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討董的十八路諸侯都是真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為了討伐廢立漢帝的董卓,十八路諸侯齊聚虎牢關。

這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呢?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但是在正史中,這十八路諸侯真的都去了嗎?

首先看看這場討董戰爭的發起人,東郡太守橋瑁。

他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橋瑁的這封偽造信,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促使山東各州郡儘快起兵討董。

繳文發出後,各州郡紛紛舉義旗起兵響應,正式起兵的有兗州、冀州、豫州、青州以及司州的河內郡,徐州的廣陵郡,荊州的長沙國、南陽郡。

兗州方面起兵最早,包括兗州刺史劉岱,下屬的各郡國,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包括剛回陳留起兵的驍騎校尉曹操。



豫州方面,豫州刺史孔伷。

青州方面,青州刺史焦和已經率兵出境,但是由於黃巾餘黨入境,未成功參與討伐軍。

徐州方面,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是張邈弟弟,自然起兵支持。

荊州方面,長沙太守孫堅,後將軍袁術。

孫堅因路途遙遠,隨後才加入討伐軍,在行軍途中,因故擊殺南陽太守張咨,後將軍袁術得此入境南陽,遂成南陽太守。

冀州方面,冀州牧韓馥。

司州方面,河內太守王匡。

幽州方面,渤海太守袁紹。

幽州牧劉虞派數千騎兵赴南陽,歸因故暫留在袁術境內的兒子劉和指揮。

奮武將軍薊侯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統領一千騎兵支援袁術,聽其調用。

劉虞和公孫瓚的行為表明,雖然他倆沒有親自參加,但是仍然派遣人馬支援討董。

由於袁氏四世三公,朝廷影響力巨大。

冀州司州這一路,乃至整個北線都以袁紹為尊。

南線,荊州一帶,以袁術為尊,還包括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派的支援軍隊。

中部的兗州豫州青州徐州,隱隱都以曹騰之孫曹操為尊。

但是最終各諸侯均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武將軍,袁術為督糧官。

自此,整個討董聯軍聚集完成。

回頭再看看三國演義里的十八諸侯,發現少了孔融,公孫瓚,張楊,馬騰和陶謙。

也就更沒有三英戰呂布的機會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原型大哥竟是他?

「桃園三結義」在中國是一件家喻戶曉的事情,後世的拜把子結成義兄弟必定要把劉關張他們當做榜樣。但是,真實的三國歷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只不過是三人一生不離不棄,《三國演義》又寫得十分精彩,這才讓人...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發起人是這個小人物

臧洪,廣陵(今江蘇淮安)人,曾為即丘(今山東省臨沂)長。漢靈帝末年,辭官回家。廣陵太守張超聘其為功曹。董卓廢少帝後,天下沸騰。臧洪對張超說:「大人世代受皇恩,兄弟二人都為郡守(張超與陳留太守張邈...

三國真相之十八路聯軍

導言:重小到大,我們由於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演義以及各種三國美文,導致我們了解的真正三國歷史已經早已偏離歷史。如果沒有真正的去讀那些比較權威的三國記傳,我們或許就會將真正的歷史真相變為我們現在百見...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結局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漢室威信受挫,權力下放,各地方諸侯自組勢力。河東太守董卓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而且他生性兇...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

《三國演義》錯了

袁紹發難,袁紹當初逃往黃河以北,寄居在勃海郡,即今日的滄州,雖則志在舉兵,卻苦無適當名義。管理河北的,是冀州牧韓馥,他原為宮中的尚書,是皇帝的侍從秘書(到了唐朝以後,尚書的地位才等於今天的部長)...