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樣畫葫蘆」的典故是怎麼來的?足見趙匡胤刀子嘴豆腐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平時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那朝堂之上的皇帝和大臣們,板臉的正襟危坐,磕頭的一本正經,都在做戲一樣。
其實,朝堂雖然是個看似威嚴的去處,但有時也是個出笑料的地方,皇帝偶爾和大臣開起玩笑來,比尋百姓打情罵俏還有味。
五代宋初,有個大臣叫陶穀。
陶穀詩文雙絕,成名也早,十多歲就有了文名。
他出仕也早,二十多歲便被後晉宰相李崧看中而步入仕途,歷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
陶穀在後晉時官至知制誥、倉部郎中。
後漢任給事中。
後周任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
北宋初繼續出任翰林學士。
然而,就是在這個翰林學士的任上,陶穀與宋太祖趙匡胤之間卻因為升遷的問題,留下了一個「依樣畫葫蘆」的典故,頗為搞笑。
後周時代,陶穀與趙匡胤都是周世宗柴榮的手下,陶穀是歷次深厚的老臣,趙匡胤是後起的政治新秀,同朝為臣,關係不錯。
趙匡胤「黃袍加身」而榮居九五之尊后,所用的朝臣大部分還是後周的原班人馬,陶穀作為老同事,也被趙匡胤留任為翰林學士,官雖沒升,但也沒降。
陶穀是個才子,舉世皆知。
陶穀是個老資格,二十多年前在後晉就已經是知制誥——皇帝的筆桿子了。
入宋後,趙匡胤讓他仍任翰林,沒得說,過得去。
然而,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則可,但三五年、七八年還是個老翰林,陶穀的心裡就彆扭了。
你想,比自己資歷淺的,升了,比自己年輕的,也升了,而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在原地踏步踏,這老臉往哪擱呢?於是,氣極之下,陶穀給皇帝打辭職報告,「乞罷禁林」,請求調離翰林院,這學士沒法當,不當了。
趙匡胤接到陶穀的上書,明白了:嫌官小。
趙匡胤也知道,五代以來,陶穀「文翰為一時之冠」,有才學,有作為,所以那麼多皓首窮經的博學鴻儒不留任,偏偏留任了他,這種安排根本不是照顧老同事的情面,而是對他才學的欣賞,體現了新皇帝對他的器重。
陶穀既然不懂此中深意而伸手要官,趙匡胤決定損他一下,便將他召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此官難做?不過依樣畫葫蘆,且做且做。
」一句話將陶穀堵了回去,不許他辭職。
當然,也不給他升官。
陶穀討了個沒趣,哭笑不得,氣卻未消,於是,陶穀在翰林院的牆壁上題下詩一首:「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舊官雖忍氣吞聲地照做,但牢騷卻也要直言不諱地發的。
對於陶穀題詩於壁發牢騷的行為,趙匡胤聽之任之,一笑了之。
不久,趙匡胤即提拔重用陶穀為刑部尚書,又任戶部尚書。
970年,陶穀去世,趙匡胤還追贈他為右僕射,給予了極高的尊榮。
五代十國,一個讓越南獨立的時代
五代十國(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重要重要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越南(靜海軍)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他如何能夠屹立不倒?到底是奸臣還是聖賢?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當權力更替之際,皇帝手下的大臣也都要換成自己的心腹之人。這麼做不僅是為了便於自己統治,也是為了給那些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的獎賞,所以這一定律幾乎一直被歷朝歷代所遵守。但是...
皇上要殺將軍,將軍問怎麼辦,謀士說:告訴將士門皇上要殺他們
五代北宋時期,有一位宰相,以足智多謀和與人為善著稱於世,他出身貧困,但聰明好學,他幫助皇帝出謀劃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對同僚下屬寬厚,哪怕是曾經迫害過他的人,都是以德報怨。他一生輔佐了兩朝三...
「朝廷雖在,天下已亡」——中國古代最亂的亂世
文|栗強身為一名歷史雜誌的編輯,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國古代史的演變趨勢,估計小編也只能借用《三國演義》里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分久必合」的時期可以簡單地用兩個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