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第一篇《北疆狼煙》:第三集、世宗北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世宗北征
上一講咱們講到後周與漢遼聯軍之間的高平大戰,由於周世宗柴榮臨危不亂、指揮有方,趙匡胤等將領們率軍死戰,終使後周軍隊反敗為勝。
此戰過後,北漢元氣大傷,再也不敢主動挑釁後周。
而此時,遼穆宗因忙於處理國內混亂的政局,暫時也無暇他顧。
因此,高平之戰過後,周世宗總算是可以騰出手來,開始一番大作為了。
殺雞給猴看
周世宗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即位以後念茲在茲的一件事便是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國的統一。
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北方是周、遼兩大國雙雄對峙,被夾在中間的小國北漢依附於自己的大哥遼國,總想著找機會借大哥的力量報復一下後周。
而南方,各路豪傑紛紛稱孤道寡,廣大南中國儼然回到了春秋戰國。
其中,李氏南唐占據江淮地區及今天的江西省,孟氏後蜀坐擁四川及今天的陝西漢中地區,這兩國實力最強,而且向來和中原政權不對付,都有向北進軍、定鼎中原的志向。
南唐的東邊是錢氏吳越國,據有今天的浙江全省、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帶;勢力衰微的閩國王氏割據閩南泉州一帶,自稱清源節度使;今天的兩廣地區,則是劉氏南漢的地盤;馬氏楚國盤踞在今天的湖南及貴州一部;還有南平、武平等小政權,雖然只占著數州之地,卻也不甘寂寞地來湊熱鬧。
對於這些個割據政權,先打誰、再打誰,後周世宗有著自己的一番考慮。
他認為,當年遼太宗入主中原時,隴西一帶的秦(今甘肅天水)、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鳳(今陝西鳳縣東)四州因不願對遼稱臣而倒向了後蜀,這四州位於秦嶺以北,是後蜀進軍中原的一塊重要根據地,因此他決定先拿下這四州,消除後蜀對關中一帶的軍事壓力。
於是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命大軍西征後蜀。
起初雙方互有勝負,周軍雖然先後擊破蜀軍八座營壘,但卻被蜀軍援軍阻擊於鳳州一帶,雙方僵持不下。
世宗鑒於前線形勢,派大將趙匡胤前往視察。
七月初,趙匡胤奏報世宗,認為秦、鳳諸州一戰可成,世宗大喜,著手大力支援西線戰事。
當年閏九月,周蜀兩軍在黃花谷(今陝西洋縣境內)和唐倉鎮(今陝西鳳縣北)展開激戰,蜀軍因後繼乏力,遭到慘敗,秦、鳳等四州相繼歸附後周。
此戰,後蜀實力大為削弱,蜀帝孟昶被迫向周世宗請和。
正所謂殺雞給猴看,世宗伐蜀不僅解決了後蜀的軍事威脅,更是有效震懾了吐蕃、党項、吐谷渾等少數民族政權,使他們也不敢亂打後周的主意。
接下來,周世宗便著手開始對另一個強大對手南唐用兵。
打的就是手下敗將
南唐占據著土地肥沃、物產豐盈的江淮之地,中主李璟當政時又接連對閩、楚等政權用兵,先後占據了今天兩湖和福建各一部,勢力最大的時候轄35州、人口近600萬。
南唐坐大以後,還曾經遣使向北漢、遼求援共同起兵進軍中原,大有春秋之時楚莊王稱霸之勢。
雄才大略的周世宗自然不允許南唐如此囂張下去,而且如果可以占有號稱「魚米之鄉」的江淮,無疑將使後周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這對於後周的統一戰爭是極為有利的。
而此時的南唐國內,佞臣當道,朝局腐敗,國政混亂,也正好給了後周可乘之機。
此前後周剛剛建國時,後唐曾派兵援助過反周自立的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但卻被周軍打得大敗。
因此,周軍官兵都很清楚唐軍的戰鬥力。
你就是一手下敗將,難道還怕你不成?
於是,從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開始,至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周世宗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先後三次派大軍進攻南唐。
南唐除在壽州(今安徽壽縣)、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頑強抵抗,給周軍造成了較大傷亡外,其餘戰場上可以說是一敗塗地。
日後的宋太祖趙匡胤在征伐南唐的戰役中表現得可圈可點,一征南唐時,唐軍向揚州發動反攻,揚州守將向世宗告急,趙匡胤奉命率兩千人馬援助揚州,與兩萬唐軍在六合(今江蘇揚州西)遭遇。
面對強敵,趙匡胤毫無懼色,他指揮得當、以逸待勞,大敗唐軍,斬殺五千餘人,唐軍潰敗時又有數千官兵掉到河裡被淹死。
因而在征唐之役結束後,趙匡胤被周世宗擢升為義成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了手握重兵的禁軍大將,而且離禁軍最高官職殿前都點檢只有一步之遙。
可以說,征伐南唐為趙匡胤在軍中確立了無與倫比的威信與聲望,為他日後
「黃袍加身」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征南唐,後周取得了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將南唐的國境由淮河壓縮至長江,後周得到了人口眾多、耕作發達、盛產糧米茶鹽的江北14州60餘縣,人口22萬6000餘戶,還迫使南唐每年進貢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葉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在極大地削弱了南唐的同時,自身國力大為增強,為向北用兵創造了有利條件。
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
在三征南唐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周世宗下令全軍北還,決定擇期向遼開戰。
世宗沒有攜南征勝利之餘威徹底掃清南方割據勢力而是掉頭北返,向強大的遼國開戰,這一舉措確實遭到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批評,但是周世宗當時下決心這麼做,也的確有著自己的一番考慮。
那麼周世宗為什麼放著南方政權這些軟柿子不捏,一定要去找遼的麻煩呢?
表面上看,後周和遼結下的梁子既大又深,無法和解。
後周剛剛建國,遼便援助北漢發動了晉州之戰。
而世宗即位不久,遼又和北漢發起高平之戰,期間還差點致世宗於死地。
因此,世宗早就對屢屢幫助北漢火中取栗的遼恨之入骨,早想找個機會出口惡氣。
但說起來人家北漢是遼的小弟,又給人交了保護費,因此遼幫助北漢也還算是有情有理。
可是,當後周伐蜀征唐之時,南方這些個政權懾於周軍強大的兵鋒,屢屢遣人懷蠟書入遼求救,而遼也明里暗裡地給這些國家打氣,向周、遼邊境增派重兵,給後周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
蠟書就是把書信寫好以後裝進一個蠟丸里,再密封好。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南方政權與遼並不接壤,他們的使者去遼必須經過後周領土,這些書信在邊檢時一旦被搜出來,那麻煩可就大了,因此便被做成小蠟丸藏到頭髮裡帶出國去。
古人不論男女,成年以後就不再剃髮了,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頭就是不孝。
因此頭髮長了,便把它盤起來堆在腦袋上,用簪子一插,或者拿塊布一包,當官的帶冠,所以蠟丸才能藏在頭髮里。
要是換在今天,正常的男同志一般都是短髮,就沒法藏了,使者估計都得派女同志去了。
正因為有遼頻頻在身後搗亂,因此世宗南征時派大將張永德率重兵防守北方邊境,始終無法集中全力南下。
深層次的原因,是幽雲十六州造成的。
當年石敬瑭為了當皇帝,不惜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遼太宗當爹不說,還把這麼一大塊地盤送給人家當了見面禮。
我們前面說過,失去幽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天險盡失,北方門戶洞開,而遼卻得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南下根據地。
不管北面的政權換成誰,只要人家占著幽雲十六州,就相當於把一柄利劍始終懸在你的頭上,每當想到這一點,我覺得周世宗一定是恨得牙痒痒。
俗話說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作為一個志在一統華夏的帝王,收回這塊本就屬於中原王朝的地盤,自然也就被周世宗提上了議事日程。
我覺得,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周世宗想藉此番用兵一舉克服「恐遼症」,建立起後周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此前遼軍鐵騎屢屢南下,無不是大肆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遼太宗時甚至還直入中原腹地、定鼎開封,差一點成了「番漢共主」。
中原王朝的軍隊從後梁到後漢,鮮有在抵禦契丹南下時獲勝的戰績。
即便是後周建國後接連在晉州、高平兩戰中獲勝,但是周軍對付的主要是實力不濟的北漢軍隊,並沒有和遼軍主力兵對兵、將對將大戰一場,因此全軍上下一提起驍勇善戰、精於騎射的契丹鐵騎仍然會面有懼色,這自然會令周世宗很不爽。
上一講咱們說過高平之戰後,世宗整頓禁軍,提升了禁軍的戰鬥力,這支新建禁軍在征伐後蜀和南唐的戰鬥中得到了檢驗,實力果然不同凡響。
因此,周世宗相信自己這支虎狼之師有能力打敗遼軍,一旦把遼軍打疼、打服,那麼周世宗日後再度南下時遼國就不敢再輕舉妄動了。
水陸並進取三關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十八日,周世宗柴榮下詔親征契丹,命令各路大軍在滄州(今河北滄縣)集結,同時派人疏浚北地河流,並在河流沿岸收集船舶、整備舟師,決定水陸並進。
臨行前,世宗還在北漢邊境屯駐重兵,以防北漢趁虛而入。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三月二十八日,周世宗親率大軍離開京師開封向北進發,北征遼國由此拉開序幕。
四月十六日,周世宗抵達滄州。
這時,周軍先鋒韓通奏報,已經疏浚了由滄州進入遼國的水道,沿水路出發可以直達幽雲十六州中的瀛洲(今河北河間)和莫州(今河北任丘)。
世宗聞訊後大喜,當即決定揮師疾進,率數萬馬步軍直赴遼國邊境。
經過一天的急行軍,周軍於十七日抵達乾寧軍(即遼國的寧州),守軍雖聞後周大軍已動,但沒有想到這麼快就會兵臨城下,因而完全沒有做好迎戰準備。
遼軍的寧州守將王洪見此情況,遍舉城投降,周軍兵不血刃便開進了寧州。
二十日,世宗命令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大軍水陸並進,同時出發。
兩天後,世宗乘龍船北上。
據《冊府元龜》記載,世宗「帝御龍舟,率內六軍,鳴鼙鼓棹,順流而北。
樓船戰艦,首尾數十里」,場面十分壯觀。
二十六日,周軍抵達益津關(今河北霸州)。
和寧州一樣,此地的遼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周軍居然會主動向北出擊,因此契丹官兵紛紛出城奔逃,關內的漢族守將終廷輝也沒做任何抵抗,便開城投降。
第二天,周軍繼續北進。
由於河道漸窄,舟船難行,世宗便登陸上岸,策馬前行,迅速接近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
由於推進速度過快,世宗超在周軍大部隊前頭趕到關下,此時隨駕侍衛官兵只有五百餘人,而周圍卻不斷有小股契丹騎兵出沒,弄得大家無不膽戰心驚。
趙匡胤聞訊後,當即率領手下部分騎兵快馬趕去護駕,這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次日,周世宗起駕繼續向瓦橋關前進,並命趙匡胤率一支兵馬先行趕往關下查探遼軍虛實。
趙匡胤兵到後,命部將高懷德上前叫戰。
關上的遼軍守將姚內斌兇悍善戰,人稱「姚大蟲」,但他本系漢人,不願意與周軍硬拼,且此時他手下只有不到500人,自知無力回天,便出關投降。
周軍剛剛進入瓦橋關,遼軍援兵便趕到了關北。
趙匡胤未及解鞍,率百餘騎前往迎戰。
史籍記載「太祖未及解鞍,旋聞關西之北有敵騎數千,乃領百餘騎往擊之,敵兵皆望塵而退(《冊府元龜》)」。
遼軍見瓦橋關已失,又不知周軍虛實,不然貿然進兵,於是便全軍後撤。
遼軍的撤退不僅使周軍得以穩穩占據瓦橋關,更是讓藝高人膽大的趙匡胤有又一次名聲大噪。
不久,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及諸將紛紛率軍趕到瓦橋關。
此時周軍聲勢浩大、兵威雄壯,將士們立功心切,個個都摩拳擦掌,只等大殺一場。
遼瀛洲、莫州及淤口關守將皆不敢迎戰,又得知後路已斷,便相繼投降。
至此,周世宗下詔宣布北征後僅僅42天,周軍便一舉收復三州(寧州、瀛洲、莫州)三關(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得17縣、人口18300餘戶。
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這三關是遼軍在幽雲十六州正南面抵禦中原王朝軍隊北上的重要關隘,三關以南地區全部收復後,周世宗下旨改瓦橋關為雄州,益津關為霸州,這三關便成為後來宋遼兩國反覆拉鋸的重要戰場,而瓦橋關以南十縣,更是成為後來宋遼和議時反覆討價還價的焦點。
可以說此次周世宗北征,對以後宋遼之間的戰和產生了重要影響。
草草收場無奈何
五月二日,周世宗在瓦橋關行宮中宴請諸將,並商議下一步進取幽州。
可諸將卻紛紛表示「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資治通鑑》)」,建議世宗見好就收,如果貿然進軍,一旦失利,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世宗聽罷非常生氣,他不顧將領們的反對,還是命令部隊繼續進發,準備攻打幽州。
當天,周軍先鋒劉重進率軍擊敗了小股遼軍,攻占了距離幽州只有120里的固安縣。
但是,天不遂人願,就在這時,世宗突感身體不適,便下令停止進軍。
五月八日,眼見病情加重,世宗決定大軍班師回京。
僅僅一個多月以後,世宗柴榮於六月十九日,病逝於開封,年僅39歲。
周世宗在他軍事生涯達到頂點之時卻突然撒手人寰,著實讓人嘆息不已。
後世很多史家認為,當時遼國主政的穆宗耶律璟酗酒成性,終日酒醉難醒,人稱「睡王」,而且由於穆宗一朝政局動盪,幽雲十六州諸多漢族百姓人心思歸,如果周世宗能夠攜收三關得勝之威一鼓作氣,未嘗不能收復整個幽雲十六州。
可惜,此次北征因世宗得病功敗垂成。
遼穆宗死後,遼景宗耶律賢即位。
景宗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使得本已衰微的遼國漸成中興之勢,等到宋朝再次北伐時就吃盡了苦頭。
但是我認為,周世宗如果沒有患病繼續北上,也未必能夠獲得成功。
第一,遼在聽聞後周連收三關之後,遼穆宗已經移駕幽州,並調集全國精銳兵馬準備反攻。
幽州城在遼一朝被稱為南京析津府,作為國家的陪都,是遼在南線經營的重點城市,城高池深,精兵雲集,不可能被輕易攻取,這點從後來宋太宗北伐時,集中數倍於守軍的兵力猛攻幽州多日也未能攻下便可以看出。
更何況當時遼在幽州周邊已經集結了大量軍隊,如果此時北上和遼軍硬碰硬,無論勝負如何,傷亡慘重是肯定免不了的。
第二,後周連收三關幾乎都是兵不血刃,沒有經歷大的戰陣。
三關守將本是漢人,而守軍也大多是漢族官兵,他們把後周看做自己的祖國,不願意做偽軍和同胞作戰,因為紛紛選擇開城投降。
而遼軍主力兵馬特別是驍勇善戰的契丹鐵騎沒有受到什麼損失。
如果與遼國大軍面對面交鋒,後周沒有必勝的把握,因此諸將勸世宗不可貿然輕進是有道理的。
第三,當時後周南有南唐、後蜀,北有北漢,雖然世宗對其均有防備,但誰都保不准這些政權不會在遼周兩軍死磕之時趁機出兵撈一把。
和世宗征南唐時不敢全力南下一樣,此次世宗北征,肯定也對南方諸政權和北漢心存顧忌,因此周世宗可能也沒有一戰到底的決心。
況且人心不齊,泰山難移。
皇帝與將領們的意見本就分歧很大,如果非要強行進兵,各路將領想必也會出工不出力,那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不管怎麼說,世宗的北伐還是草草收場了。
自知時日無多,為了使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坐穩皇位,世宗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縝密的安排。
但是,有一件事,卻使當時幾乎所有朝臣都大惑不解,那就是世宗撤掉了跟隨自己多年、屢建奇勳、忠心不二的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軍最高司令張永德,改封從小兵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當到將軍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正是這一決定,改變了日後中國的歷史進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周世宗在彌留之際要做出這個決定?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敬請關注第四集:疑竇叢生。
(歡迎您觀看同名視頻講座,觀看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NTI2MjUyMA==.html,請您繼續關注本講座後續精彩內容,謝謝!)
文盛武衰:北宋覆亡真相
北宋覆亡真相引言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日,是春末夏初北方最宜人的季節,阡陌縱橫,綠浪翻滾。偶爾的叫天子從草間直衝入雲霄。山河秀麗,引無數英雄縱橫馳騁。在這片北中國遼闊的平原上,此刻卻行進著一...
這個人若是能多活三十年,就沒有宋朝什麼事情了,一定會統一中原
許多人活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可謂「牽一髮而動百年」,讓後人做出「假如」「倘若」的喟嘆。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就是這樣的人物,許多現代人都覺得,倘若柴榮能夠多活幾年,恐怕遼、金、元三朝根本無法在中原落腳...
後周這兩位皇帝如果能多活十年,天下能一統麼?答案是肯定的
在中國歷史上,五代時期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在這個歷史期間,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相互猜忌,彼此之間很難建立起牢固的信任,也因此朝代更迭的十分頻繁,短短五十幾年就更換了五個朝代,可以說在世...
33歲登基,5年平定中原,死在燕雲十六州途中,史上最可悲的皇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下五千年群星環繞,中國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熙他們是中華民族和漢文化圈普遍承認的偉大帝王,可以說是「五道槓帝王」...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時代。這個大割據時代被後世史學家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社會經濟、文化受到頗大影響。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
趙匡胤的經典謀略(一):結交朋黨 編織軍政關係網
宋太祖趙匡胤以一介武夫建立大宋王朝,綿延319年,這在整個封建時代已經是比較長的了。世人眼中,他於陳橋驛黃袍加身,被手下將士擁護就做了皇帝,好似那麼簡單,那麼的順其自然,其實,深挖歷史,我們會發...
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中國歷史上最被人忽視的皇帝——後周世宗柴榮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是中華民族普遍承認的優秀帝王,甚至可以稱之為「範本級帝王」,千百年來為歷代史學家所津津樂道。可是主席詩詞上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盡數歷代帝王只有...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當了皇帝,這麼簡單?人家這是打出來的
960年,後周朝廷接到邊境報告說契丹和北漢聯合進犯,於是派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往抵禦。大軍走到陳橋驛時發生兵變,部下將士們把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逼他」當了皇帝,然後趙匡胤率軍...
中國古代最被忽視的一代明君---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堪稱是五代最傑出的皇帝!他曾經有做三十年皇帝的壯志,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無情的命運只給了他五年六個月!但這短暫的五年執政,是光彩奪目的,創造了黑暗五代所未見的盛世雛形...
歷史上被忽略的一位雄才大帝,可惜英年早逝
柴榮—後周世宗(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祖父柴翁、父親柴守禮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後因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母。
沒有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究竟是對是錯?
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直控制在遼國人手裡,這幾乎相當於在宋朝君臣的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宋朝的首都開封位於中部的平原之上,四周沒有任何的山脈作為依託,唯一的屏障就只有黃河。但是在冬季黃河會結冰,這下子都...
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如果不死,恐怕後周元朝漢唐
說到柴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要不是英年早逝,留下年紀很小的皇子,導致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不然的話,後周很可能成為遠超漢唐的王朝。
實力決定!即使周世宗不突然患病也絕不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所謂「幽雲十六州」指的是包括幽州和雲州在內的北方的薊、瀛、莫、涿、檀、順、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十六個州,範圍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區,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比今...
故事集:趙匡胤快奪清流關
唐王朝滅亡後,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紛爭時代。所謂五代,是指後梁唐晉漢周。這是在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地區內先後建立的五個朝代。所謂十國,是指吳、南唐、吳越、楚、閩、南平、前蜀、後蜀、南漢和北...
他若39歲未病死異鄉,此地就不會被割讓400年之久
唐中期以後,中國一直處在藩鎮割據的混亂時期。而自唐滅亡後近70年中,中華大地上先後建立了5個中原王朝和十多個地方割據政權,他們之間的兼并戰爭不斷爆發,平均一個政權只能存在短短十多年。在這個軍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