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德晚年忙於何事而錯過統一天下的最佳時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認為國家討賊建功為本願,從此縱橫立刻近四十年,簡直無一歲不出征,惋惜畢竟未能一統江山。

若論因素,最直接是看軍事,打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一致全國的時機──赤壁以及漢中之役。

其間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一致的時間。

其時北方初定,荊州屈服。

被他視為心腹之患的劉備一路流亡,只剩下江東政權搖擺不定。

從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來看,他頗有已視江東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實際上他在收服荊州以後立刻攻擊江東,已是因冒進而失算。

賈詡也勸他:「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大眾,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

而曹操之所以不聽而冒進,一是他以孫權為孺子,輕視了江東的決計和才能。

未料孫權野心不比袁紹等人小,魯肅曾當眾對孫權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神州,克成帝業。

」孫權大笑,可見他早不諱言自個的稱帝野心,又怎會輕易屈服。

劉琮之降承自劉表的不思進取一塵不染,而孫家父子兄弟都是竭力開闢、狼子野心之人,曹操不免想得太簡略。

二是他輕視了劉備。

劉備與他交手多年,歷來被迫,以走為上。

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只能壓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締結平等的交際聯盟。

後一點尤為主要,確保了劉備不像曩昔那樣只能變成當地軍閥的附庸,而具有了爭奪自個地盤的資歷。

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俄然反敗為勝,占有荊襄,聯合孫權,奠定三分全國的根底。

假如沒有劉備的參加和定盟,曹操只面臨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使失利,後或可再度找到時機取勝,然而當三股力氣互相牽扯互相制約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

如建安二十年正本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屈服曹操,兩家立刻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

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十萬兵攻擊合肥。

曹操後來專門贈送貴重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

這時候想到來挖牆角,顯然現已晚了。

誰讓他當年煮酒論英豪時沒除掉劉備,留下後患無窮。

赤壁之戰後,曹操丟失的數十萬戰士(大多數是他的精銳青州兵)一時難以康復,而馬超、韓遂乃至趁機占有了潼關以西,他對北方的控制現已呈現危機,亟需修補,無暇他顧,只能坐視劉備蠶食荊州揮師益州。

爾後他的戰役性質已從擴展的一致之戰轉變為對戰略要地的爭奪,三家拉鋸戰開端構成。

與劉備的漢中之戰,則是另一個轉折點。

張魯屈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能夠挑選持續揮師入蜀,如司馬懿所主張,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分裂」。

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隴,復望蜀乎」。

曹操當然有其思考,可能是受了赤壁時長線作戰的經驗,也不再寄期望於敵人主動分裂。

況且其時劉備已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犯境。

年過六旬的他挑選穩妥的做法,想憑仗華夏的充足徐圖。

孰料四年後漢中反為劉備占領,失掉漢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這四年間為何曹操沒有動作反而導致前功盡棄?無妨從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因素。

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如蕭何故事為象徵,曹操後期活動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

他早年雖極力勤王,並無不臣之心,但漢祚傾頹之無法挽回眾所周知。

就算他自個有顧忌,群下出於自個的名位思考,也多有勸進之心。

而隨著曹操年紀漸老,為後代計,他亦不能不為代漢鋪路。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後,簡直每年都有皇帝對曹操超標準的冊封和晉位記載,能夠想見這背後雜亂的正統之爭和政治程序。

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事記載,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要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間漢中得而復失。

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完畢,究其始末,首次回去後曹操登位魏公,第2次受了獻帝賜予的皇帝旗幟。

其間是不是有相關?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掉了最主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議計劃。

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意圖卻是期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準則,他也為之而死。

跟從曹操多年,赤膽忠心屢建功勳的荀彧姑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皇帝以令諸侯」為曹操帶來政治本錢的效果,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政治壓力。

雖然毛玠勸曹操說「宜奉皇帝以令不臣」,但事實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皇帝後,面臨的形勢是「袁紹內懷不服……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這還僅是華夏一地,少數民族尚有烏桓鮮卑西涼,各地軍閥尚有劉表張魯孫策等人,未見一人因曹操占有中央而歸附。

而曹操幾個最為得力的股肱謀士與猛將,也很少是因為呼應朝廷徵辟而來到他門下的。

無論是招引人才,仍是攻城掠地擴展勢力範圍,用呂思勉的話說,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於用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三國鼎立的形成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經歷了不斷地互相攻伐,出現三股主要力量曹操、劉備、孫權。這三股勢力後來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魏 曹操討董卓起兵後經過不斷地征伐逐步占據了許昌、洛陽為核心的豫州,兗州,青州等地...

歷史千人冊(271-280)

三 國 271、劉表(142-208)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靈帝時為北軍中侯,獻帝初平元年(190),遷荊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當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長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

先主劉備傳

  先主傳,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縣陸城亭侯,因在宗廟祭祀時所獻祭金違犯禮制,而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於是便在涿...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

揭秘:實力強勁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征,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