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是勤王,還是割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講到從京城逃出的曹操發出興義師討伐董卓的檄文後。

頓時,十七鎮諸侯紛紛響應,再加上曹操自家形成了十八鎮諸侯。

如果把兵力相加,有30萬之多。

這裡面有袁紹、曹操、公孫瓚、馬騰等實力派,也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可謂是空前絕後。

然而,如此強大的隊伍沒有勤王成功卻不歡而散形成漢末割據。

為何十八鎮諸侯名聲在外卻收穫甚少呢?

十八鎮諸侯實力並不強

翻閱正史,我們會發現實際參戰的只有十二路諸侯,他們是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准奮武將軍曹操。


漢末經歷了黃巾軍起義,雖然地方政府的實力加強,但是參加會盟的諸侯都是新起之秀,沒有完全掌握地方實權。

他們的兵力有限,演義中的30萬之說純屬誇張說辭。

聯軍的質量並不高。

雖說有十萬之眾,但大多是新招募或未經歷戰爭洗禮的軍隊。

比如,曹操參戰所帶的部隊就是剛剛招募的,根本沒有時間訓練。

此後,曹操追擊董卓被擊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它的虧。

而董卓的西涼兵以騎兵為主,他們身經百戰。

兩者一對比,我們會發現關東聯軍攻打西涼軍無疑是羊如狼群。


此外,真正的地方實力派如劉表、陶謙等人手握重兵,占地千里並經營了多年。

但他們沒有參加會盟。

他們保持中立也表示了他們支持董卓。

諸侯內部關係複雜,矛盾重重

十八鎮諸侯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袁紹為首的實力派,另一部分是以曹操、孫堅為首的無地盤或地盤狹小的非實力派。

會盟以來,只有曹操和孫堅兩家在前線苦苦奮戰,以求得一塊地盤。

而袁紹為首的實力派在後方日日高酒。

此次會盟名義是勤王,實際是互相估量對手、保存實力,並結下了梁子。

很快的,東方聯軍不顧勤王的目的,相互討伐。

例如袁紹吞韓馥,與公孫瓚開展;袁術擁有南陽後與劉表交惡;袁氏二兄弟決裂;劉岱、橋瑁、張楊的弱勢力明爭暗鬥等等。

三國割據戰就是從此開始。

並非真心勤王

關東軍與西涼軍的對峙中,袁紹與韓馥認為獻帝年幼,謀立劉虞為帝。

我們知道袁紹是這次盟會的盟主。

盟主有另立朝廷之心,可見在十八鎮諸侯中有相當大的人並不是真心的勤王,而是對董卓獨大表示不滿。

當曹操和袁術聽說此計劃後,表示反對。

就連劉虞本人也表示反對才作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術拿個玉璽就能稱帝原因是什麼

說到袁術很多網友應該知道這個人其實戲份也挺多的,還有一個叫袁紹的,但是小編也分不清楚這兩個人到底是誰,反正就是感覺很有背景的樣子,其實在當時袁術是稱帝了的,而且憑藉的東西就是玉璽了,那麼有的人就...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

關東諸侯聯軍(三國史話)

董卓進京後,採取廢少帝立獻帝、說服呂布反叛丁原、逼走袁紹、自立相國等一系列手段加強了對東漢朝廷的控制。為收納名望、平息儒家士族的反對,董卓重新任用黨人、並拜袁紹、韓馥、劉岱、孔伷等人為關東地區州...

十八路諸侯討伐,為何還斗不倒一個董卓?

《三國演義》中,曹操號召天下群起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路諸侯紛紛響應,袁術、袁紹、孫堅等17路人馬,加上曹操,一共十八路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算來,討伐董卓的人馬合...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