呂蒙的手來對付關羽,只不過是他想讓鷸蚌相爭,他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罷了。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過這樣的評論:「呂
蒙偷襲荊州,這確實是難以預料的,但就是呂蒙不偷襲荊州,關羽能制服曹操嗎?關羽對付曹仁還可以,對付曹操那就差得遠了。

」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後來的史學家、思想家對這一
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場荊州之戰,失去的不光是蜀國的一員大將,也不光是一塊戰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剛剛有所好轉的蜀漢江山的大好形勢!傳統的觀點總是把這次失敗歸結在關羽的疏忽大意上,當然,作為這次戰役的指揮者,關羽的確要負責,他也付出了人頭落地的慘痛代價。

但諸
葛亮是軍師責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斷定諸葛亮是「借荊州殺關羽」呢?而誰又應該對關羽之死負責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的五虎上將,各自統兵多少?

劉備白手起家,打下荊州和益州,好不容易有了兩塊地盤,建立蜀漢基業。在劉備的一生中,最信任的大將當然是關羽和張飛,劉備曾讓關羽和張飛各自統兵萬人以上,可以說,非常信任了。除了關羽和張飛,五虎上將中...

道教人物—關羽

關羽(?年-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萬人敵」。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後...

關羽之死和他們有沒有關係

三國中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人表面上對你恭敬,但心裡卻有著自己的計謀和打算。兄弟反目成仇更是常見,呂布為了一匹赤兔馬就成為別人口中的三姓家奴可想而知,三國里的人心險惡。再說關羽,能力甚高,忠...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

關羽竟然是被諸葛亮借刀殺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出兵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嚇得魏主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是後來,關羽為什麼會以兵敗收場,荊州失陷,父子都被殺了呢?要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

關羽真的只是「大意失荊州」嗎?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大意失荊州」是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說由於一個人的疏忽而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這個成語是來源於三國時期因關羽本人的疏忽而造成蜀國丟掉荊州的歷史故事。那麼,關羽果真是因...

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爭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在孫權集團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因此,呂蒙接任後,孫權...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