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昭烈皇帝劉備為何會說辜負了叛將黃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志》評價劉備,說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
縱觀劉備一生,跟著他奔波四海、縱橫天下的人不少,用現在的話說,跟隨劉備的人大多數都是「鐵桿粉絲」,很少有人半路上「跳槽」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可以說,這是劉備能夠容人,善於檢討自己有直接的關係。
黃權的離蜀歸魏,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黃權是巴西閬中人,原來是劉璋手下的一名官員。
黃權有智謀,看問題非常深刻。
劉璋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準備迎接劉備入川抗擊張魯,黃權勸諫說:「左將軍劉備驍勇善戰,現在請他來,若用對待部曲那樣的方式對待他,則不能滿足他的要求,若以賓客之禮對待他,而一國又不能讓兩個國君同時並存。
如果客人的處境穩如泰山,那麼主人就會有累卵之危了。
現在只可以關閉國境,等待黃河水清天下安定。
」
可惜劉璋聽不進去,還是把劉備迎接進了西川。
可能是嫌黃權在身邊耳朵根子不清凈吧,劉璋把黃權派到了一個縣裡去當縣長。
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手下的將領分別攻占益州內的各郡縣,各郡縣也望風而降,惟有黃權關閉城門堅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劉璋投降了以後,黃權才投降了劉備。
劉備讓黃權代理偏將軍。
漢中之戰,由於黃權謀劃準確,劉備取得了勝利。
劉備做漢中王的時候,仍然兼任著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
應該說,黃權這個人是個忠義之士,劉備對待他也不錯,那他為什麼會背叛劉備呢?事情還得從劉備東征伐吳說起。
劉備稱帝伐吳,說是為關羽報仇,黃權勸阻說:「吳人驃悍善戰,而且我們是順流而下,容易進攻卻難以退卻,我請求您允許我作為先驅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該在後面坐鎮。
」可惜劉備沒有聽從。
不過,劉備還是比較重用黃權,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讓他督帥江北的軍隊防禦魏軍。
劉備在江南作戰,和吳國軍隊在夷陵相持。
吳國的前線大將是陸遜,他開始採取堅守的策略,待劉備懈怠時突然對劉備的營寨發起攻擊。
劉備大敗,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魚復)。
由於劉備敗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經全部捨棄,黃權的江北軍返回蜀國的退路完全被切斷了。
黃權沒法回蜀國了,只好率領人馬投降了魏國。
封建時代是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有功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重罪時也是要株連家族。
黃權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按照法律,報告劉備說要收捕黃權的妻子兒女。
劉備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而黃權沒有辜負我。
」於是不但沒有治罪,對待黃權家人還和以前一樣。
首先是黃權提出來一個正確的建議,劉備沒有實行,以至於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大敗。
劉備征伐東吳,一路行進五六百里(陸遜語),作為一軍統帥都不應該處在突前的位置,何況是劉備已經當了皇帝!如果劉備能夠聽從黃權的建議,讓黃權去當一個先鋒,劉備坐鎮後面指揮,這是一種最常用的用兵方式。
這樣的用兵方式,即便是不能取勝,也不會大敗,至少不會是慘敗而歸。
這是劉備首先辜負了黃權的地方。
其次,由於劉備多次挑戰陸遜都不應戰,誘敵之計也沒有令陸遜上當,再加上已到暑季,將士不勝其苦,劉備只好暫時安營紮寨,想等到秋季天氣涼爽了再戰。
但是,劉備卻犯了一個大錯誤,將水軍的舟船捨棄,讓水兵轉移到陸地上。
這不但失去了「水陸並進」,相互策應的優勢,還自己切斷了江南江北的聯繫。
正是由於這個錯誤的決定,當他江南失敗後,黃權回蜀的歸路被陸遜切斷了。
自古蜀道難行,劉備東征的後勤供應本來就很困難,後路被斷,黃權除了投降,只有戰死或餓死。
出現這種局面,也是因為劉備捨棄舟船所致。
再次,黃權投降的是曹魏而不是東吳,這讓劉備心理上稍微能夠接受。
因為劉備征伐的是吳,敗也是敗在吳國人手裡,就眼下來說,敵人是東吳。
黃權沒有投降東吳,就是沒有投眼下之敵。
因為黃權對曹魏只是防備,兩家在這段時間也沒有發生戰事,所以劉備在心理上是可以給自己一個安慰的。
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為何不趁機伐蜀,反而進攻東吳?原因很簡單
劉備稱帝後不久,就開始籌備為報關羽之仇的伐吳之戰。雖然出征時劉備並未率領馬超、趙雲等彪悍的戰將,還在出發前折了張飛,但劉備還是依靠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劉備在白帝城病逝,曹魏群臣都很高興,只有一個人非常的難過
在《三國演義》裡面,劉備所代表的蜀漢集團一直都是被當作為正統的,所以劉備去世以後,也就是蜀漢集團的一個衰落,很多人都替劉備感覺到可惜,其實在歷史上劉備去世之後,最開心的應該是曹魏集團。
黃權投降曹魏,為什麼劉備卻說是自己對不起他?
自古以來,叛變投降的人總是會被認為是牆頭草,會落下一個不好的名聲,原因可能是很多投降派只是圖求榮華富貴,用投降來換取更好的生活。不過,即便如此,落下個不忠的名聲,也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自己更好的生...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五劉備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竟然還戰敗
公元219年是劉備情緒起伏最大的一年,5月份左右漢中之戰勝利,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此時的蜀國坐擁益州和部分荊州等領土,士兵方面可能在15萬左右,將士人才也增添不少。然而年末,就傳來荊州不保,關羽...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劉備最慘一戰,折損數萬將士、近十名大將,太可惜了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夷陵之戰是漢末到三分歸一統時,為數不多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之一。這一戰,東吳獲勝,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敗,甚至差點兒被活捉。於是,問題來了:劉備大敗時,他身邊的大將都哪去...
劉備伐吳的時候真的是無人可用了麼?為什麼帶了這幾個參謀?
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在關羽被殺、張飛暴斃後大舉出兵伐...
劉備帳下大將投降曹魏被拜為重臣,留在蜀國的兒子為國盡忠戰死
對於三國迷們來說,品鑑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的時候已經習慣了正史和演義陣營之間的對對罵,畢竟演義里有點尊劉貶曹,所以對於正史裡面的蜀國人物在野史裡面往往會有些誇大的成份。但是三國演義里蜀國這個名臣,...
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曹魏群臣拍手叫好,唯有一人悶悶不樂
公元221年,劉備響應群臣的勸進表,以大漢天子自居,在成都正式稱帝,與魏、吳正式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劉備乃漢室宗親,自公元184年首斬黃巾以來,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在走過37年跌宕起伏的創業人...
此人多次投降,卻被認為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忠義、正直之人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因為背叛過兩位主子而被人罵作」三姓家奴「本來是當世豪傑,卻落得個臭名昭著。而有一人,同樣是背叛過兩位主子,卻被大家認為是忠臣,就連他背叛的舊主也是這樣認為的。
夷陵之戰蜀國敗的有多慘?三位重臣二死一降,復興漢室就此無望
司馬歷史觀:昨天有網友私信司馬老師,讓我分析分析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給蜀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個人覺得吧,一個國家的衰退絕不是一兩個原因或者一兩個戰役就能徹底改變的,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會為了一個...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三國中,為什麼劉備唯獨辜負了他!如果聽他的話,蜀國不會這麼慘
這件事的原因有很多,要先從黃權說起。黃權,字橫公,是如今四川閬中人,在他年輕時候,他曾經擔任郡吏一職,後來被劉璋看中,任命為主薄。在公元211年,橫公向劉璋諫言道「萬萬不可讓劉備入蜀。」聽完橫公...
黃權為什麼投靠魏 黃權的軍事才能如何
黃權是三國的一位大將,主要的帶兵生涯是在蜀漢時期,早年在劉璋手下,劉璋投降後成為了劉備下面的偏將,為劉備攻取漢中立下了功。蜀漢伐吳失敗後,黃權投降了曹魏,此後就極少領兵打仗了,但還是在魏國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