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國第一君主,騙過了所有對手,到現在還有人被他的假象蒙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世人的心目中,劉禪一定是庸昏之君!在大家的眼裡,劉禪始終是個碌碌無為的的庸君一個;有的人甚至稱劉禪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預言,這個形容詞將會流傳千年。


劉禪形象

劉禪真的是個「扶不起的阿斗」麼?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弱智的君主嗎?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像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

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

所以,劉禪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潮流,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諸葛亮與劉禪

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

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局。

這讓人不禁要問:真的是劉禪現在還沒有經驗呢?還是你諸葛亮不給他,這實踐的機會呢?他從哪兒來的經驗呢?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一個不懂事且不聽話的孩子一般。

對於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

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劉禪形象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

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

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

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

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樂不思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究竟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大智若愚?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阿斗」這個人很熟悉,他就是劉備的大兒子劉禪,也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傻傻的阿斗不思進取,只會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

劉禪樂不思蜀非真傻:虎口求生安度晚年

裝傻最成功的牛人,當屬劉禪。在世人的眼中,劉禪是平庸昏聵的君主,更有甚者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譏其「樂不思蜀」。可是,阿斗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弱智的君主嗎?《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否真的扶不起

很多人都知道樂不思蜀的出處,而且一提這個成語就想起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提起阿斗,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沒心沒肺,也許很多人知道劉禪劉阿斗可能是從《三國演義》了解到的,但是真正的...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嗎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