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重用「依樣畫葫蘆」部下,再卑劣也是自己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太祖重用「依樣畫葫蘆」部下,再卑劣也是自己人
文/晏建懷
陶谷詩文寫得漂亮,成名也早,據說十餘歲就有了文名。
當時是後晉時代,他拿著自己的詩文,拜見了宰相李崧。
李崧非常欣賞陶谷的文章才氣,也從來不吝對青年才俊的溢美之辭,真是「到處逢人說陶谷」,還聯合同為宰相的和凝,一起推薦陶谷為著作郎、集賢校理,沒過幾年,又推薦他擔任知制誥,成了皇帝的「筆桿子」。
在李崧的竭力幫助下,陶谷不僅進入了公務員隊伍,而且平步青雲,官運亨通,迅速成為了高級領導幹部。
陶谷進入體制內,憑的是才華,是真本事。
然而,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一再強調德才兼備,但實際上從來都是重才不重德,而且對於「德」也從來就沒有一套完整而科學的鑑別機制,常常誤以為有才即有德,所以在人才使用上屢屢造成掩瑕藏疾的後果。
象陶谷,才華沒得說,也許能力亦有過人之處,但德行上卻是劣跡斑斑。
李崧作為他的推薦人,算得上恩人吧,後來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李崧因曾在契丹任過職,門庭冷落,頗受排擠。
就在恩人最需要人接濟與幫助之時,陶谷不但無絲毫感恩之情、報答之舉,為了巴結新朝,表明自己不站錯隊伍的態度,他反而對李崧落井下石。
李崧閉門不出好久了,一天,他的堂侄秘書郎李昉去看望他,閒聊時,他問李昉:「最近朝廷對我有什麼議論沒有?」李昉說:「別的倒沒聽說什麼,只有給事中陶谷常常在人堆里誣陷您。
」李崧嘆息道:「我把他由一個小小的單州判官,推薦為集賢校理,又提拔他任知制誥,我哪裡對不起他姓陶的?」後來,陶谷不但良心上沒有絲毫悔過,而且在李崧的問題上推波助瀾,最後導致了李崧的滅頂之災。
李昉一日因公拜訪陶谷,陶谷問他:「你認識李崧嗎?」李昉回答說:「他是我的堂叔啊。
」陶谷厚顏無恥地說:「李崧的案子,我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
」李昉頓時嚇出一身冷汗。
陶谷雖然是個領導幹部,但他從不按套路出牌,遇到他喜歡的東西,就象市井霸王一樣,往往想要就要,不擇手段。
一個姓權的翰林待詔,家裡有一匹良駒寶馬,能日行千里,陶谷看著眼紅,便赤裸裸地對權某說:「我想要你那匹馬。
」權某猶豫了片刻,回答說:「陶大人要,當然得拜獻。
但我年老體衰,沒有這匹馬,我進出無依,工作不便。
要麼過一兩年,等我解職歸田,必把此馬奉獻給您。
」陶谷見要而不得,對權某十分記恨。
後來,陶谷一次替皇帝起草密詔,便乘機做了個套子讓權某鑽,他藉口皇帝讓自己轉告權某,說皇帝喜歡你的「破體王」書法,讓你抄一份密詔送他。
權某馬上工工整整抄好,準備送給皇帝,誰知陶谷突然闖進來取密詔,並驚異地責問權某說:「帝王密詔,有關國家機密要事。
未經皇帝批准,就擅自抄寫,準備拿去做什麼?這是要殺頭的!」權某這時才知中了陶谷的計,如今自己抄的密詔白紙黑字擺在那,又無其他人能證明自己的清白,陶谷取他性命易如反掌。
權某啞巴吃黃連,不斷地向陶谷哭訴、哀求、表白。
於是,陶谷厚著臉皮說:「送你的馬來,我就放了你。
」權某無奈,只好把自己心愛的寶馬白白送給了陶谷。
這樣一個無德之人,經歷過數次改朝換代,不僅無驚無險,而且高官連任,也可堪稱「長樂老」。
陶谷在仕途上之所以順風順水,一手靠奔競鑽營,一手靠見風使舵,一手靠打擊異己,三手並用,無往不勝。
當初靠上了李崧,實現了連升三級的目的,但李崧一旦在朝廷處於頹勢,他又趕忙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在新朝宰相蘇逢吉爭奪李崧房產而誣陷李崧的過程中助紂為虐,幫助蘇逢吉製造冤案,通過恩將仇報來討好新貴,踩著同志的頭顱往上爬,其手段之劣可見一斑。
陶谷每遇同僚中名聲不錯、品性俱佳者,總是花言巧語去詆毀人家,在打擊異己中實現地位的提升,這幾乎成了他的習慣。
後周時代,周世宗征太原,作為戶部侍郎的陶谷與翰林學士魚崇諒均在隨行之列。
當時,魚崇諒因母親病重,順路去陝州接母親養病,陶谷乘機對周世宗說,魚翰林久未歸隊,也許有了二心。
周世宗立刻對魚崇諒起了疑心。
恰在這時,魚崇諒來信請示,說母親病情加重,能不能允許他遲點到。
周世宗索性傳話讓魚崇諒一心去侍候母親,免了他的翰林學士,讓陶谷取而代之。
當然,陶谷最擅長的手段還是察顏觀色、見風使舵。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時,萬事俱備,只欠禪讓皇位的一紙文書,陶谷在旁,趕緊從懷裡掏出他擬稿的後周皇帝禪位詔書獻給趙匡胤說:「我早已準備好了」,投機、鑽營、討好之相畢現。
到了宋初,陶谷穩坐釣魚台,依然出任翰林學士,不過他很不滿足,他的理想是當一人下萬人上的宰相。
他經常對人說,我的頭骨和相貌非同尋常,特別適合戴「貂蟬冠」。
意思很明白,將來的宰相位置非他莫屬。
但有一個問題,與他同為翰林的竇儀無論是才能還是人品,均遠勝於自己,在領導幹部隊伍中頗有聲望,皇帝趙匡胤又經常說竇儀有宰相之才,這樣一個人,無疑是自己前進道路上繞不開的絆腳石,不設法踢開,自己休想當上宰相。
因此,陶谷把竇儀當成了敵人,人前人後到處給他栽棘種刺,還千方百計鑽進嫉妒竇儀才能的現任宰相趙普的圈子,與趙普結成同盟,共同排擠竇儀,終於讓竇儀再無出頭之日。
陶谷的經歷,證明了一個道理:小人得志,是官場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
所以,不要以為公務員是千挑萬選的人才,這支隊伍就是一支人才的隊伍、純潔的隊伍、團結的隊伍,殊不知官場也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正人君子有之,無恥之徒也不乏,而且明爭暗鬥、相互傾軋的事多了去了。
試想,人家好不容易進入體制內,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慢慢賺得了資歷,扎穩了根基,結成了牢不可破的關係網,恰似一座巋然不動的權力之山,你奈他何?他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鬧騰個事就象陶谷奪權某的馬一樣,做得巧妙至極,讓權某吃了大虧還啞口無言,你奈他何?他有點小過夠不上犯罪,違反紀律又天衣無縫,你怎麼同他上綱上線?最多所謂正人君子饒幾句舌,市井裡巷流傳幾個「段子」罷了。
然而,無論世事滄桑、風雲變幻,這種人總能步步登高、好處占盡。
比如,儘管陶谷在朝野口碑不佳,連趙匡胤對他也不以為然,經常嘲笑他的工作「依樣畫葫蘆」,嘲笑他的相貌一雙「鬼眼」,但也只是輕薄取笑而已。
陶谷作為高級領導幹部,又在改朝換代之際有擁立之功,只要他不犯十惡不赦的謀反之罪,也就將就著使用吧,他陶谷再無德也是體制內的,再卑劣也是自己人,何況,關鍵時刻還用得著這種人啊。
於是,陶谷總是今天做尚書,明天任翰林,後天還是右僕射,大官輪流做,高枕無憂,滋滋潤潤。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文/格瓦拉同志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後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這固然是出於對藩鎮割據、武夫跋扈現象的矯正,同樣也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圖大志在其中。然而趙匡胤畢竟出身行伍,建國之初所重用的文官也多由小吏提...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
宋太祖軼事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其父趙弘殷驍勇,善騎射,於戰陣中得顯赫功名。後漢乾祐中,趙弘殷率將士與蜀軍會於陳倉,剛一交戰左眼就被流矢射中。負傷後他卻「氣彌盛」,一舉大敗敵軍,...
歷史上的今天—266年2月4日司馬炎篡魏、960年2月4日趙匡胤篡後周
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承亡父司馬昭的權勢地位,稱晉王,官享相國,一舉掌控了曹魏政權的軍事行政大權,同時,司馬炎認為代魏自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積極的為學習曹丕篡漢的事而做準備。曹奐迫於壓力,...
他是知識淵博的翰林學士 卻為何最終被流放海
公元973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本來這是一次例行性的出使,趙匡胤也沒有交代其他的特別任務。可是盧多遜臨回來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跑去跟南唐後主李煜說,宋朝正在編書,而且是一部...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身兼後周北宋兩朝宰相范質生平 范質替趙匡胤寫禪讓詔書了麼
公元964年秋季的一天,汴京城上空陰雲密布,坐落在城中一角的魯國公府內更是籠罩在一片沉悶和慘澹的氣氛中。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臨魯國公府,他詔見了國公夫人並詢問府中近況,夫人奏報說家中迎送供奉的盛...
誰是歷史上愛讀書的功夫皇帝?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員虎將,號稱一條短棒齊眉棍,打遍天下四百州都姓趙。這趙匡胤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見識遠大,不愛女色,曾救下一名弱女子,並且千里送京娘,與那女子結為兄妹,保全了名節,讓人欽佩。
考官欣賞一位考生,卻不給他狀元之位,偏點第十三名,理由很有趣
自隋朝文帝開辦科舉以來,學子與考官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認老師的政治風向。老師看好一個徒弟,以後或許會有一個依靠;徒弟看好一個老師,未來就有提攜的背景。二者之間,大有放長線搞投資拉幫結派的意思。
一面普通的宮女梳妝鏡,引發了北宋政壇地震,也是重文輕武原因
熟悉北宋歷史的童鞋都知道,那是一個文學家、思想家輩出的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五代以來「重武輕文」的吏治風氣,文人成為政壇的主宰。但從吏治走向文治這一重大改革,竟然起因於一面銅鏡,不禁感嘆,洪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